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紅喉鷚

中文學名: 紅喉鷚
拉丁學名:Anthus cervin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鶺鴒科
屬:鷚屬
種: 紅喉鷚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811
英文名稱: Red-throated Pipit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紅喉鷚[1](學名:Anthus cervinus)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一種身長約15厘米的褐色鷚。體型較纖細。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

多棲息灌叢、草甸地帶、開闊平原和低山山腳地帶,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北極海岸地帶,西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東至堪察加半島。越冬於歐洲南部、非洲北部和東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印度、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也見於西歐、英國、朝鮮和日本等地。

目錄

形態特徵

紅喉鷚雄鳥夏羽上體灰褐或橄欖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紋,尤以頭頂和背部黑褐色羽干紋較粗著,腰和尾上覆羽稍窄。尾暗褐色,羽緣淡灰褐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具橄欖灰褐色羽緣,最外側一對尾羽端部具大型灰白色楔狀斑,次一對外側尾羽僅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翅上小覆羽具灰褐色羽緣,中覆羽和大覆羽具寬闊的乳白色羽緣。飛羽黑褐色,外側具窄的橄欖灰褐色羽緣,內側飛羽具橄欖淡黃褐色羽緣。耳羽棕褐色或暗黃褐色。下體頦、喉、胸棕紅色,其餘下體淡棕黃色或黃褐色,下胸、腹和兩脅具黑褐色縱紋。冬羽上體主要為黃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羽於紋,第一年冬羽喉部污白色到淡皮黃色,胸部亦具黑色縱紋。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喉為暗粉紅色,其餘下體皮黃白色,縱紋亦更粗著。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基部肉色或角褐色,腳淡褐或黑褐色[2]

生活習性

習性:多成對活動,在地上岩枝節走覓食,受驚動即飛向樹枝或岩石上。

食性:食物主要為昆蟲,多為鞘翅目、膜翅目、雙翅目的昆蟲及幼蟲,食物缺乏時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叫聲:飛行時發出尖細的pseeoo叫聲,比其他鷚的叫聲悅耳。

棲身環境

棲息於海拔4000m左右的灌叢、草甸地帶、開闊平原和低山山腳地帶,有時出現在林緣、林中草地、河灘、沼澤、草地、林間空地及居民點附近。

生長繁殖

繁殖期6-7月。通常營巢於北極苔原草地或沼澤地帶的土丘上,較凹陷的地方或草叢根旁,由草莖、枯葉構成,藉助草叢的掩護一般不易發現。巢呈杯狀,內墊以軟草、獸毛等;通常產卵4-6枚,卵灰色、淡藍色或橄欖灰色,其上布滿暗色。雌雄輪流孵卵育雛,孵化期10天,在巢期13天[3]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繁殖於古北區北部;遷徙至非洲、印度北部、東南亞至馬來半島、菲律賓、蘇拉威西島及婆羅洲。

分布狀況:並不罕見的候鳥,遷徙經中國北方、華東、華中至長江以南地區並在海南島台灣越冬。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視頻

紅喉鷚鳴叫

參考資料

  1. 紅喉鷚(附圖),鳥網,2017-5-31
  2. 紅喉鷚形態特徵,鳥綱 行者物語網,2014-12-18
  3. 紅喉鷚的生長繁殖,鳥類_百問中文,2017-01-07
  4.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