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鹨
红喉鹨 |
中文学名: 红喉鹨 |
红喉鹨[1](学名:Anthus cervi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一种身长约15厘米的褐色鹨。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
多栖息灌丛、草甸地带、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北极海岸地带,西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东至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印度、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见于西欧、英国、朝鲜和日本等地。
目录
形态特征
红喉鹨雄鸟夏羽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头顶和背部黑褐色羽干纹较粗著,腰和尾上覆羽稍窄。尾暗褐色,羽缘淡灰褐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具橄榄灰褐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端部具大型灰白色楔状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翅上小覆羽具灰褐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具宽阔的乳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外侧具窄的橄榄灰褐色羽缘,内侧飞羽具橄榄淡黄褐色羽缘。耳羽棕褐色或暗黄褐色。下体颏、喉、胸棕红色,其余下体淡棕黄色或黄褐色,下胸、腹和两胁具黑褐色纵纹。冬羽上体主要为黄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羽于纹,第一年冬羽喉部污白色到淡皮黄色,胸部亦具黑色纵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喉为暗粉红色,其余下体皮黄白色,纵纹亦更粗著。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基部肉色或角褐色,脚淡褐或黑褐色[2]。
生活习性
习性: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
食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细的pseeoo叫声,比其他鹨的叫声悦耳。
栖身环境
栖息于海拔4000m左右的灌丛、草甸地带、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
生长繁殖
繁殖期6-7月。通常营巢于北极苔原草地或沼泽地带的土丘上,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枯叶构成,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4-6枚,卵灰色、淡蓝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布满暗色。雌雄轮流孵卵育雏,孵化期10天,在巢期13天[3]。
地理分布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