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甲龍屬
縉雲甲龍屬(學名:Jinyunpelta,意為「縉雲之盾」)是在浙江省縉雲縣白堊紀兩頭塘組發現的一屬植食性甲龍亞科恐龍,模式種是中國縉雲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這個屬是已知的有一個較大骨槌的最基幹的甲龍亞科。[1]
目錄
發現與命名
2008年6月,壺鎮農民李美雲在縉雲縣的一處建築工地上發現了一具甲龍類遺骸。2008年至2014年間,由浙江省自然歷史博物館、縉雲博物館和福井縣恐龍博物館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該地進行了發掘。2013年,五具甲龍骨骼被發現。一個新物種將基於其中兩個標本被描述,而為其他發現所做的準備工作仍在繼續。
2018年,模式種中國縉雲甲龍被鄭文杰、金興生、Azuma Yoichi Azuma、王瓊英、Kazunori Miyata和徐星命名和描述。屬名將「縉雲」與希臘語中的peltè(意為「小盾牌」)結合在一起,這是甲龍類恐龍屬名中的一個常見後綴。種加名是指其來自於中國。
發掘團隊在阿爾布-森諾曼階兩頭塘組地層中發現了正模標本ZMNH M8960,距今約1億年。它由部分骨骼組成,有一個完整的頭骨,但除了右肱骨和左大腿骨外,後肢大部分缺失。副模標本是ZMNH M8963,它是一具沒有頭骨的骨架,但包括左小腿和一個完整的骨槌,它是在正模標本2到3米的地方發現的。
描述
描述者指出了一些顯著的特徵,其中一些是縉雲甲龍屬的獨征。在鼻孔後面有兩個額外的開口,它們在甲龍類中被命名為「C1」和「C2」,對於中國縉雲甲龍而言,這兩個開口與鼻孔中心的位置保持水平。上頜骨前上緣有一三角形凹陷。眶後骨對眼窩的後緣沒有影響。前關節骨的前部位於下顎的夾骨後部的下方。在股骨內髁的上方和內側有一個明顯的肌腱疤痕。
此外,中國縉雲甲龍表現出了一種獨特的特質組合,而這些特質本身並不獨特。鼻骨組合的上側被兩個成對的橢圓形開口穿過。眶骨窩是眶前孔的殘餘,一直延伸到上頜骨、淚腺骨和頸靜脈骨的接觸點。前額骨向下延伸,接觸到了上頜骨。有些背椎骨有一個拉長的椎體,寬度比普通椎骨寬30%。骨槌在俯視圖中呈六邊形,最寬點位於後緣附近。
系統發育
2018年,縉雲甲龍屬被劃入甲龍科,這意味着它是已知最古老的甲龍亞科。一個分支分析表明,它也是已知的最基幹的甲龍亞科,位於進化樹中的克氏盾龍屬下面。此外,這將是最古老的,也是最基幹的擁有一個較大骨槌的甲龍類;以前,這個演化地位屬於繪龍屬,它可以追溯到坎帕期。骨槌的大小表明,這種特性一定是在甲龍進化的早期發展起來的。此外,縉雲甲龍屬是亞洲已知分布地最南部的甲龍亞科。
參考文獻
- ↑ Wenjie Zheng; Xingsheng Jin; Yoichi Azuma; Qiongying Wang; Kazunori Miyata; Xing Xu. The most basal ankylosaurine dinosaur from the Albian–Cenomanian of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tail club. Scientific Reports. 2018, 8: Article number 3711. doi:10.1038/s41598-018-21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