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網絡 的圖片

紫蕙(學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A. Murray) Rchb. f.)是蘭科、白及屬地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可達60厘米。

假鱗莖扁球形,富粘性。莖粗壯,勁直。葉片狹長圓形或披針形,基部收狹成鞘並抱莖。

花序具花,花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開花時常凋落;花大,

紫紅色或粉紅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長,狹長圓形,

花瓣較萼片稍寬;唇瓣較萼片和花瓣稍短,倒卵狀橢圓形,白色帶紫紅色,

具紫色脈;從基部伸至中裂片近頂部,蕊柱柱狀,具狹翅,稍弓曲。4-5月開花。

分布於中國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和貴州。

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於海拔1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棟樹林或針葉林下、路邊草叢或岩石縫中。

白及的花朵比較漂亮,可在室外種植,也可採用盆栽方式,還比較適合插花。

白及的塊莖具有消毒止血以及預防傷口感染等諸多功效,殺菌抗癌的效果也比較良好。白及還可用作糊料生產,也可作為釀酒原料等。

名稱

【學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拉丁語)

【中文名】白芨,亦作白及。[1]

【別名】連及草甘根白給箬蘭朱蘭(《花鏡》),紫蘭紫蕙百笠

【名稱來源】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白及》:「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名白及。」

類別:活血化瘀藥

採收加工

夏秋兩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置沸水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乾,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

功能主治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於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

用法用量

6~ 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適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分類

種子植物門,被子植物亞門,單子葉植物綱,百合亞綱,蘭科,白芨屬  

形態

多年生草本。假鱗莖塊根狀,白色,肥厚,有指狀分歧。

莖粗壯,直立,高30-60厘米。葉3-6枚,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

總狀花序頂生,稀疏,有花3-8朵,花大而美麗,紫紅色。

花瓣3,唇瓣倒卵長圓形,深3裂,

中裂片邊緣有波狀齒,側裂片部分包覆蕊柱;萼片3,花瓣狀。

蒴果,圓柱狀,上面,6縱棱突出。種子細小如塵埃。花期4月下旬-5月下旬,果熟期11月中、下旬。

有變種白花白芨,花白色,園藝品種尚有藍、黃、粉紅等色。  

分布與習性

白芨原產我國,廣布於長江流域各省。朝鮮、日本也有分布。

野生山谷林下陰濕處。

喜溫暖、陰濕的環境。稍耐寒,長江中下游地區能露地栽培。耐陰性強,忌強光直射,夏季高溫乾旱時葉片容易枯黃。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質多的沙壤土。  

繁殖栽培

【繁殖】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葉萌發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後,掘起老株,分割假鱗莖進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每株須帶頂芽。

亦可採用播種繁殖,但因種子細小,發育不全,需用培養基無菌接種,操作複雜,故罕用。

【栽培】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3月初種植,栽植深度3㎝。

生長期需保持土壤濕潤,注意除草鬆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後2個月開花。花後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塊根生長充實。

用途

觀賞:白芨為地生蘭的一種,紫紅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蒼翠葉片的襯托下,端莊而優雅。

花還有白、藍、黃和粉等色,可布置花壇,宜在花徑、山石旁叢植或做稀疏林下的地被植物,也可盆栽室內觀賞。

其它:塊莖含黏液質和澱粉等,可作糊料,亦可入藥。

【性味歸經】味苦、甘、澀,性寒,歸肺、胃。肝經。

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用於內外出血諸證及癰腫、燙傷、手足皸裂、肛裂等。

【採制】夏秋兩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置沸水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乾,切片生用。

【藥典依據】《神農本草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

《本草綱目》:「氣味 (根)苦、平、無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口水調白芨粉塗鼻樑上低處(名「山根」);另取白芨粉一錢,水沖服。

2、心氣疼痛。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錢,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送下。

3、婦女陰脫。用白及、川烏藥,等分為末,薄布包一錢,納入陰道中,覺腹內熱即止。每天用一次。

4、疔瘡、腫瘡。用白芨粉半錢,澄水中,等水清後,去水,以藥攤厚紙上貼於患處。

5、跌打骨折。用白芨粉二錢,酒調服。

6、刀傷。用白及、煅石膏,等分為末,灑傷口上。

7、冬季手足皸裂。用白及粉加水調勻,填入裂口。患處不能沾水。

8、湯火傷。用白芨粉調油塗搽。

9、重傷嘔血。每日服白及末,米湯送下。

10、肺、胃出血。治法同上。」  

目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