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麵
食用方法
素麵味冷而清,可浸於肉湯或丸子中,亦可下至醬油中,而不澆於其他食物之上。醬油通常是鰹海鮮味,可以與大蔥、生薑以及青蒜。
歷史文化
溫州傳統食品,直徑通常小於1.3毫米,各縣均有製作,以歷史悠久論,首推永嘉,因永嘉在楠溪江流域,鄉人稱為楠溪素麵。素麵味冷而清,可浸於肉湯或丸子中,亦可下至醬油中,而不澆於其他食物之上。醬油通常是鰹海鮮味,可以與大蔥、生薑以及青蒜。永嘉楠溪江沿岸村民歷來將素麵視為食中珍品,待客首選之物。在農村,過去人們走親訪友、弄璋、弄瓦、添丁、婚嫁、祝壽之喜,一概離不了素麵。
南宋末年,永嘉民族英雄陳虞之在歷時三載芙蓉,南崖紮寨抗元時,就曾用「白紙代素麵晾在竹竿上」而計退圍攻的元軍,成為古今美談。這說明那時候,楠溪素麵就已經非常普及了。
素麵,細如銀絲,潔白柔韌。素麵燒法簡便,男女老少皆會,先配好湯料,等水燒開後再下面,煮沸即熟。然而不可久煮,不然的話會燒成糊狀而索然無味了。素麵熟時晶瑩柔滑,口感極好。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素麵本身已經攙雜了鹽而呈咸性,故在煮食時無需再放鹽,這與粉乾的燒法不同。
楠溪沿江居民歷來將素麵視為食中上品,常將素麵招待客人。在永嘉農村,過去人們走親訪友時常以素麵相贈。在婦女坐月子時,做外婆的免不了要提上一長筒籃交疊成「8」字形的素麵,俗稱為「長壽麵」,以討吉利。而媒人在說媒成功之後,常會美滋滋地去新娘家喝「素麵湯」。[1] 。
代表
大慈閣素麵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出自河北省保定市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
大慈閣素麵屬於佛素範疇,即寺廟寺里的素齋,注重本色清淡、善巧方便。
佛素戒葷腥。葷,指的是蔥、蒜、韭菜等;腥,指的有生命的雞、鴨、魚、蝦、蛋等。
大慈閣素麵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
養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閣素麵首個標準,大慈閣素麵強調外觀擺型、顏色搭配。面白、湯棕,配上綠菜、番茄、香菇,增進食慾。
開胃之面:主要在湯料的熬製,俗話說:面在味,味在湯,湯顯功。味道即王道,麵湯要熬,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薑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的交融煮製,輔料完全釋放湯中,濃醇深厚,形成大慈閣素麵獨具匠心之味![2]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閣素麵之麵粉取自麥心而成,根根勁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閣自產的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麻醬做調味品其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