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桂花
紅背桂花(學名: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 ,又名「紅背桂」「青紫木」「紫背桂」,是大戟科,紅背桂花[1]又名「紅背桂」「青紫木」「紫背桂」,是大戟科,海漆屬下的一種常綠灌木。高達1m,葉對生,紙質,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腋生或稀兼有頂生的總狀花序;蒴果球形,種子近球形,花期幾乎全年。 紅背桂花性喜暖,適宜生長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的環境中。原產於中印半島,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因其植株低矮,適宜作為道路綠化。
目錄
簡介
常綠灌木,高達1m;枝無毛,具多數皮孔。葉對生,稀兼有互生或近3片輪生,紙質,葉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4cm,寬1.2-4cm,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疏細齒,齒間距3-10mm,兩面均無毛,腹面綠色,背面紫紅或血紅色;中脈於兩面均凸起,側脈8-12對,弧曲上升,離緣彎拱連接,網脈不明顯;葉柄長3-10mm,[[[無腺體]];托葉卵形,頂端尖,長約1mm。
- 莖[2]:常綠小灌木,株高可達 2 公尺,樹皮光滑、灰白色。
- 葉:葉對生,紙質,長橢圓,先端長漸尖,4~8 公分,寬 1~2.5 公分,表面綠色,背面紫紅色或鮮紅色,邊緣具疏細鋸齒。
- 花:花單性雌雄異株,腋生或頂生總狀花序,雄花序長 1~2 公分,雌花序由 3~5朵花組成,子房球形,花柱 3,花細小如桂花。春季開花。
- 果實:果實為蒴果, 3 裂,徑長約 1 公分,先端劫形。
生長環境
紅背桂花原產於熱帶雨林中,喜溫暖環境,又怕陽光曝曬,耐半陰。冬季室溫應保持16℃以上,低於10℃就開始落葉,低於7℃嫩枝會受凍抽乾,也怕暑熱,當夏季氣溫超過32℃時生長停止,葉片也會發黃,春、秋兩季生長最旺。喜疏鬆肥沃的酸性腐殖土,不耐旱,忌澇,極不耐鹼,要求通風良好的環境。
分布範圍
紅背桂花原產於中印半島,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栽培面積較廣,在亞洲東南部各國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 扦插繁殖
紅背桂花以6-7月扦插最好。剪取成熟枝條12-15cm,保留先端2片葉,去除下部葉片,待切口的乳汁晾乾後插入沙床,保持室溫20-25℃。30-40天後生根,50天後即可盆栽。
- 水插繁殖
一般於6-7月間,剪取當年生帶踵嫩枝,長約10cm,保留上部1-2個小葉片和頂芽,插穗基部切成斜面,插入玻璃瓶內,插穗入水深度3-5cm。插後放置在散射光處,每隔一周左右換一次清水,經40天左右即可長出細嫩的新根,此時從水中取出移栽到盆中即可。
栽培技術
- 栽培:在室內宜置於空氣流通處,避免強光直射,否則葉易焦枯。雖喜半陰環境,但過陰則生長不良。
- 土壤: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盆土可用腐葉土和園土等量混合,再加10%-20%的河沙或珍珠岩。
- 澆水:發新梢前要少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但忌積水。為提高空氣濕度,盛夏季節還應早晚向葉面噴水。
- 施肥:生長期可每月施1次肥水,夏、秋季要加施少量的磷、鉀肥或淡餅肥水,也可將家禽糞曬乾後磨成粉狀,隨澆水施入盆內。同時,為保持盆土的微酸陛,適時澆些淡礬肥水。冬天不施肥。
- 修剪:可適當進行造型修剪,同時應及時剪除枯葉和病蟲枝。
病蟲防治
紅背桂花常見炭疽病、葉枯病和根結線蟲為害。炭疽病、葉枯病用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酒。
主要價值
- 觀賞價值
紅背桂花株型優美,枝葉茂密,清新秀麗,極具觀賞價值,常用於庭院、公園、居住小區、校園、辦公區、草坪、林緣等處綠化。
- 藥用價值
紅背桂花全樹入藥。味辛、微苦,性平,有小毒。有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麻疹、腮腺炎、扁桃體炎、心絞痛、腎絞痛和腰肌勞損等。
參考文獻
- ↑ 紅背桂花?是新品種的桂花?. 每日頭條. 2018-07-18.
- ↑ 簡介. 親子盒子. 20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