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精神分析
來自荔枝在線收聽的圖片
精神分析

中文名稱 :精神分析

創始人 :弗洛伊德

類 型 :治療神經症的一種方法

作 用 :治療神經症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是奧地利醫學家S.弗洛伊德創建的治療神經症的一種方法。其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無意識;不符合社會規範的欲望和衝突被壓抑在無意識中仍影響着意識,並可表現為神經症症狀。

目錄

定義

精神分析學說,與精神分析理論類似,也稱心理分析論。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是在治療精神障礙的實踐中產生的,後來成為一種強調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有時稱為「深層心理學」。創立者為奧地利心理學家S.弗洛伊德,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論也稱弗洛伊德主義。為了有所區別,該理論在弗洛伊德之後的發展被稱為新弗洛伊德主義或新精神分析理論。

簡介

弗洛伊德的理論可分為兩個時期,早期理論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包括:

  • ①意識和無意識。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分為3 個部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意識指個人目前意識到的一切。前意識指雖非目前意識到的但可以通過回憶而變為意識內容的一切。無意識則指被壓抑而不能通過回憶再召喚到意識中的一切;這通常是不為社會規範所容的欲望。
  • ②壓抑和抵抗。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法律等所容的。因此,欲望與規範就產生激烈的鬥爭,往往是欲望遷就規範受到壓抑。由於壓抑的無意識欲望不能闖進意識域裡來,患者難以聯想起自己的隱私這種現象,弗氏稱為抵抗或抗拒。
  • ③泛性論。一個人從出生到衰老,一切行為動機,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衝動的支配。神經症的產生,就是由於性本能衝動受到壓抑而得不到滿足的結果。精神分析理論指出,在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這種潛力常驅使人去追求快感。這種潛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稱性力。里比多的發展分為: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 ④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人的行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時又要受現實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兩種系統,每種系統各受特殊的原則支配。第一種系統受快樂原則的支配,形成於嬰兒期;第二種系統除受快樂原則支配以外,還受現實原則支配,形成於嬰兒期以後。

1920年以後,弗洛伊德對他的理論開始作了一些比較大的修正。形成了他的後期理論。主要包括:

  • 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雖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後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因此,他把它們聯成一體,稱為生存本能。為了與生存本能形成兩極性,於是他又假設了一個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現為一種自殺的欲望。當它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破壞、征服的動力,表現為侵略的傾向。但當向外界的侵略受到挫折時,它往往退回到自我,成為一種自殺的傾向,這種傾向的活動範圍很廣泛,不限於殺人和自殺,還包括自我譴責、自我懲罰、敵手之間的嫉妒以及權威的反抗等。
  • ②精神結構理論。在無意識概念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最原始的本我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組成,是同肉體聯繫着的。自我是意識的結構部分,它處在本我和外部之間,它與本我不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的,所謂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通常所講的良心;另一方面就是自我理想。超我的主要職能在於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衝動。在正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狀態中的。如果這種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即會產生精神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在1900年以後成熟起來的。他從各地吸收了一批信徒,其中最被器重的是奧地利的A.阿德勒和瑞士的C.C.榮格,從而構成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而在2010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心靈殺毒2.0——弗洛伊德的拼圖》,第一次將精神分析與神經生理解剖學相結合,指出神經症是心靈呼吸的哮喘症,而精神分析自由聯想法的作用,不斷幫助患者宣洩內心的不安,從而為因神經症窒息的心靈做人工呼吸,減輕壓力緩解焦慮,解除心靈的哮喘,並發明輔助心理醫療的自助方法,為精神分析的現代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

由來

1900年,《釋夢》(《夢的解析》)的出版標誌着精神分析的誕生。一百一十年來,心理學的發展分崩離析,學派林立,除了精神分析,沒有任何一個學派的發展超過了五十年,精神分析以其篤定的臨床實踐和不斷加深細化的理論發展、在精神層面開展心理學研究的取向上鼎起了整個心理學的浩蕩 百年。從弗洛伊德開始,精神分析誕生了弗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蘭克、賴希、安娜弗洛伊德、克萊茵、伍林科特(溫尼科特)、拉康、霍妮、弗洛姆、德里達等一系列世界流芳的學者,其中弗洛伊德、榮格、拉康更是影響了整個人類文明傳統的大師。自精神分析誕生以來,整個人文學科的發展就再也不能繞開精神分析,精神分析作為人文科學的主體學科滲透到整個人文學科的各個角落。

精神分析首先是一種臨床實踐,也就是分析者躺在躺椅上(躺椅一般是可以自由活動角度的),腦子裡面冒出來什麼就說出來(自由聯想),分析家在他的斜後方,一般隔一張桌子,在適當的時刻給予干預。

精神分析是在針對神經症的臨床實踐上發展起來的一整套理論與技術,是對人的精神結構有史以來最為深邃和細緻的考察,拉康強調,精神分析就是對人的主體歷史的重構,精神分析的目的是達到「你即如此」的狂喜。也就是說,精神分析表面上能夠解決症狀,實質上是在分析中對人的整個精神歷史進行梳理,達到直面症狀、重構人格的自我更新。

精神分析是整個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正式開端,而弗洛伊德則是如今心理諮詢師們的鼻祖。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精神分析在心理服務界有着穩固的地位。日後,隨着行為主義,人本主義及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精神分析在心理諮詢中的地位開始受到動搖,但這並不意味着精神分析的沒落。由於每個流派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如今的諮詢師們往往在吸取各種方法(精神分析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優點的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更好地為人類心靈服務。

理論

  • 無意識
  • 精神結構(自我、本我、超我)
  • 俄狄浦斯情結

創傷理論

  • 心理發展階段(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生殖期)
  • 防禦機制

轉移

  • 三界:想象、符號、實在(拉康理論)
  • 聖狀(拉康理論)
  • 客體小a(拉康理論)
  • 享樂、欲望(拉康理論
  • 小彼者、大彼者(拉康理論)
  • 鏡子階段(拉康理論)

語言意義

1.正常人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一種對於正常人的定義,正常人就是能夠正視自己,與別人順利相處,且能夠適應正常生活的人。這種說法看似容易,其實並非如此。生活會以種種方式置我們於難以自作主張的境地;然而一個正常人卻能夠再作決定時儘量不傷害到別人以及自己;他能誠實地正視困難而不覺歉疚;也能理性地接受自己崗位上的責任,而不至於迷失自己。這種人能夠儘量利用最充分的潛力生活,而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和恐懼。他也能完美地表達愛和感受愛(以及接受愛的回報)。他對自己對別人一樣地誠實。在本質上,精神分析通過一百多年的探索所論證的就是無所謂正常與否,弗洛伊德教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經症,拉康教導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妄想狂的結構性基礎,一個人只是要理解自己、確認自身的主體性,從而和自己的症狀有一種平衡的關係。

2."神經症"(neurosis)

神經症,以前稱為"神經官能症"(Psychoneurosis),是一系列激烈的情緒症狀或無意義的行動。除了少數的極端情況外,一般的神經症者都還能夠進行日常的活動。神經症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例如:恐懼駕駛家庭用的機車。不能和別人共同相處。工作中有頭痛的傾向。走路時時常強迫地數着人行道上的紅磚。神經症的表現方式有時簡單,有時則頗為複雜。它們也許幾乎不被注意到,也許又過於顯著。不過表現的方式很多,不勝枚舉。雖然有的時候神經症似乎不易辨認,但這實在是極為普通的情況。即使是已達到後期的嚴重病例,仍然不過略顯的奇特或反常罷了。它通常會帶給一個人許多困難,但他還是能夠過一般的生活。神經症在根本上是人在面臨生存的各種困境時的一種和現實部分相容的防禦性產物,它是和現實同構的,因為文明本身就是對自然的部分相容的防禦,人總是以某種方式有某種神經症。

3."精神病"(Psychosis)

精神病是一種導致個人與周圍世界失去接觸的嚴重心理病症。患者對生活、人們和自己的看法都是歪曲的。這種人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上都有困難。他可能傷害自己或別人,也可能陷入某些煩惱中。他是多數人稱為"瘋狂"的替罪羔羊。雖然精神病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很多,但對它何以產生的真正原因則尚不能知道多少。由最近的發現顯示:"人體化學現象"與精神病之間可能有某些關係。對於精神病的認識,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學極為不同。精神病學只是孜孜以求的想要從生理的角度理解精神病,結果除了不斷的開發各種副作用極大的藥物外,對於精神病病理幾乎一無所知。精神分析則不然,自從拉康開創了系統的精神病學精神分析理論以來,對於精神病的精神結構性認識已經相當深入,簡單的說,精神病是一種父姓(父名)的脫落,是人與符號界相分離而自創符號界導致的精神症狀。

4.原因

神經症在某種程度上看來,可以說是一種文明的副產品。在許多原始社會裡,禁忌極少,因此,神經症的患者也不多。社會變得愈複雜,禁止個人做的事也愈多,而這種禁忌的增多,乃使神經症很為流行。每種神經症都代表人心理上的一場戰爭。一方面是他無意識里的一些欲望或本能希望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是某些受外界壓力影響的因素卻不准許前者的需求。拒絕的理由很多,比若說它是不道德的,異端的,或他在其他方面與社會規範發生衝突等等。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內在的需要都被潛抑下來了。因為不能夠以真正的形式來維護自己,這些需要只好借個人心理防禦上的一些漏斗來粉飾自己,透過這層偽裝,然後以比較不被社會反對的形式衝過壓抑,侵入意識生活之中。這樣,無意識里的欲望和需求,各以不同的替代形式表達自己和獲得滿足。它的真正面目既不易被看穿,當然就較容易被個人和社會接受了。而這些替代形式的表現,就是一般所謂"神經症"的病徵了。

5."不安"(insecurity)

"不安"是一種普遍的情緒困難的徵象,是對自我不能確定的一種表現形式。個人的不安可能久藏不露,也可能非常明顯;它的影響或許積年累月連續不斷,也許並不如此;但大多數的人經常終生脫離不了它的騷擾。這種感覺最初起自童年時代。一個男孩子可能會覺得他應該得到的愛和了解被剝奪了,因為他老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而他的兄弟姐妹仿佛更受注目些;有時她甚至以為他的雙親願要一個女孩兒不要他;或者他的父母可能想處的不太好,於是他會認為自己對這個摩擦的造成負有責任;也許他甚至會覺得這種怨恨是朝他而發的。不管是什麼原因,他總覺得有"自己不應當被生下來"或"不值得活下去"的感覺。這種感覺將會終其一生地存在着。有很多的方式都可能造成一個人的不安。每個人多少總會有這種感覺;而它在促使一般人思考或行動的因素上,站着相對重的分量。比方說:一個人或許害怕別人不喜歡他,於是會養成一種與人共餐時搶着付帳的習慣;他也可能變得一毛不拔的吝嗇鬼。表現的方式雖然大異其趣,但都是對同一種怨懼的不同反應。不如別人的感覺,常使一個人有濃厚的失敗感。他會變得害怕任何競爭;另一種人卻反而變得過分地喜歡與人競爭,甚至連一些最偶然而普通的情況,也已競爭的態度視之。在所有的神經症狀中,不安也許是最單純也最複雜的一個。它是精神分析家重視的主要目標之一。

6."焦慮"(anxiety)

焦慮是一種特殊的恐懼或憂慮。從弗洛伊德創造這個詞開始,作為一種對精神狀態的描述,已經深入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它不是那種個人在暴風雨中遇到閃電時的恐懼;也不是擔心某個素昧平生的漂亮女郎,是否會來踐約共進晚餐的那種緊張。焦慮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可能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覺得某件可怕的事將會發生;這種感覺常使他產生肉體上的痛苦。我們的無意識目標通常隱藏在其他觀念活動及背後;因此一個人並不明顯地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 例如:某個人非常憎恨自己目前的工作,卻為了維持妻兒的生活不得不繼續幹下去。無意識里,他怨恨她的家人,因為迫使他去做自己討厭的事情的,正是他對家庭的幸福所擔當的責任。他的意識尚是個遵循倫理道德的人,因此決不可能去責怪妻兒,罵他們增加他的累贅。它既不能驅除(或許他根本不知道或不願接受)無意識里的這個衝動,於是感到渾身不舒服,猶豫,以及無緣無故的精神萎靡。也許一個人並不知道自己正被"焦慮"困擾着,然而他就是會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快樂,無法休息,不安全,甚至整夜失眠;它會因為無謂的恐懼而浪費時間和精力;它會老是心神不寧,無法專注於任何以一件事情。他也可能感覺到所有這些無形的壓力,卻不明白造成這種壓力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詩人雪萊(shelley)在作品《阿多尼斯》(Adonaia)中。寫了一些與這方面有關的詩句,對焦慮可以影響個人情緒生活的實施,提出一個合理而優美的意念。

  • 在暴風雨里迷失的我們
  • 與幻影作者無用的鬥爭
  • 我們恍惚而瘋狂地與靈魂之力抗爭
  • 那是牢不可破的荒謬--
  • 焦慮是每一個人生活中必然出現的心理狀態。

7."心理"(themind)

我們常常談到"心理"這兩個字,關於這個名詞,我們可以從任何一本好的字典上,查到多種的解釋;而我們平時說到的"心理",不過是這許多意義之一,我們也許指的是意見、感覺或者感覺的能力;有的時候也可能會涉及另一些不同的意義。像"良心"、"記憶"或"能力"之類的詞語一樣,"心理"也不能用解剖圖來顯示。它抽象,不着邊際;有時甚至語意曖昧、閃爍不定,簡直無法有個完美的定義。對這個詞的意義,心理學家也幾乎沒有一致的看法。如果某個精神分析家談到"心理"這個字眼時,他必是引用弗洛伊德曾經暗示過的意義。弗洛伊德寫道:"心理,是包含各種感覺、思想和願望的一個過程。"當然,他的定義必然包括了這個觀念——無意識里的思想和願望,也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為了達到精神分析的目的,"心理"可以解釋成"大腦用情緒、象徵、過程和觀念製造出的所有產品。"舉例來說,當我們憤怒(情緒)、做夢(象徵)、以及在晚會裡調換較舒適的座位時(先有"不舒服"這個感覺,再有"調換"這個過程)我們的大腦都在工作着。就像我們決定政治意見一樣,也離不開它的影響。至於"心理"本身的表達能力和選擇某種做法的用意(意識上或無意識上),是我們無法測量的。意識替我們記住朋友和熟人的名字;把我們的態度置於每件事上--從原子彈到我們對食品的偏愛;它也是我們在想到所喜愛的食物是感到愉悅,一般人通常提及他的"心理"時,所指的就是這個--意識。 但是"意識"只占整個人格的極小比例。他像馬鈴薯的皮一樣地明確易見,而在皮的下面,還隱藏着馬鈴薯最重要的部分呢。同樣地,意識之下也埋藏着其他更重要的心理部分。

8."意識"(conscious)

根據上文所說,"意識"就是我們能夠認知的心理部分。它與腦或心臟不同,不能在人的肉體上占有確切的位置,它屬於我們人格的一部分,我們知道它,且能控制它。它是我們保持生活正常的心理部分。它像一個複雜龐大的系統文件,包含着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消息、觀念和感覺;而這些"心理文件",隨着我們的意識附上適當的記號。

9."無意識"(unconscious)

相信"心理"含有一個無意識的部分,乃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前提。它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有極重要的關係;同時,它也說明精神分析於在它之前所有的心理學理論之間的主要差異。無意識在每個人的身上構成了最大、最有力的部分。它是個固定而活躍的心理程序的"發電廠",我們通常並不曉得它的存在。這個人類心理的決定性部分沒有時間感、地點感和是非感,它像個不受管教的孩子一樣,只知道要千方百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過問其他。無意識藏有我們童年的大略記憶--這是我們以為早就遺忘了的,其實並不真的如此;它還包括我們自己感覺得到的秘密、怨恨、愛以及某些強烈而原始的熱情和欲望。這些感覺多半令人不快,並且不被多數人的生活法典所接納。於是它受到壓抑而離開意識的範疇,它們被深深地埋藏在無意識里,因此一般人並不知道自己身上居然會有這些不道德的觀念。如果有人自告奮勇地去告訴他這件事,得來的若不是不相信的朝向,也必然是憤怒的眼神。我們醒着的時候,壓抑的無意識因素大大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它影響我們思考、感覺和行動的方式;在夜間,它又出現在我們所做的夢裡。它也影響我們職業的選擇、結婚的對象、健康的狀況以及我們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它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停地工作着。一般人若沒有得到特殊專業的協助,根本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的這一部分。根據精神分析了解,每個人的無意識心理都抱有一個秘密,那就是"為什麼我是我現在這個樣子?"舉例來說:一般人的意識心理包括他所認識的一切思想和感覺,我們把這些思想和感覺比喻做美國--它的一般歷史我們都很清楚,一提到它,我們便可想到它做的一些事。在一般人的無意識里,含有某些他所不知道的思想和感覺,這一部分可以比擬做那些美國一無所知的外國,他們是否真正存在值得懷疑;但有件值得注意的事實,這個外國可能利用它的"第五縱隊"相當有效地控制美國的法律、稅務、軍備和政府。而美國並沒有這個認識,它照樣進行着它的事物,還認為自己是自己房子的主人。即使事情似乎變壞時,它也從不懷疑自己是否被"地下敵人"操縱控制着。政府實際上受着一個力量的指揮而操作,而這個力量只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樣,心理的無意識部分在一般人的人格上占着優勢。那些不正直且不被知悉的無意識有力地操縱着我們的思想和感覺。儘管這些機能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出自意識;然而無意識的確是作用着的。以上屬於描述性的內容,而更加深入的來講,無意識的概念具有精神分析和非精神分析兩種認識,對於認知心理學而言,無意識就是沒有意識到的精神現象或者是精神現象相關的現象。而對於精神分析而言,無意識其實是一個相當確定的概念。這個確定性來自拉康,拉康通過對現象學的把握和語言學的引入為精神分析奠定了科學性基礎,他提出,「無意識是大彼者的辭說」,舉個例子,一個人不斷的追求功業,他的支撐就是作為無意識的他死了的爺爺的欲望,那些話語通過親屬的不斷言說而構成了辭說,而死了的爺爺就是那個背後的大彼者。

對於無意識的最近的闡釋來自霍大同先生的「無意識像漢字那樣構成」,這個發展直接源於拉康的「無意識像語言那樣構成」,霍大同先生通過對漢字的研究發展了拉康對於語言與無意識關係的研究。10."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  嬰兒始終企圖要滿足他的每一個願望。不管他是需要母親的擁抱,吃的東西或除去潮濕的尿布,他總知道怎樣讓周圍的人注意他,並了解他的需要。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心理大體上也像嬰兒一樣,以相同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希求--快樂。弗洛伊德所指的快樂(pleasure)並不是一般人所謂"有限的個人享受"的意思。他認為這個字包含了任何一種解脫(relief)的快感--如情緒痛苦以後的鬆弛或個人無意識緊張的減除。無意識心理的願望和需求像嬰兒一樣,對法律、倫理和禁忌也一無所知,生活世界裡的"可以"與"不可以"對它沒有任何意義;它只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可能是掛奶、重視、力量或者其他的某些東西,若不設法得到絕不善罷甘休的。這種衝動在每個人的心理深處造成一個"追求滿足"的固定需要--這就是"快樂原則"了。弗洛伊德以為它是無意識心理所奉行的"最高指南"。11."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所謂"生活",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我們能做的範圍內調整我們願意做的事。嬰兒每次想得到人們的注意而總是哭喊時,他領悟到他的一切所求得不到同樣的考慮;成人想買件新襯衣,因為經濟不好而作罷;所愛的女人不願和自己結婚,而法律又禁止自己強迫她......這些都是意識的願望被外界環境否定的種種形式。在無意識心理,某些痛快原則刺激而產生的欲望常遭到另一個相反的力量的監察。弗洛伊德稱後者為"現實原則"。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個力量,用來統制我們的無意識里那些無法無天的要求,並設法改造它們,使之適合周圍的現實世界--那個充滿法律和責任的世界!"現實原則"的經典例子即是法律、命令以及一些外在的需求。它與痛快原則的關係就像堅決的雙親和任性的孩子一樣。關於現實原則,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理論問題,拉康用《超越現實原則》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因為,現實並不是鐵板一塊,所謂現實,只是另一種神經癥結構。[1]

相關視頻

1-精神分析五講(弗洛伊德)第一講

相關資料

  1. [https://v.qq.com/x/page/t0563qoria0.html 每日一講丨精神分析學派理論,騰訊視頻網 2018.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