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米山鎮 [ 米山鎮位於文登市西郊,鎮政府駐橫口村。現轄44個村,0.97萬戶,2.43萬人,面積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68公頃,素有「稻米堆成山」的美譽。清末,屬迎仙都二、三、七、八里和管山都六、七里。1930年,屬第三區。1941年12月,屬文西縣長山區,後改名特秀區。1956年,分屬文登縣文城、葛家、虎山、宋村各區。1958年末,分屬葛家和宋村人民公社。1962年5月,置米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設米山鄉。1989年3月,改稱米山鎮。[1]

簡介

米山鎮位於文登區西部。東北、東和東南依次與苘山鎮黃嵐、文登市區和宋村鎮接壤,西南和西部與澤頭鎮 和葛家鎮為鄰,西北部隔米山水庫與界石鎮相望。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2.49萬人。轄米山、新發莊、下鋪子、草場、黑石屯、范家屯西古場東古場中古場南古場、南崮頭、新上莊、新福莊、西下莊、長 、曲家庵(曲家庵、前曲家庵)、垛夼、橫口、東下莊、西鋪頭、東鋪頭、嶺上、長山、南鄭格莊、北鄭格莊、鴨子夼、南莊、老埠、西石硼、東石硼、後山後、 北頭、姜格莊、小、陳家屯、郭格莊、西山後、中山後、東山後、大 、佛東夼、山西頭、大山前、小山前44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橫口村北,距市區10千米。地處丘陵,北高南低。309國道和桃(村)威(海)鐵路橫穿境內。中部特秀山和米山水庫為著名風景區。

歷史沿革

米山,原名「蜜山」,位居母豬河西畔,相傳明清以前,山上多野生蜜蜂,蜂蜜頗豐,故名「蜜山」 米山鎮。另據世代口傳,母豬河東岸橫口村北有一土耩名「麺耩」,與「蜜山」隔水相望,取「米麺成山」之意,故將「蜜山」更名為「米山」,象徵母豬河兩岸為米麺之鄉、富饒之地。清末屬迎仙都二、三、七、八里和管山都六、七里。1930年屬第三區。1941年12月屬文西縣長山區,後改名特秀區。1956年分屬文登縣文城、葛家、虎山、宋村各區。1958年末,分屬葛家和宋村公社。1962年5月設立米山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鄉,1989年12月撤鄉建鎮。1990年末,面積84.5平方千米,人口9968戶、30849人,其中鄉村9778戶、30216人,轄米山、新發莊、下鋪子、草場、黑石屯、范家屯、西古場、東古場、中古場、南古場、南崮頭、新上莊、新福莊、西下莊、長坓、曲家庵、垛夼、橫口、東下莊、西鋪頭、東鋪頭、嶺上、長山、南鄭格莊、北鄭格莊、鴨子夼、坓南莊、老埠、西石硼、東石硼、後山後、坓北頭、姜格莊、陳家屯、郭格莊、西山後、中山後、東山後、大坓、佛東夼、山西頭、大山前、小山前等44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

由來

W020180917647058385063.jpg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晉城文明網

米山,原名「蜜山」,位於母豬河西畔,方圓1800米,海拔129米,面積34萬平方米。相傳明清以前山上多野生蜜蜂,蜂蜜頗豐,故名「蜜山」。另據世代口傳,母豬河東岸橫口村北有一土 名「面 」,與「蜜山」隔水相望,取「米麵成山」之意,故將「蜜山」更名為「米山」,象徵母豬河兩岸為米麵之鄉,富饒之地。境內米山水庫,是一座兼農業灌溉、城市供水、水利發電為一體的大(二)型水庫,擔負威海、文登兩市百餘萬人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是南水北調的東線樞紐工程。

目錄

古蹟

南莊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位於米山鎮 南莊村西北約400米處,屬丘陵半坡地。發現於1984年,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50米,呈圓形,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遺址南半部分已改造成梯田,大部分被破壞,文化層較薄,多為地表殘片陶器,大多失去稜角。北部大部分還保存較好,頂部地貌保持完好,地表少見遺物和遺蹟。遺址中部東段有一水沖斷崖,高約2米,其中1米左右為黃褐土層,內含少量陶片和紅燒土塊。黃褐色土層下面是50厘米左右的灰褐色土層,內含陶片、紅燒土塊較多,並有大量石器。再下一層是流沙層,流沙層下是原始土層和酥土層。遺址北部只在部分水溝中見到部分紅燒土,地表未見遺物遺蹟,很難劃清邊緣。採集的標本文物主要有石斧、石錘、石磨棒以及鼎足、器把手、盆口、鼎口等陶器和陶片,陶器、陶片多為夾沙紅陶,部分為夾沙褐陶和夾沙黑陶。從採集的石器和陶器、陶片的標本看,石器較粗糙,陶器多為泥條盤組制陶,分析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中早期。

長學山書院遺址位於今米山鎮長山村東北。長學山書院,原名康成講堂,由東漢經學家鄭玄創辦於延熹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1941年夏毀於戰火,今遺址雖在,僅存殘基青磚。據村中八旬老人回憶,原書院占地面積10餘畝,三進院落,曾是當地的廟堂和書堂。抗日戰爭期間,因日軍占為據點,被抗日軍民焚毀。庭前兩棵胸徑逾米的古銀杏樹毀於「文革」初期「破四舊」運動。

長山將軍古墓遺址位於米山鎮長山村。2006年5月20日,米山鎮長山村村民在鋪設自來水管道時,出土了元中期征東招討使、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刁通的4塊殘石碑。經文登市文物管理部門現場鑑定,墓碑對研究刁通生平及當地歷史沿革具有較高學術價值。這4塊墓碑,長約1.1米,寬約0.3米,厚約0.2米,除有明顯的橫斷痕跡外,縱向亦被完全劈開,但碑面上的文字清晰可辨。在一塊石碑上,斷斷續續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述之公諱通,字叔達,文登長孝山陽人也,世以農業為生」等。據村中知情者說,完整的石碑起初安置在村北的刁家墳地里,「文革」期間被劈成多塊,後被村民鋪街,日久便沉沒於地下。

刁氏在長山村勢力很大。刁氏墓地占地面積超過40畝,至今墓地遺址隨處可見風化的石師、石狗、石龜以及石槨等。在雜草叢生的地堰上還能找到一些局部的龍紋石刻。墓地南有石坊,甬道兩側依次是石狗、石獅和石人,刁通墓前豎立兩通大理石石碑,碑體正反兩面均有字。墓碑後面是刁家墳墓。聖旨碑碑頭高80厘米、寬60厘米、厚22厘米,碑頭周邊有雙龍盤護的石雕,中間正反兩面刻有字體不同的「聖旨」二字。雕刻工藝細緻入微,精巧別致,紋路層次分明,凸現古樸風韻。該碑頭原在刁通墓地,後存放於該村學校,現被文登文物所收藏。

老埠古墓群位於米山鎮老埠村西北約1000米處。發現於1984年,當地群眾稱之為石墳子 。墓地處於丘陵東坡近下腳,可見墓區南北約78米,東西46米,總面積約為3600平方米,現為一片刺槐林,西為丘陵梯田,墓地後一條季節性河流由東向北饒丘陵順流而下。

墓地可見墓葬11處,其中石墓8處,磚墓3處。石墓為圓球形塔式,地面上球形因年代久遠,全部倒塌,亂石遍地,如今只見圓形的墓基,直徑為1.5米至1.8米。所用石料為麻砂石,大多風化,但弧形的製作工藝仍清晰可見。其中一處石墓已露出底下墓石墓穴。墓穴由四大塊石板砌成,底寬上斂,縱切面為梯形,上壓一塊大石為蓋。磚墓的地上建築與石墓的墓穴形狀相似,墓頂的球形建築已倒塌,只剩下60厘米高的墓基。墓基呈八角形,每角面長70厘米,分砌成兩個對稱的磚框,框中是一塊帶有花紋圖案的方磚。墓磚的規格為長28厘米、寬12厘米、厚4厘米,填砌料為白石灰膏。因磚墓地下部分保存完好,具體情況不得而知。

據當地群眾介紹,墓區內墓數很多,1958年曾扒掉了七八個石墓,墓中的土又黑又濕,黏度很大,沒有扒到底就放棄了。在緊挨墓地的東南面,有一個大墓冢,很氣派,有石人,石馬,石羊。土堆早已平掉,現在只有一個略高於地面的丘台,直徑約16米。據文登文物資料記載,該地為元代古墓群。[2]

所轄村簡介

橫口 明萬曆時,孫姓由今環翠區羊亭來母豬河東岸渡口立村。404戶。

新發莊 明中期,呂姓自今榮成市羅須頭來居,取吉祥意稱新發莊。151戶。

下鋪子 明萬曆時,趙姓自竇家頭來低洼處搭草鋪棲身。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村東移1.5公里。140戶。

草場 清康熙時,鞠姓瀕母豬河草地立村。1959年為建米山小庫,村東移0.5公里。233戶。

黑石屯 清乾隆時,李姓自文城來黑色巨石之北立村。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村東移0.5公里。88戶。

范家屯 明末,范姓自范家店來居。98戶。

古場4村 明末,陳、宋、侯、畢4姓來廢棄的谷(古)場附近立村,以方位稱

東古場,南古場,西古場,中古場,分別為130戶、345戶、210戶、55戶。

南崮頭 元朝天統時,趙姓自竇家頭來崮頭集之南立村。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西南崮頭移入100餘戶,共135戶。

東下莊 明末,王姓由斥山來西下莊東建村。185戶。

新福莊 清乾隆時,吳姓自西下莊來居,初稱新莊。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村北移0.5公里。1981年改今名。62戶。

新上莊與西下莊 明中期,吳姓自宋村來鳳凰屯西低洼處立村,稱西下莊。1958年冬修米山水庫遷村於耩頂,改名新上莊。1961年部分村民南遷重建西下莊。分別為153戶、97戶。

長耩  清道光時,徐姓由縣西寨來守山林,稱徐家庵。後附近又建王家庵、吳家庵。1944年合一,以地勢稱長耩。136戶。

曲家庵 清乾隆時,曲姓自青龍夼來山前後各立一庵,民國初合為曲家庵。200戶。

垛夼 清光緒十一年,叢姓自後山後來草夼隱居躲債,稱躲夼,演作垛夼。1959年為建米山水庫,西南崮頭移入120戶,共150戶。

米山 明隆慶時, 隋姓由棲霞蛇窩泊來密山之陽立村。清末寫作米山。295戶。

西鋪頭 明末,姜姓由徐格莊來土堡之北立村,稱堡(鋪)子後。清初稱今名。200戶。

東鋪頭 明末,畢姓自畢家林來幞頭山(今稱後墩)之南立村。409戶。

嶺上 元延 (正文第53頁)時,宮姓來山嶺上立村。150戶。

長山 唐初,刁姓居長山之陽,稱長山刁家。明時,又建長山宮家、東西長山,清末4村合一,稱長山。370戶。

鄭格莊2村 元朝, 于姓、鞠姓來長山東麓、漢司農鄭玄講學遺址附近立村。後分為南鄭格莊(250戶)北鄭格莊(86戶)。

鴨子夼 明末,馬姓由馬家湯後來白家莊舊址立村,西沼澤中多野鴨,遂改今稱。219戶。

耩南莊 清嘉慶六年,李姓自李家疃來山耩之南立村。346戶。

老埠 明嘉靖時,鄭姓自今乳山縣東油古來元代石堡東南立村,稱老堡,演作老埠。253戶。

西石硼 明洪武二年,滕姓由今乳山縣底口村來石硼之西立村。425戶。

東石硼 明洪武時,宮姓自柳林莊來石硼之東立村。201戶。

山後4村 明正德時, 孫姓由桃花峴、于姓自章丘爐匠鋪來撇耩山後立村,分別稱孫家山後和小爐。明末小爐析出於家山後。清康熙時田姓自麾艮來建田家山後。清初,以方位稱後山後,中山後,西山後,東山後,分別為174戶、144戶、354戶、206戶。

耩北頭 清康熙時,王姓自大耩來穀場北頭立村,稱場北頭。同治時以居大耩之北而易今名。162戶。

姜格莊 明初,姜姓建村。597戶。

小耩 明嘉靖末,王姓自福山古峴王家來葛子耩北立村。清初更今名。108戶。

陳家屯 明洪武十四年,陳姓由雲南易門縣西關來居。139戶。

郭格莊 明洪武時,王姓自西團嵐埠來為郭姓看管塋地,初稱郭家埠,清末易今名。542戶。

大耩 元初,徐姓於葛子 耩東立村,稱葛子耩。清初,更今名。170戶。

佛東夼 明成化時,戰姓自萊陽戰家溝來佛嶺廟之西草夼立村。405戶。

山西頭 明末, 欒姓自院東西南欒家宅庫來撇耩山西頭立村。310戶。

大山前 明正統時,于姓由斥山來撇耩山前立村。218戶。

小山前 明洪武十九年,法姓自雲南來松山前立村,松山小於撇耩山。203戶。

名人

鄭玄(127~200),字康成,東漢北海高密人,經學家。曾西入函谷關拜著名古文經學家馬融為師。延熹九年(167年)學成歸來,鄭玄返回家鄉高密後,因家貧無所依,便攜親友流落到昌陽境內的長學山。見這裡「西接崑嵛,東俯昌水,南揖蒼海,北據甘泉,土地肥沃,民風淳樸」,遂將此作為寓居之地,壘石屋建造「康成講堂」,招弟子創「長學書院」。他耕讀潛修,治學授徒,遂使此地文風日盛,歷久不衰。鄭玄在文登共收弟子上千人,形成了鄭氏學派和「東魯學風」,奠定了「文登學」的深厚基礎。他註解的古文《尚書》,共百餘萬言,集漢代經學之大成,長期被作為官方教材,對中國文化的流傳做出了重要貢獻。鄭玄41歲到米山,在此生活了17年,主要成就都是在米山完成的。他的學生個個都是飽學之士,開館授徒,代代不絕。

為紀念鄭玄的功績,自明洪武年間起,其木主牌位被文登人供奉在鄉賢祠中。在被供奉的26位鄉賢中,鄭玄是唯一的寓居人士。如今他耕種過的田地被稱為「鄭家嵐子」。他與其親屬居住過的地方被稱為南鄭家莊和北鄭家莊。即今米山鎮南鄭格和北鄭格村。村民們世代習慣在房前屋後栽植一種長而有韌性的草,被稱為「康成書帶草」。

刁通,字叔達,文登長孝山陽 (今米山鎮長山村) 人。出生於南宋末年。時值亂世,慨然從軍。元至元六年(1269年),元軍攻取襄、樊二州,刁通應徵參戰,元丞相阿術選派驍銳精兵300餘名,交付刁通總管,充任先鋒部隊。至元七年(1270年),於湖北省襄陽府方北縣與南宋軍隊作大勝。至元十三年(1276年),擢升憲武將軍總管,兼管領東征漢軍招討使司事,佩帶金符,鎮守揚州。刁通用兵神機莫測,戰術變化無常,曾東逾日本,南抵瓊崖諸島,從征30年未嘗敗北。其長子刁懷寶,為世襲招討使。

河流

母豬河是文登市第一大河,主流長58公里,流域面積1278平方公里,是威海市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源起崑嵛山余脈,縱穿文登市九個鄉鎮,終至宋村鎮姚山頭入海,沿河岸突起管山、米山、撇穗山三座孤山。母豬河自古以來就是崑嵛大地的母親河。有關她的傳說歷千年而不衰。

米山水庫

相傳,玉皇大帝一時興起,令二郎神子夜下凡,置山設水造福人間。酒意正濃的二郎神肩挑兩座山,手提一座山,騰雲駕霧急赴人間,恍惚之間,破曉雞鳴,驚得他手一緊,系山的繩索砰然而斷,所提之山頓時墜落雲頭。二郎神急忙降雲落擔,將三山等距離分置,北山面南背北,隱隱有君臨之勢得名管山,南山有二郎神隨手撇下的系山繩索而得名撇穗山,中間一山因跌損嚴重石碎如米得名米山。

三山定位,二郎神順手抄起扁擔在三山腳下開掘泉眼,並順勢劃開河道直通南海。望着滔滔泉水匯流成河,忽覺河道狹窄,有意重整,奈何雞鳴三遍,已到歸天時限。急切之間,見一母豬夜遊至此,遂封為守河仙豬,命其拱疏河道以免泛濫成災,禍及當地百姓,母豬河因此而得名。

又傳,仙豬生有十八子,產後不久,有一雲遊妖道至此,眼饞風水寶地想據為己有,便揮舞石劍施妖行法,一時間風沙四起,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仙豬施收沙法與妖道抗衡,並令其十八子各開河道與妖道鬥法,現今的十八條支流由此而成。次日晨,當地百姓發現米山腳下突起一大沙嶺,形如巨豬,方知仙豬為保一方平安,已與妖道同歸於盡。

「母豬河,十八個奶,走一走,甩一甩」,通俗的民謠,形象地表現出仙豬率子護河的悠閒與自得。但自護河仙豬逝後,母豬河經常泛濫成災。1958年文登人民「戰山河」,在米山腳下修建了山東省三大水庫之一的米山水庫,從此,母豬河畔成為小有名氣的魚米之鄉。

相關視頻

米山鎮慶祝建國70周年系列活動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