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篱天剑

中文学名:篱天剑

打碗花(拉丁学名:Calystegia hederacea Wall.,别名:小旋花)是旋花科打碗花属草本植物,分布于东非埃塞俄比亚,亚洲南部、东部,常见于农田、荒地、路旁,喜湿润的环境,耐热、耐寒,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苛。

打碗花全体不被毛,植株矮小,常自基部分枝,具细长白色的根;茎细,有细棱;叶片基部心形或戟形;花腋生,花梗长于叶柄,苞片宽卵形;蒴果卵球形,种子黑褐色,表面有小疣。

目录

目录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栽培

主要价值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 全体不被毛,植株通常矮小,常自基部分枝,具细长白色的根。茎细,平卧,有细棱。基部叶片长圆形,顶端圆,基部戟形,上部叶片3裂,中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侧裂片近三角形,叶片基部心形或戟形。

花腋生,花梗长于叶柄,苞片宽卵形;萼片长圆形,顶端钝,具小短尖头,内萼片稍短;花冠淡紫色或淡红色,钟状,冠檐近截形或微裂;雄蕊近等长,花丝基部扩大,贴生花冠管基部,被小鳞毛;子房无毛,柱头2裂,裂片长圆形,扁平。

蒴果卵球形,宿存萼片与之近等长或稍短。种子黑褐色,表面有小疣。

生长习性

打碗花喜冷凉湿润的环境,耐热、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排水良好、向阳、湿润而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栽培最好。土壤过于干燥容易造成根状茎纤维化,土壤湿度过大,则易使根状茎腐烂。常见于田间、路旁、荒山、林缘、河边、沙地草原。

分布范围

打碗花分布于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亚洲南部、东部以至马来亚,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

播种前先进行浸种催芽,用温水浸泡5-8小时后,在25℃-27℃下催芽,种子发芽后,在整好的畦面内按8-10cm行距开沟,再将种子与细沙混合均匀后播入沟内、覆土,稍加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于种子萌发。如进行撒播,播后用细齿耙浅耧,使泥土严盖种子,并浇透水,然后盖草帘或地膜保湿,以利于发芽。出苗后撤去覆盖物,以防徒长。

根状茎繁殖

在3月下旬,植株未萌发新苗前,挖取打碗花的根茎,将其分成10cm的段,每段必须具有2-3个节,并留有须根,按行距15-20cm开沟、沟深3-5cm,将剪好的根状茎按10cm的株距排放在沟内,覆土3-5cm稍加镇压,浇透水,约20天左右可长出新植株。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疏松肥沃沙质壤土,也可利用靠近水边的地块进行种植。在上茬作物收获后,于播种前1个月深翻晒土,结合翻地施入有机肥或堆肥,深耕20cm,耙细整平,作宽1.3-1.5m的平畦。

田间管理

栽种后应经常保持土壤湿润,齐苗后应经常除草松土,加强肥水管理,以免杂草生长过旺抑制幼苗生长。在茎叶生长旺盛期可追施粪肥。当苗封垄后,为避免损伤幼苗,可不再进行中耕松土,并注意经常浇水。播后1个月左右,苗高即可达6-8cm,可开始间拔,每次间苗后,都要追1次稀粪水,浓度宜低,追肥后,要立即用清水洗叶茎,由于株势平低,要及时除草。

病虫防治

病害

打碗花主要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茎线虫病。防治措施包括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与花生、芝麻等作物轮作,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浇水,深耕翻土,增施有机肥,不施带菌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并带至田外集中烧毁,选用无病的根茎繁殖。在叶斑病发病初期可用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用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喷雾,每5-7天喷1次,连续2-3次。对茎线虫病可用茎线灵颗粒,在秧苗移栽时施入穴内,该药田间有效期50-60天,可有效防治线虫病的发生,并兼治其他虫害。

虫害

打碗花主要虫害有甘薯天蛾、甘薯麦蛾。冬、春应多耕耙田地,破坏越冬环境,杀死蛹,以减少虫源。早期结合管理,捕杀成虫,利用成虫喜吸花蜜的习性,在成虫盛发期用糖浆毒饵诱杀或到蜜源多的地方捕杀,以降低田间卵量。对甘薯天蛾可用30%克虫神乳油1500倍液施用。在甘薯麦蛾发病初期可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用辛硫磷乳油在下午4时喷雾。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1]

打碗花根具有调经活血、滋阴补虚的功效。主治淋病、白带、月经不调等症。根茎有小毒,含生物碱。

食用价值

打碗花食用部位为嫩茎叶和根。春季采打碗花嫩茎叶,用开水焯后炒食、蒸食、做汤均可。

参考资料

  1. 篱天剑,搜狗, 201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