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管子·桓公問》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管仲創作的一篇散文。管子一書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 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 ,《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子部法家類。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目錄

原文

齊桓公問管子曰:「吾念有而勿失,得而勿忘,為之有道乎?」對曰:「勿創勿作,時至而隨。毋以私好惡害公正,察民所惡,以自為戒。黃帝立明台之議者,上觀於賢也;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於人也;舜有告善之旌,而主不蔽也;禹立諫鼓於朝,而備訊唉;湯有總街之庭,以觀人誹也;武王有靈台之復,而賢者進也。此古聖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桓公曰:「吾欲效而為之,其名云何?」對曰:「名曰嘖室之議。曰:法簡而易行,刑審而不犯,事約而易從,求寡而易足。人有非上之所過,謂之正士,內於嘖室之議。有司執事者咸以厥事奉職,而不忘為。此嘖室之事也,請以東郭牙為之。此人能以正事爭於君前者也。」桓公曰:「善。」

白話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我想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能辦到麼?」回答說:「不急於創始,不急於作新,等到條件成熟再隨之行事。不可以個人好惡損害公正原則。要調查了解人民之所惡,以便自身為戒。黃帝建立明台的咨議制度,就是為了從上面搜集賢士的意見;堯實行衢室的詢問制度,也是為了從下面聽取人們的呼聲;舜有號召進諫的旌旗,君主就不受蒙蔽;禹把諫鼓立在朝堂上,可以準備人們上告;湯有總街的廳堂,可以搜集人們的非議;周武王有靈台的報告制度,賢者都得以進用。這就是古代聖帝明王能夠常有天下而不失、常得天下而不亡的原因。」桓公說;「我也想效法他們實行這項制度,應當叫什麼名字呢?」回答說:「名稱可叫作『噴室的咨議制度』。就是說:國家法度要簡而易行,刑罰要審慎而無人犯罪,政事要簡而易從,徵稅要少而容易交足。老百姓有在這些方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就稱之為『正士』,其意見都納入『噴室』的咨議制度來處理。負責辦事的人員,都要把受理此事作為本職工作,而不許有所遺忘。這項『噴室』的大事,請派東郭牙主管。此人是能夠為正事在君主面前力爭的。」桓公說:「好」。[1]

作者簡介

管仲(前719一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華夏族,潁上(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後代。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管仲的著作今稱《管子》,內容涵蓋各種學術,是後世道家、儒家、名家、法家、農家、兵家、陰陽家等等多家學術思想源頭[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