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鳥
筒鳥是夏季由南方到台灣繁殖,秋天後返回南方過冬的鳥兒,杜鵑科有些鳥類,是不築巢、不育雛,而托卵於其他鳥類巢中,並將本來的鳥蛋啣出或吃掉,旋即生下自己的蛋,完成偷天換日之,讓別的鳥媽媽把牠的小鳥養大離巢,更厲害的是,牠下的鳥蛋顏色會隨寄養家庭做變化,讓寄養的鳥媽媽察覺不出來,真是太神了!筒鳥活動於低海拔到中海拔森林或平地均可見到,身體顏色大約為暗灰褐色,腹部有黑色間隔寬一些的橫紋,喜歡吃昆蟲或果實等等。[1]
是杜鵑科鳥類的一種,又名中杜鵑。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丘陵地或開墾地,長單獨活動很少成群。筒鳥是臺灣地區的夏候鳥,冬天的時候大都在南洋一帶度冬,大約四月左右會飛抵臺灣各低海拔林地,並展開求偶交配。
通常筒鳥自己不築巢,懷孕的筒鳥媽媽會尋找鷦鶯、錦鴝、伯勞等小型鳥類的鳥巢,並將卵產在鳥巢中,再由這些小型鳥代為孵蛋並養育筒鳥的幼鳥,這就是有趣的扥卵行為。每年五月以後,仁山植物園內到處都可以聽到筒鳥發出『不不—不不---』的低沉叫聲。[2]
- 基本資料
英文名: Himalayan Cuckoo
別名: 公孫(台語)、喜瑪拉雅杜鵑
目名: 鵑形目(Cuculiformes)
科名: 杜鵑科(Cuculidae)
特有性: 否
保育等級: 非保育類
活動模式: 單獨
出現海拔: 平地-低-中-高海拔
棲地: 森林、林帶邊緣、疏林和農耕地等
食性: 昆蟲,主要為毛毛蟲,也吃少量果實
居留狀況: 普遍夏侯鳥
玉山園區: 園區內於春、夏季普遍分布於低至高海拔地區,5-7月較常聽到叫聲,在玉山主峰頂有時仍可聽到下方冷杉林傳來筒鳥的鳴叫聲。秋季往南遷移,曾在自忠繫放過,應為夜間遷移。
目錄
特徵:
全身長約33cm。頭、頸、背部及兩翼均為鼠灰色。腹面及尾下白色,有粗黑色橫斑。腹部之橫紋極似隼科猛禽,有恐嚇產卵親鳥離巢以利其托卵之作用。雌鳥有赤色型,頭、背至尾羽為紅棕色,帶有黑色橫紋。喉至上胸淡褐色,腹部至尾下覆羽白色,均有黑色橫紋。
生態:
本物種夏季普遍出現於海邊至高海拔山區森林邊緣,在本園區各海拔環境均常見。普遍的夏候鳥。每年春夏交接時,由南洋地區飛來台灣繁殖。常聞連續「布布──」之兩短音規律音,喜好單獨停棲於樹梢或突出的枝頭。4~6月為繁殖季,每年的3月北返至台灣繁殖,9月飛往南洋度冬。有托卵行為,經常發現托卵於小型鳥雀之巢中。[3]
生態習性及行為
通常單獨行動,棲息於森林上層,警覺性高,分布範圍極廣。鳴叫時頭、尾向下擺動,胸、腹則隨之壓縮震動,甚是有趣。不築巢,將自己的蛋下在別種鳥類的巢裡,杜鵑雛鳥會先孵化出來,並將其他鳥蛋推出巢外,以奪取寄主的照顧。一般寄生在鶯科鳥類巢中,在台灣曾發現寄生在褐頭鷦鶯及灰頭鷦鶯巢中。
玉山園區 園區內於春、夏季普遍分布於低至高海拔地區,5-7月較常聽到叫聲,在玉山主峰頂有時仍可聽到下方冷杉林傳來筒鳥的鳴叫聲。秋季往南遷移,曾在自忠繫放過,應為夜間遷移。[4]
視頻
筒鳥求偶叫聲
筒鳥
台灣中杜鵑(筒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