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海峽軍團
第十海峽軍團(拉丁語:Legio X Fretensis)古羅馬軍隊建制名稱。由屋大維於公元前41年(一說公元前40年)建立並存在至公元410年後。該軍團曾先後參加亞克興戰役、猶太戰爭等一系列相關軍事活動,具有重要地影響與積極意義。
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歷史上的東羅馬帝國,從公元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古城拜占庭舊址上興建東都「新羅馬」開始[1],到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軍隊攻陷君士坦丁堡[2]為止,共歷時一千多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帝國。
目錄
東羅馬帝國
現代學界又稱之為拜占庭帝國,而其存在期間的正式國號皆為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ía Rhōmaíōn),又名羅馬尼亞(中古希臘語:Ῥωμανία)。隋、唐時期又稱之為拂菻,在西元四世紀羅馬帝國東西分治後,原羅馬帝國東部的政權被稱為東羅馬帝國(相對於帝國西部的西羅馬帝國)。16世紀以後,開始有學者稱之為「拜占庭帝國」,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然而其國民在帝國存在一千多年的期間仍自稱為「羅馬帝國」的公民或「羅馬人」,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中古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 轉寫:Rhōmaîoi)。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東羅馬帝國共歷經12個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為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希臘語:Νέα Ρώμη,即君士坦丁堡)。其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北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突尼斯、今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也在7世紀之前曾是帝國的國土。
視頻
第十海峽軍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古羅馬,東、西羅馬,神聖羅馬,第三羅馬,新羅馬,都是咋回事?,搜狐,2019-03-23
- ↑ 東羅馬帝國的陷落細節:那個被忘卻的凱爾卡門,搜狐,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