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管草
笔管草为节节草的一个变种,又名纤弱木贼和台湾木贼,大中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鞘筒短,下部绿色,顶部略为黑棕色,侧枝较硬,圆柱状,鞘齿6-10个,披针形,孢子囊穗短棒状或椭圆形,顶端有小尖突,无柄。笔管草适应性强,喜凉爽较干燥气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质壤土、砂土、壤土均可生长,低洼地和排水不良的粘土不宜栽培。笔管草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日本、印度、锡金和尼泊尔等国也有分布,节节草株形特别,茎枝绿色,四季常青,可栽培供园林观赏,用作地被或固沙植物。
目录
笔管草形态特征
笔管草的适应能力很强,在一些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很好的生长,比如山坡、沟边、荒地、河床等,也可以在庄稼地出现。
笔管草比较耐严寒,在寒冷的冬季,一般也不会被冻死,四季常青,不论是粘土、壤土,都可以正常生长,也就是说不受土质的影响,除非是低洼的地方,由于排水不良,长时间存在很多积水的情况下,不宜生长,所以,笔管草很难防治。
笔管草大中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节和根密生黄棕色长毛或光滑无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可达60厘米或更多,中部直径3-7毫米,节间长3-10厘米,绿色,成熟主枝有分枝,但分枝常不多。主枝有脊10-20条,脊的背部弧形,要一行小瘤或有浅色小横纹;鞘筒短,下部绿色,顶部略为黑棕色;鞘齿10-22枚,狭三角形,上部淡棕色,膜质,早落或有时宿存,下部黑棕色革质,扁平,两侧有明显的棱角,齿上气孔带明显或不明显。侧枝较硬,圆柱状,有脊8-12条,脊上有小瘤或横纹;鞘齿6-10个,披针形,较短,膜质,淡棕色,早落或宿存。孢子囊穗短棒状或椭圆形,长1-2.5厘米,中部直径0.4-0.7厘米,顶端有小尖突,无柄。[1]
笔管草生态环境
笔管草分布范围
笔管草产陕西、甘肃、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海拔0-3200米。日本、印度、锡金、尼泊尔、缅甸、中南半岛、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新几内亚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等有分布。
笔管草主要价值
笔管草株形特别,与蕨类植物的木贼和被子植物的木麻黄相似,茎枝绿色,四季常青,可栽培供园林观赏,用作地被或固沙植物,各地植物园中多有引种栽培。[2]
笔管草栽培技术
繁殖技术
孢子繁殖:从孢子囊穗上采下成熟的孢子囊,将孢子播种于土壤表面,稍覆土,浇水保持湿润,即可萌发。
根茎繁殖:早春或秋季将节节草根茎分成6cm长小段,栽于土壤中,覆土5-6cm,浇水易成活。
种子繁殖:应采取节节草成熟饱满的种子,条播或穴播。条播开浅沟,行距30厘米;穴播穴距30厘米左右,每穴播种子20-30粒,覆土0.7-1.0厘米,播后浇水,约经15日左右出苗,不需间苗,应注意松土除草。
分株繁殖:多在秋天或早春进行,将植株挖出,根据株丛大小,每株丛可分成5-10株,选择高燥的地块,作成平垄,开沟,行距30厘米,按株距30厘米栽植,栽后覆土至根芽,将土压实后浇水。 [2]
栽培方法
选地:应择地势较高、地面平坦、水源充足、易于排涝的地块。土壤以沙质壤土、pH值小于810为宜。育苗的前一年秋深翻地20-30cm,翻后重耙一次,以利保墒、消灭杂草及害虫。第二年春每公顷施入草碳60m³、农家肥60m³。草碳和农家肥要捣碎,铺撒要均匀,同时每公顷施二铵150kg。育苗床规格为:高15cm、宽100cm、步道30cm、床长一般10m。
播种:应选用前一年采集的种粒饱满、无虫蛀、无霉变的种子,去除杂质和秕粒。播种前10 天左右开始处理种子,方法为:采用1%的白砂糖液浸泡种子24h后,捞出混沙放于温暖室内进行催芽,沙子与种子的混合比为2:1。混沙催芽3-4 天,有1/3的种子发芽即可进行播种。播种时间宜在5月上旬至5月下旬进行,当地表温度达到10摄氏度以上时,于播种前3天对育苗床灌水。播种前在床面开浅沟,沟距10cm,沟深2cm,播种播幅4-5cm,控制播种量为每公顷75kg。播种后用钉耙轻轻将沟搂平,覆土1-2cm后踏实,浇水,保持床面湿润。播后10天后苗可出齐。
管理:播种后,浇1次透水,出苗前为了提高地温,防止床面干燥,可喷水3-4次,这样有利于幼苗出土。10天后苗出齐后再灌水。幼苗期浇水要少量多次,少浇勤浇,待苗高2-3cm后再灌大水。苗高到第5节时,追施尿素45-75kg每公顷。8月中旬后控制水肥的使用,每公顷仅施入磷肥75kg,以促其木质化,保证苗木安全越冬。随着苗木的生长,杂草也相应繁茂,要及时控制。
出圃:苗木出圃前浇化冻水,可使苗木提前解冻,并吸足水分,利于栽后成活。起苗时用铁锹横行深挖25-30cm,保证苗木根系完整。随起苗、随假植,运输前沾好泥浆,长途运输要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