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筏
竹筏又稱竹排,用竹材綑紮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區和水鄉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於長江南部地區。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在船舶發展史上有自己的地位。構成竹筏用真竹配加刺竹綑紮而成,小筏用5~8根竹,大筏用11~16 根 。一般的竹筏長約三丈,寬數尺。竹子的粗端做筏頭高高翹起,細端做筏尾平鋪水面。用粗竹竿編排而成的渡水用具。 [1]
目錄
製作
製作步驟
首先,要選擇好製作竹筏的竹子.然後對竹子進行加工.加工時,用刀削去竹子的表皮,將粗的一端放在火上烤軟,按一定尺寸將其弄彎,呈弧形,以做筏頭。然後塗上防腐汁液,乾燥後再塗上多層桐油或瀝青以防腐。
竹子加工好後,就可以進行組搭。先搞好支架,在上面排好加工好的竹子,一人在上,另一人在下用藤條綁緊扎牢即可。
用途與發源地
竹筏歷來是江南水上的重要運輸工具。《載敬堂集》:「詩聖」杜甫《奉送崔都水翁下峽》曰:「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竹筏,又稱竹排,用竹材綑紮而成,是有溪水的山區和水鄉的水上交通工具,流行於長江南部地區。它有着悠久的歷史,在船舶發展史上有自己的地位。竹筏用真竹配加刺竹綑紮而成,小筏用5~8根竹,大筏用11~16 根。一般的竹筏長約三丈,寬數尺。竹子的粗端做筏頭高高翹起,細端做筏尾平鋪水面。竹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吃水小,浮力大,可以在淺水河流中航行;二是穩性好,水上行駛平穩安全,不會翻船,無論大筏小筏均由一名艄公點篙撐駕;三是製作簡便,可以就地取材進行製作。
」《碧溪觀渡》詩:「雁盪山嬌溪亦好,灘斑岸詭倒峰高。渡工浮筏時橫絕,碧水油油欲沒篙。」同時,古樸原始的小竹筏也構成江南水鄉獨具特色的景致。20世紀80年代中期,浙江、福建、廣西旅遊系統相繼啟用竹筏用於旅遊產業,在風景如畫的江面上開展竹筏漂流旅遊。竹筏漂流成為時尚旅遊活動。中美洲的牙買加等國也紛紛開展乘竹筏遊覽活動。,也是代替橋樑渡水之要用。
竹子的歷史和文化
竹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像浙江、四川,湖南等地。全世界共計有70個屬1200種,盛產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00多種,分布全國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矮小竹類生長。通過對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研究,證明7000多年前,我國民間便開始認識和種植竹子;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遺址發現竹子被用於建築;在浙江錢山漾遺址(距今5300—4200年)有竹蘿、籃、簸箕、簞等出土文物,證明竹子用於日常生產,生活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人用竹筷、食竹筍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2200年前興建的歷史上的偉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竹子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的典範。世界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便是竹子製作的,當時被稱為「筧」(連接起來引水用的長竹管);最晚在漢代,已利用竹製成竹纜繩用於打井,由於竹纜的抗拉強度達每平方寸4000公斤,與鋼纜的抗拉強度相似,故早在漢代便打出了深度達1680米的鹽井,這種用竹纜打井的技術,19世紀才傳入歐州。1859年美國人用這種方法在賓夕法尼亞鑽出第一口石油井,為此人們把竹子喻為植物中的「鋼鐵」。竹子用於交通是在2000多年的西漢時期;用於軍事是在南宋以後;竹子用於造紙則始於晉代。[2]
特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