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竹的故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竹的故事是現代著名翻譯家楊憲益老師寫的一篇有關於竹子的說明文。這篇介紹竹的日常應用的說明文,被作者寫成一篇通古博今、天上人間、歷史地理、知識詩情融匯一體的文藝隨筆,引用的人物、詩詞、文獻多達近20種,卻不顯得雜亂花眼,是一篇獨具才情妙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竹的故事》[1]

作者 楊憲益

創作年代 現代

作品體裁 說明文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竹的故事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楊憲益

作品體裁:說明文

作品原文

我們在祖國廣大境內旅行,差不多在任何地方都會看見竹子。中國人對竹子是太熟悉了,用不着什麼介紹。自古以來,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竹子。竹筍可以吃,吃飯筷子也用竹子。竹子可以作建築材料,又可以作窗簾子和蓆子等。許多日常用具都是竹子作的,如竹籃,竹筐,竹籠,籮,箕等等。下雨要戴竹笠,連雨傘也大部分是用竹子作的。寫字的筆要用竹子,竹又可以作紙,古代寫字用的簡牘也是竹子作的。古代人旅行的關防要用竹作的符節。玩起來,小孩子的竹馬是一根竹竿作的這不用說了,風箏空竹等等也都是竹子作的。許多樂器也都是竹子作的,簫笛箎笙、胡琴三弦等也要用竹子。過年過節放的爆竹原來也有用竹子作的。水上旅行用竹作筏子,釣魚要用竹竿,老頭兒走路要用竹杖……竹子的用途是列舉不盡的。古代中國人談起一切有用物質來,把竹子單獨作為一類,與金、木、土等並列。我們只要拿起字典來,看看那些屬於"竹"部的字,就可以知道竹子在我們生活中應用之廣。

晉代的王徽之最喜愛竹子(1)。"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典故即來自王徽之。《世說新語》中記載:"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到處種竹。他常說:"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句話後來變得盡人皆知,這倒不是因為後人覺得王徽之有什麼道理,而是因為這句話實在很有道理。中國人對於竹子,真是"何可一日無此君"了。

竹是熱帶植物,但溫帶也能生長,而且在喜馬拉雅山數千公尺的高峰上也長得很好。因此在中國境內,除了北方沙漠地區,到處都有竹子。在古代黃河流域的竹子要比現在多得多,所以在古代典籍里很早就有關於竹的記載。《詩經》里就不止一次提到竹子,如"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可見古代黃河流域的竹林一定是相當茂盛的。又如"詩經"里說"籊籊竹竿,以釣於淇"(2)。此詩句來自詩經《衛風·竹竿》,說明竹竿在很早就作為釣魚的工具了。說起古代北方的竹林比今日為多這件事來,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里曾提到一件很有趣味的事:在宋代時,延安附近的永寧關河岸崩陷了一大塊,在地下幾十尺的深處發現了竹林的化石。當時,陝西延安一帶已經沒有竹子了,他的推測是:在遠古時代,這地方一定相當低濕溫暖,所以竹子能夠生長。沈括是宋代一位大科學家,他的許多觀察和推斷都合於科學原理,所以他這段記載在我國植物史上應該是很可貴的資料。

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裡,關於竹的傳說也是很多的。"湘妃竹"的故事是最美麗動人的一個。故事說帝堯有兩個女兒,都嫁給堯的繼承人帝舜,後來帝舜在蒼梧地方死了,他的兩個妻子,就是稱為"湘妃"或"湘夫人"的,晝夜啼泣,她們的眼淚灑在竹子上,後來這裡的竹子上面就有着點點的斑痕。這種竹子就叫做"斑竹"或"湘妃竹";湘妃竹做成的用具,如摺扇的扇骨等,是很名貴的。

另外還有一個曾經流傳於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間的"竹王"故事,這故事見於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據說在漢武帝的時代,今貴州一帶有一個夜郎國,那裡有一女子在水邊洗衣服,忽然有三節大竹流到女子腳邊,推也推不去,她聽見竹節里有嬰兒哭聲,就拿回家破開,發現裡面果然有一個男孩。後來大家稱他為竹王,他曾經用劍打開岩石,放出泉水。當漢武帝命令大將唐蒙開闢西南邊疆時(3),殺了竹王,西南人民都非常悲哀,並立了竹王祠紀念他。這竹王當然是神話了的人物,但這件事卻也象徵了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富有鬥爭精神和熱愛自由。

讓我們從神話轉到歷史事實來,再提幾個有關竹子的真實歷史故事。漢武帝的時代,中國有一位著名的旅行家張騫,他曾旅行到中亞細亞,在那裡停留了好些時日,後來他回國報告說:他在中亞的一個國家"大夏",大概是現在阿富汗北部一帶地方,曾經見到商人轉賣從今印度販來的四川竹杖。這說明我國除了西北有到中亞細亞的道路外,從西南出國經印度等地也可以去。這故事說明在古代交通史上,竹子也是起了作用的。還有一個歷史傳說也是與古代旅行和竹子有關係的。據東羅馬帝國的記載,中國蠶種傳到西方,使西方人也學會絲織,是隋代初年的事,據說當時蠶種偷運到西方是用一節中空的竹子帶過去的。所以竹子在古代旅行和文化交流方面實在有過不少貢獻。

魏晉時的"竹林七賢"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這七位是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實際上魏晉人喜愛竹子的還很多,不止他們七位。在唐代又有"竹溪六逸"也很著名,這六位逸士是孔巢父、李白、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竹溪是山東徂徠山下一個地名。除了李白外,還有許多唐代著名詩人都很喜愛竹子,如杜甫、白居易等的詩里提到竹子的地方都很多很多。這裡我們只提一下詩人王維的"竹里館",這是他在陝西藍田附近的輞川別墅里的一所書齋的名字。他詠"竹里館"的詩是很著名的,很多人都背得出來:"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有了許多歷代文人學士的題詠,竹子就更為人所重視了。

四川始終是產竹的著名地帶。據《成都古今記》說,晉代的山濤在四川作縣令時,曾刳大竹來釀酒,香聞百步以外。後來四川人曾傳下來這種釀酒的方法。直到今天,在祖國的大西南還可以看到用竹管封裝的酒,這大概就是晉代山濤的遺法吧。宋代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曾記載成都人用竹作炭。這些也都可說明竹子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

提到四川的竹子,附帶還可以提到我國的特產動物大熊貓,這是全世界都很著名的。最初發現這種動物是在四川的寶興縣,棲居在山上的竹林里,後來在四川另一些地方的竹林中也捉到過。它住在竹林里,專門吃竹筍和嫩竹,所以一提到竹子就很容易想到熊貓。其實熊貓並不是貓類動物,按照它的特性看來,或者叫它為"竹熊"倒更恰當一些。

唐宋時代的竹子以湖北黃岡一帶的最為著名。那裡的竹子作笛子最好,所以韓愈的詩里說,"蘄州笛竹天下知","蘄竹"就是黃州的竹子。宋代的著名文人王禹偁在黃岡造了一所竹樓(4),並寫了一篇《黃岡竹樓記》,這篇文章也是很為人稱道的:"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宋代的大詩人蘇東坡在黃州也作過官,他對竹子是非常喜愛的,流傳下來有許多與竹子有關的故事。舉例說,他曾因山居無水,就利用當地的大竹,一節一節連接起來,作成引水的管子,當地人都感覺很便利,這是古代人發明自來水管的一個著名例子。蘇東坡詠竹的詩是很多的,這裡我們只舉一首詩的前幾句為例:"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所以從詩人看來,養竹子是比吃肉更為重要的。

歷代談竹子的專書也是很多的:遠在晉代就有戴凱之作的《竹譜》,元代李衎又作過更詳盡的一部《竹譜》。此外,自蘇東坡工畫墨竹以來,畫竹的名畫家也是很多的,清代的鄭板橋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都不一一列舉了。

不僅人們的日常生活常用到竹子,在古代有許多有趣的竹子故事,而且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工程中,效用也很大。有的基本建設單位用竹子作工地的腳手架,可以節省大量的木材;去節膜後的竹筒可代替鐵筒作暫設地下水管,可以使用兩年之久;把竹筋綁紮後澆灌混凝土,就成為竹筋混凝土構件,承載能力很好,有的使用年限在十五年左右的建築物已擬採用竹材。我想今後運用竹子的範圍一定更為廣泛。

從這些歷代有關竹的掌故和竹的利用,可以看到我們偉大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出產的豐富,更使我們熱愛祖國。

作品注釋

(1)王徽之(338-386):晉人。字子猷。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王羲之第五子,性傲誕。有文集八卷,都佚散,僅存文一篇、詩二首。

(2)籊籊:籊,音tì,又讀bí,長而尖的樣子。

(3)唐蒙:西漢官吏。武帝時,上書建議開通夜郎道,被任為中郎將,奉命出使夜郎,以厚禮說服夜郎侯多同歸漢。漢在其地設置犍為郡。

(4)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濟州巨野(今山東巨野)人。是北宋改革派的先驅、倡導古文運動的旗手,提倡"韓柳文章李杜詩",從理論和創作上表現了現實主義精神。其政治活動和詩文創作都體現着關心人民疾苦、注重國是的積極進取精神。

作品賞析

竹子在中國太平常了,其外表、習性、精神內涵廣為人知,分布和使用非常廣泛,要對竹做說明很不易出彩。這篇文章選擇了一個貌似簡單的角度:對竹的功用作解說,在充滿才情的大量引述中,借講述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將竹的功用和分布介紹得生機盎然,達到知識性、趣味性、歷史性和人文性的高度融合。

由於作者對竹的知識了解得十分豐富,使得文章的思路表面上隨意散漫,實際上還是可以劃出層次。

開頭兩小節介紹日常生活中竹的大量應用,引"何可一日無此君"說明竹的使用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第三小節單獨一層,說明竹在中國古代分布極廣,注意到竹在古代的應用(釣魚竿)。下面四小節講述了"竹的故事",有神話,有真實歷史,作者時刻不忘的還是竹的功用(扇骨、交通工具、被人喜愛等)。再後三小節再次說明竹的著名產地,仍然圍繞其用途(釀酒、作碳、大熊貓的食品、竹笛、建屋、水管等)。其後介紹竹書和竹畫,只能單獨列一節了。最後以竹在現代建築業中的使用再次強調其廣泛的應用性,呼應題旨。

這篇介紹竹的日常應用的說明文,被作者寫成一篇通古博今、天上人間、歷史地理、知識詩情融匯一體的文藝隨筆,引用的人物、詩詞、文獻多達近20種,卻不顯得雜亂花眼,是一篇獨具才情的妙文。與《沙漠裡的奇怪現象》、《橋的運動》相比,它們是嚴謹的科學說明文,而此文是恣意汪洋的文藝小品。

楊憲益(1914─2009),著名翻譯家,生於天津富裕之門。10歲左右開始學英文,1934年在天津英國教會學校讀書,1936年考入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學、法國文學及英國文學。1940年攜英籍妻子戴乃迭回國,在重慶中央大學等校任教。1943年到梁實秋領導的國立編譯館工作,從此開始了將中國經典著作譯成英文的畢生事業。1953年,夫婦倆被調到外文出版社英文版《中國文學》雜誌工作。文革中二人先後被捕入獄,四年後出獄。幾十年來,他們珠聯璧合的合作使其雙雙獲得了"譯界泰斗"的美譽,合作將眾多中國古典名作譯成英文,有《資治通鑑》、《楚辭》、《魏晉南北朝小說選》、《唐代傳奇選》、《聊齋選》、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紅樓夢》、《魯迅全集》等。他們看淡一切身外之物,把收藏的明清字畫全部無償捐獻給故宮等處,幾十年間出版的百十種著作也大多送了人。楊憲益愛喝酒、善寫"打油詩",出版有詩集《銀翹集》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