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竹滬華山殿

圖片來自痞客邦

竹滬華山殿位於臺灣高雄市路竹區,於古書記載為寧靖王祠寧靖王廟,主祀明朝(南明)寧靖王朱術桂,是竹滬地區的公廟。除供奉寧靖王外,該廟亦有供奉王妃羅氏的牌位以及五妃的神像。寧靖王一生顛沛流離,最後投靠了鄭成功(但這時是在金門、廈門),要到了1663年才被鄭經奉請來台,來台後的宅邸為現今的大天后宮。當時,寧靖王朱術桂所擁有的田地是在竹滬一帶,而在他自殺殉國之時,將所有的田契都銷毀,將土地遺留給莊民與佃戶。因此當地居民感念寧靖王之氣節與恩德,於是興造百座疑塚來掩護真塚以避免清軍破壞。在臺灣清治時期之初,莊民僅敢暗中祭祀寧靖王,直到康熙年間的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公然親訪寧靖王墓並弔之以詩,才轉而公開祭祀寧靖王並有建廟之議。[1]

目錄

歷史沿革

華山殿所在的竹滬一帶在明鄭時期曾是寧靖王朱術桂擁有的田園,據說當他自殺殉國之時,將所有的田契都銷毀,將土地遺留給莊民與佃戶。當地居民感念寧靖王之氣節與恩德,為避免其墓塚遭清兵破壞,遂興造百座疑塚來掩護真塚。而在臺灣清治時期之初,莊民僅敢暗中祭祀寧靖王,直到康熙年間的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公然親訪寧靖王墓並寫詩弔念。

目前確切的建廟年代已不可考,而當前可見最早的文獻是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陳輝的詩作,而後在乾隆廿九年(1764年)出版的《重修鳳山縣志》也已將寧靖王廟收錄進去。《路竹鄉志》中推測,該廟應在雍正到乾隆初年期間建造,且時間應該在五妃廟興建的乾隆十一年(1746年)之前或相近時期。不過在廟中的〈重修華山殿碑記〉中,則記載該廟開基於康熙年間。

而根據〈重修華山殿碑記〉的記載,該廟在道光廿九年(1849年)曾經重修過,而後到了日治時期的昭和三年(1928年)因為本殿受風雨侵蝕,當地居民遂集資重新設計改造本殿。二次大戰後,高雄縣政府在1977年撥款將舊廟拆毀重建,由於舊蹟不存,所以並未列為古蹟。


參見

參考文獻

  1. 竹滬華山殿,隨意窩,201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