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童年的美食(徐愛英)

童年的美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童年的美食》中國當代作家徐愛英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童年的美食

又到了飯味飄香的時刻,每每飢腸轆轆或飯香沖鼻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童年曾吃過的美食。

小時候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就是進門喊媽媽。聽到媽媽的回答必會欣喜萬分,比考試得了100分還要高興。如若沒有得到回應,必定會放下書包房前屋後,廳中院落找媽媽。找到了媽媽就找到了家,找到了依靠和歸屬。找到媽媽就找到了飯食。因為只要有媽媽在,不一定會有美味佳肴,但一定會有可口的飯菜,一定不會餓肚子。說來可笑,現在想起來媽媽,還和吃有關。

每當晨起或夕陽落日,家家茅屋上空飄蕩着裊裊炊煙時,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到故鄉,想到媽媽。也想起童年那些有關吃食的記憶。

我的童年時期正處在物資匱乏的時代。大米白面是極少見的,只有過年過節時才能吃上一兩頓。平時都是玉米,高粱等粗糧。現在回憶起來,養育我生命,給我溫馨記憶的竟是那些粗糙的美食。

蔬菜里的主糧

土豆現在是餐桌上的家常菜,而幼年時,曾一度是我們的主糧。在我模糊的記憶里,有一年糧食欠收,家裡整整吃了一冬天的土豆。煮着吃,燉着吃,蒸着吃,最高級的吃法就是把土豆用手工磨成粗粗的土豆粉,然後用水和成面,團成一個大麵團,放到鍋里蒸着吃。蒸出來的土豆團,黑黑的有些彈性。剛開始吃還很筋道,但吃長了就會吐酸水。

粗糧里的米飯

高粱平時不大吃,一般吃時都會燜成高粱米飯,要多加水先泡上幾個小時,放在大鐵鍋里加猛火燒開,停上一會兒,熱氣下去後再用溫火燒開,依次燒上兩到三次開。這樣燜成的高粱米飯,米粒個個開花,鬆軟不硬。我小時,村子裡只有家中有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時,才會蒸上一大鍋,作為待客的主食。平時家裡是不吃的。

美味多樣的玉米

玉米可以磨成面,做成玉米面餅子,窩窩頭。也可以一個玉米粒打成幾瓣做成玉米渣子。

貼玉米餅子和蒸窩窩頭需要事先發麵。貼玉米餅子是件技術活。一般是在滾開的水鍋沿上,或是在菜鍋沿上,要把發好的玉米面牢牢黏在濕濕滑滑的鐵鍋沿上,不能掉下去。

看着農村大媽熟練地一拍一貼,玉米餅子就牢牢地黏在鍋壁上,可如果從沒幹過的人,面和鍋就會讓你焦頭爛額,有篇文章就曾寫過,某著名演員為了演好反映東北農村生活的影視劇,就曾跟東北本地大嫂學了三個月的貼大餅子。

最好吃的大餅子,是菜堝里貼的大餅子。將要燉煮的白菜蘿蔔等加油幾滴油翻炒好,放上花椒大料自家釀的大豆醬,加好水,把發好的玉米面,一隻手揪起一塊,放在掌心,另一手用力拍成一指厚度的餅子。頂着鍋里冒出的熱氣,依次麻利的貼滿整個鍋沿,蓋上鍋蓋,大火燒開,再燒上10多分鐘就好了。

大餅子熟後靠着鍋壁的那一面會有一層薄薄的焦皮。而上面則鬆軟金黃,此時菜鍋里為數不多的幾滴飛出的油花,也都附到了大餅子上。咬一口焦嫩相伴,口齒留香。

東北的玉米渣子是最有名的。也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飯。把玉米渣子放大鍋里加上水放上幾粒有花紋的大飯豆,用大火上幾個開。一般都是吃過午飯後就把淘洗好的玉米渣和飯豆加好水放鍋里煮開,停上一個多小時再燒開,吃飯前再燒一次開,一共要燒上三次開鍋。這時剛好到飯點,掀開鍋,一股濃濃的玉米糯香直衝鼻口。盛上一碗,吃上一口,飯豆的面甜加上玉米的糯軟。真的是妙不可言。再切上一盤細細的家醃小鹹菜,倒上一滴醋,一滴香油。哇,真真的叫你大開胃口。

小米的另類吃法

小米也是童年時的主糧。那時的小米不是現在煮粥的材料,而是把它放到水裡煮熟後用細笊籬撈出,控干水分,做成小米飯。而煮米的水則被稱為小米湯,是拿來當白開水樣的解渴飲物。金燦燦的小米飯也是我童年的美好記憶。

冬天裡的年糕-粘豆包

秋收過後,東北的大地凋零,鳥兒躲進了巢穴,燕兒飛去了南方,大多數動物都進入了冬眠期。這時,女人們開始忙碌着蒸一種冬季專屬的食物-粘豆包。

家家戶戶熱熱的炕頭上,都放着一盆盆的豆包面。豆包一般有兩種食材,一種是由一定比例的玉米和黏米麵發酵而成的玉米豆包,一種是由小米麵和黏米麵按照一定比例發酵的小米豆包。這兩種豆包在口感和色澤上有些區別。玉米面的爽口,色澤金黃,小米麵的色澤淺黃,有些發白,口感更粘軟。

發好面後,要把家裡的各色花紋的飯豆洗乾淨放入大鐵鍋里放上適量的水,煮上幾個開,直到豆爛開花,撈出飯豆,盛出剩餘的水,再把煮好的飯豆倒回乾鍋里,用自製的木碓子把飯豆搗成豆泥,再盛到盆子裡,用手把豆泥團成一個個丸子大小備用。

包豆包時,一手揪起一塊面,在手心放好,另一隻手用手指捏出一個丸子大小的坑,把事先團好的豆泥放入坑中,再裹住封口,做成小山狀,擺在蓋簾上。鍋里燒好水。放入蒸籠,提布,一圈圈擺好做好的豆包,蓋上鍋蓋,大火燒開,就做好了。軟糯的皮加上甜面的餡兒,是大人孩子一冬天的飯糧。

蒸豆包是一項大活,過去人口多,油少,飯量大。每家都要蒸上很多豆包,放到地里凍好,再放到大缸里儲存起來。關係好的鄰里會相互幫忙,你家蒸完我家蒸,互幫互助一直是淳樸鄉親們的傳統。

醬缸里的美味

每年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家家戶戶都會做上一到兩缸大醬。大醬的主要原材料就是自產的黃豆。春季天氣轉暖時,把精心挑選出來的黃豆粒洗淨用水泡上一天,撈出後用鍋煮熟煮爛,再用自製的木碓子把黃豆搗成泥,盛到盆子裡,做成一個個方塊,放到太陽地里曬透,用布蓋好,讓裡面自行發酵。

過幾天,把發酵好的醬塊放入洗刷乾淨的大缸里,注入白開水,加入食鹽,再用塊乾淨的白布蓋住缸口,白布上再蓋上一塊乾淨的塑料布,以防雨水淋濕白布。塑料布的四角墜上四個重物以防被風吹走。沁了雨水的醬不會發酵好,到了夏天,醬缸里會生蟲子。醬塊入缸的前一個月,幾天就要拿個大勺子攪動幾圈,使大醬沁水均勻。經過一整個春天的發酵,到了夏天,醬缸里的大醬就可以吃了。

夏天菜園裡各色青菜,能生吃的,洗淨後,舀上一勺大醬,蘸着吃,香脆可口。炒菜,燉菜時,放上一勺大醬,提色增味。

秋天到來後,豐收的蔬菜堆成山。這時,醬缸里就有了豐富的內容。秋後完結的嫩黃瓜妞摘下洗淨,在太陽下晾乾,直接扔進醬缸。醃製幾天後,撈出沖洗掉多餘的醬汁,咬一口,嘎嘣脆。圓滾滾的包心菜,洗淨用刀剁成細末,紅彤彤的辣椒洗淨一起剁成細末。在太陽下曬掉多餘的水分,用洗淨晾乾的白紗布包好,用細線纏好封口,放入醬缸,隔一段時間再撈出,放在餐桌上就是一道可口的小菜。還可以把豆角,煮熟晾乾,放進去,做成醬豆角。

冬天裡的常青菜

東北夏季因為早晚溫差大,夏季日照時間長。我的家鄉到了正夏季,早上2點鐘天就已大亮,晚上10點鐘還不是很黑。植物體內儲藏的糖分多,有很多蔬菜都可以生吃,比如東北的大白菜心,撥開外面的老菜幫,露出裡面嫩黃的菜心,洗淨咬一口,脆甜脆甜的,再來碗大醬蘸一蘸,美味。或者用刀切成細細的絲,放上個紅辣椒絲,澆上滾熱的料油,甜醋,一道爽口開胃的小菜就做成了。但這只是東北白菜的小菜一碟。我們東北白菜的大家族是酸白菜。

當呼嘯的北風橫掃大地,田野里最後一顆小草也不甘地倒在了冰冷的泥土裡,家家戶戶的廳堂兼廚房裡,都多了幾口醃酸白菜的大缸。酸白菜簡稱酸菜,這是東北冬季特有的菜品,也是東北冬季里的常青菜。酸菜以它酸脆開胃,方便儲存而深受各地人民喜愛。酸白菜的製作過程並不複雜,秋後的大白菜洗淨晾乾,放入缸中碼好,倒入加鹽的涼白開水,水面要沒過白菜,找幾塊大石頭,洗淨晾乾,放到缸里壓住白菜,以防白菜被水泡脹,浮出水面。白菜入缸後就不要再動。等上一個月左右就醃好了。這時撈一顆,切絲炒菜,燉肉,包餃子,樣樣吃到你溝滿壕平。

這幾年,隨着東北二人轉風靡全國,酸菜粉條燉肉也成了東北名菜。一句「翠花上菜」勾出了多少人的饞蟲。不過,正宗東北酸菜燉肉,還真是得到東北去吃。外面寒風呼嘯雪花紛飛,屋內熱熱的炕頭,炕桌上一碗剛出鍋冒着熱氣的綠油油的酸菜燉新鮮的五花肉配上雪白雪白胖嘟嘟的粉條,再整上二兩東北特有的純高粱酒,盤腿坐在桌邊,咋一口小酒,就一口饞到嗓子眼的小菜。那情那景,那份雋意,那份悠然,是不是只有咱東北人才能體會。或者喜歡熱鬧的,再來上三五個好友,整上一盆正中的東北蘑菇燉小雞。拌上一盤醬黃瓜,來上一瓶二窩頭,那叫一個爽。

樹林裡的驚喜

我家門前的小樹林曾是我童年的尋寶地。每當夏季雨過天晴,小樹林裡經過雨水沖刷的小草才舒展好腰身。我就迫不及待的跨上小籃子,開始了尋寶之路。撥開細嫩的小草,在濕漉漉的地皮上,冒出了一個個的雨傘,油光光,滑膩膩。

他們或三五成群,或連接成片。蹲下身來輕輕採摘,不用挪地方,不一會兒,小小籃子裡就覆蓋了大半的蘑菇。這一片摘完了,站起來,走兩步又會發現一小撮。走走停停,不一會兒,我的小籃子就滿了。回到家讓媽媽洗淨用開水焯過,放個青椒,在鍋里快速清炒,淋上一點醬油,盛盤出鍋。嘗一口,滿嘴的清香。

在東北,只要不是特殊的樹種,只要有樹林的地方就會有蘑菇。像我家門前,這片小樹林才栽上一兩年,僅有十幾歲孩子的身高(東北由於冬季氣候寒冷,樹木生長緩慢),就已經有成片的蘑菇。這裡的蘑菇大多成片生長。除了十幾年的老林子裡的金燦燦的大油蘑會獨樹一支。

說來真是神奇。這裡蘑菇見雨就長。下雨前還沒見有多少,雨過天晴後你再去林中,就會發現成片的蘑菇,猶如從天而降的甘露。

東北的野生蘑菇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做熟後有獨特的芳香。被人們稱為香菇。香菇不論是鮮吃還是晾乾後泡發吃,不論是素炒還是燉肉。都是美味佳肴。最有名的當屬小雞燉蘑菇。小時,媽媽還把我采來吃不完的蘑菇煮熟後醃製在罈子里做成小鹹菜,也很美味。

人生如夢,歲月如歌,童年伴隨着時光的流逝,已一去不復返,故鄉也離我越來越遠,唯有舌尖的美味,伴隨着童年的記憶,時常在腦海中盪起歲月的漣漪。[1]

作者簡介

李英徐愛英,筆名雪蓮。濟寧某職業學校教師,熱愛文學、體育鍛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