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立體雕刻

立體雕刻作品自古已有,好像猿人時代人們就開始了這個古老的行為,如石器時代打磨木質或石質工具算是雕刻的雛形吧。發展到果核上雕刻東坡泛舟,使其真正成為日臻完美的藝術形式。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立體雕刻

發展:大型雕塑藝術人像到果核微雕刻

起源:猿人時代

分類:現代雕刻藝術古代雕刻藝術

雕刻藝術

從大型雕塑藝術人像到果核微雕刻,雕刻藝術發展演變,出現了多種的藝術形式。

現代雕刻藝術作品

一位美國人,利用刀、鑷子以及其它材料改造書的內容面貌,那高超的技術精確細緻。創作的過程,針對書的內容與特性加以改造,例如:百科全書、教科書或是藝術書籍。並且沒有增添其它材料在書籍中,利用原本的文字與圖案,讓每一本書散發出屬於自己的特色。

這就是Dettmer的工作,是創造變化書籍重新展現或改變意義的工作。

舊課本字典百科全書醫療指南科學書籍歷史書籍漫畫書,以及其他書籍等,將其留下的圖片文字,進行創作,利用複雜的雕刻手法重新賦予作品新的面貌。

其展現的作品裡面,擁有複雜的分層立體雕塑觀念。

古代雕刻作品

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明代達到全盛,清代成為宮廷藝術形式之一。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微雕橄欖核舟」,高1.6厘米,長3.4厘米,縱1.4厘米。

立體微雕的歷史非常悠久,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有一位奇巧人能在棘刺上刻一隻洗澡的母猴。從明代起,果核雕主要流行於廣州、蘇州、舟山、山東濰坊等地,工精藝巧,獨具一格。果核雕技藝受果核本身的局限,只能以圓雕、浮雕為主。藝人們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狀、麻紋、質地,因材施藝,精心布局。

明代果核雕進入全盛時期,明代人稱之為「鬼工技」。當時特別是橄欖核雕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達官貴人視其為寶物,作為佩帶的裝飾品,風行一時。清代,果核雕藝術長盛不衰,名家輩出。康熙年間有蘇州金老(名不詳),嘉定封錫祿;乾隆年間有蘇州的宋起風、沈君玉、如意館中廣東籍名師陳祖章等,都是技藝超群之人。[1]

參考文獻

  1. 立體雕刻中國供應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