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
竇建德(573-621年),祖籍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市)[1],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另一說山東武城縣)人。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17世孫,遼東宣王竇拓玄孫。 [2] 世代務農,曾任里長,尚豪俠,為鄉里敬重。大業七年,隋煬帝募兵征討高句麗,竇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征,並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舉兵抗隋。及後,竇建德家人被隋軍殺害,乃率部眾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達的起事軍隊。先後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國,稱雄河北[3]。
竇建德 | |
---|---|
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 | |
出生 |
573年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市) |
逝世 | 621年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軍人 |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為救王世充,在虎牢關一役被李世民擊敗並被俘,同年被唐高祖處死於長安。 [4]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竇建德,貝州漳南縣(今河北故城東北)人。年輕時,把履行諾言看得很重。曾經有個同鄉死了父母,家境貧寒無力安葬,當時竇建德正在耕田,聽到後直嘆氣,立即放下農活,主動送去辦理喪事所需要的全部財物,因此深受鄉親們稱讚。原先,他當過里長,因犯法逃出去了,碰到朝廷大赦天下才回家。他父親去世,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凡是有人送禮,一概辭謝而不接受。
起兵反隋
竇建德起義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朝廷招兵征討高麗,郡里挑選勇敢優異的人當小帥,於是委任竇建德為二百人長。當時山東發生水災,百姓大多逃荒去了,同縣有個孫安祖,房屋財產被洪水沖走,老婆孩子飢餓而死。縣裡看上孫安祖驍勇,也把他選進了隊伍。孫安祖以家庭貧窮為理由不願入伍,向漳南縣令當面申說,縣令大發脾氣狠狠打他,孫安祖殺死縣令,逃跑投奔竇建德,竇建德收留了他。
這一年,山東大鬧饑荒,竇建德對孫安祖說:「文帝在位時,天下富裕興旺,派出百萬人馬征討遼東,尚且被高麗打敗。今年發生水災,百姓貧困,但皇上不體恤民情,要親自到遼東督戰,加上往年西征,損傷的元氣還沒有恢復,百姓疲勞睏乏,連年征戰,長年在外的人不能回家,如今又要出兵,容易釀成動亂。男子漢大丈夫只要不死,就該建功立業,怎能去當倉皇逃跑的俘虜啊。我熟悉高雞泊面積遼闊方圓幾百里,湖沼上的蒲草又密又深,可以到那裡去隱藏起來,找機會出來搶劫,足夠生活、積蓄,拉起人馬以後,等待時局動盪,必然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孫安祖贊同他的計劃。竇建德招集引誘逃避徵兵和沒有家產的,得到了幾百人,讓孫安祖帶領,進高雞泊當草寇,孫安祖自稱將軍。鄃縣人張金稱也邀集了上百人,在黃河的險要水域活動。
蓨縣人高士達又興兵造反招集了一千多人,在清河郡一帶活動。當時往來於漳南縣境的各股盜匪,沿路屠殺搶劫當地百姓,焚燒房屋,惟獨不到竇建德的家鄉騷擾。因此郡里縣裡料定竇建德跟盜匪們相互勾結,就拘捕了他的家屬,不論老少都殺掉了。竇建德聽到他全家已被殺光,率領他手下的兩百人逃跑投靠了高士達。高士達自稱東海公,任命竇建德為司兵。後來孫安祖被張金稱殺掉,他的幾千名士卒又全部投奔竇建德。從此逐漸壯大,隊伍發展到一萬多人,還是在高雞泊一帶活動。他往往拿出身上的所有財物接濟別人,跟士卒一樣吃苦耐勞,因此能激發人們為他拚命。
人物評價
總評
竇建德(劉黑闥)為首的河北義軍在山東、河北廣大地區堅持反隋和反唐鬥爭長達12年之久,是推翻隋煬帝暴政鬥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出了光輝的貢獻。竇建德雖因缺乏政治遠見等原因犯了一些嚴重錯誤,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傑出的農民領袖。所以竇建德的遺愛,仍然長期存留在河北人民的心中。河北大名縣有「竇王廟」,父老群祭,歷久不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魏州(治今河南安陽)書佐殷侔有感於其事,特在廟中立了一塊紀念碑。
歷代評價
房彥藻:「公逸氣縱橫,鷹揚河朔,引蘭山之驍騎,驅易水之壯士,跨躡燕齊,牢籠趙魏,好通戎夷,聲振華夏。」
殷侔《竇建德碑》:「雲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傑焉,不得受命,而名歸聖人,於是玄黃之禍成,而霸圖之業廢矣。 隋大業末,主昏時亂,四海之內,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東,皆所奄有,築宮金城,立國布號,岳峙虎踞,赫赫乎當時之雄也。是時李密在黎陽,世充據東都,蕭銑王楚,薛舉擅秦,然視其創割之跡,觀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為國,只義而尚仁,貴忠而愛賢,無暴虐及民,無淫凶於己,故兵所加而勝,令所到而服,與夫世充,銑,密等甚不同矣。行軍有律,而身兼勇武,聽諫有道,而人無拒拂,斯蓋豪傑所以勃興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或以建德方項羽在前世,竊謂不然,羽暴而嗜殺,建德寬容御眾,得其歸附,語不可同日,跡其英兮雄兮,指盼備顯,庶兒孫長沙流亞乎!唯天有所勿屬,唯命有所獨歸,故使失計於救鄰,致敗於臨敵,雲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為而為者歟!向令運未有統,時仍割分,則太宗龍行乎中原,建德虎視於河北,相持相支,勝負豈須臾辨哉! 自建德亡,距今已久遠,山東河北之人,或尚談其事,且為之祀,知其名不可滅及人者存也。聖唐大和三年,魏州書佐殷侔過其廟下,見父老群祭,駿奔有儀,夏王之稱,猶紹於昔。感豪傑之興奮,吊經營之勿終,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隕,激於其文,遂碑。」
《舊唐書》:「建德義伏鄉閭,盜據河朔,撫馭士卒,招集賢良。中絕世充,終斬化及,不殺徐蓋,生還神通,沉機英斷,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寶被讒見害,凌敬、曹氏陳謀不行,遂至亡滅,鮮克有終矣。然天命有歸,人謀不及。」贊曰:「世充篡逆,建德愎諫,二凶即誅,中原弭亂。」
《新唐書》:「其劇者,若李密因黎陽,蕭銑始江陵,竇建德連河北,王世充舉東都,皆磨牙搖毒以相噬螫。其間亦假仁義,禮賢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謂盜亦有道者。本夫孽氣腥焰,所以亡隋,觸唐明德,折北不支,禍極凶殫,乃就殲夷,宜哉!」
吳遜:「圖謀屢戰起甲兵,奮力當時事未成。惟有竇陵魂不見,時聞風木動秋聲。」
劉黻:「簌簌西風吹竇陵,郊園草木盡秋聲,山河原自歸真主,夏鄭徒勞起甲兵,塞雁傳哀雲外去,林鳥結陣壠頭鳴,臨風莫嘆興亡事,極目霜天無限情。」
《舊唐書》《新唐書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有記載
家庭成員
妻:曹皇后
子:竇建德還有一養子,在竇建德被李世民俘虜後,眾人打算推舉他為王。
墓葬地址
泰安市
竇建德墓,為隋代墓葬。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山口鎮西官莊村,東臨卸甲河。1956年泰安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1957年泰安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應保護的文物古蹟。1996年6月泰安市郊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口鎮西官莊村北山上有一古墓,相傳為隋未農民起義軍領袖竇建德墓,當年竇建德起義軍與隋朝軍隊在山口村西北一片窪地作戰,竇身負重傷,後來在附近河邊卸甲養息,終未治癒而亡,義軍將其安葬於此,當年作戰的地方至今仍稱「交兵窪」,附近的小河故稱「卸甲河」。古墓高約7.5米,占地面積513平方米。採集標本有繩紋陶片、罐殘片等。由於長年雨水沖刷和過去修路使墓葬封土縮小。
偃師縣
據洛陽百姓流傳,竇建德死後葬在偃師縣緱氏鎮孫坡村。該墓曾有過被盜經歷,但因種種原因,至今未被完全挖掘,應該說是尚為完好。
太康縣
竇建德墓位於太康縣常營鎮後劉行政村西,墓冢東距大廣高速約1公里,西面有一大坑,東側近處為後劉村村民住宅。墓冢高2.6米左右,直徑10米,墓冢周圍生長有楊樹和一些野生小灌木。據當地人講其冢祖輩相傳就是竇建德墓,竇建德在長安被殺後,部屬斂其屍葬在自己家鄉。解放前墓前立有石牌坊,後來被毀。現後劉村北還稱竇嶺(陵)。據明嘉靖三年的《太康縣誌》記載「竇陵,縣西五十里竇建德葬。」墓冢所在位置與縣誌記載相符。全國竇建德墓有多處,但均未發掘,無有力證據表明墓葬的真實性。太康發現的竇建德陵墓,記載是最早的,但要確定它的真偽,還需進一步考證。
藝術形象
2000年 電視劇《亂世桃花》:劉海軍飾演竇建德;
2005年 電視劇《秦王李世民》:劉衛華飾演竇建德;
2006年 電視劇《貞觀之治》:臧金生飾演竇建德;
2012年 電視劇《隋唐英雄》:呂毅飾演竇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