窈川鄉
歷史沿革
鄉名以所在地窈川村命名。窈川歷史悠久,據唐代李泌《贈鄭瑞遷居窈川記》和陸贄《窈川賦》所記,唐進士鄭瑞於貞元十七年(801)隱居於此,以「林壑幽邃,山水融結,泉甘土肥,草木暢茂」而命名窈川。
宋元明清時期的建置均為東陽縣瑞山鄉(安文)三十三都。
民國為安文區三十三都鄉(里傅)。
鄉鎮自治時稱同德鄉(窈川)。
民國28年(1939),磐安建縣,為雙溪鄉(里傅)。
1951年,設窈川鄉,鄉址窈川。
1956年,將原山環鄉溪、塘坑、白岩頭劃入。
1958年,為國慶公社(史姆)窈川管理區。
1961年9月,併入泉溪公社,社址設在墨林。
1983年11月,磐安復縣,屬磐安縣安文區泉溪鄉(墨林)。
1984年6月,劃出川一、川二、賜敕、 溪、塘坑、白岩頭,以及原屬山環鄉之玉長坑等8個行政村設立窈川鄉,鄉人民政府駐窈川。
1992年,撤區為縣直屬鄉。
大事記
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3年的74元到1998年底的1548元;開發農業發展快速:
香菇生產從無到有,至1998年底每年穩定在200萬袋左右。
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生產已達5740畝,其中板栗達5225畝,銀杏基地97畝,杜仲基地200多畝,菇木林基地240畝;
中藥材生產以白朮、元胡、貝母為主,每年穩定在種植900畝左右。
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
「五通」工程基本完成,實現村村通電、通水。村村通簡易公路,道路建設已部分實行硬化。
投資近百萬元的中心校綜合樓完工,改善了窈川鄉的就學條件,實行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投資40多萬元建成衛生院門診綜合樓,改善了窈川鄉的就醫條件。
有線電視實現了縣鄉聯網。
程控電話遍布各村。
完成三面光渠道5000多米,改善了農田水利設施條件。
風俗民情
窈川鄉的依山下村每隔10年的夏曆八月十三日要舉行一次盛大的祭馬會。1998年10月3日(農曆八月十三)所展出的大祭馬,高15.6米,長16.8米。內骨用木材支架,下裝軸輪,可以推動。形體用竹篾製成,外貼紙張,再用彩塑包裝。馬背上插有彩旗。馬上披上彩花綢緞。當大祭馬推出廣場後,即舉行祭馬大典,火炮齊鳴,十分熱鬧。晚上還以放映電影和戲劇表演來招待四面八方來看祭馬會的客人。
名勝古蹟
紀念明末愛國志士的敕封山
明弘光二年(1646),魯王朱以海監國。江干兵敗後,他曾在此舉行封山大典,以祭大明陣亡將士。此山今名敕封山,村名叫賜敕。山上塑有朱以海、張國維、張煌言等肖像,以緬懷其為國捐軀的不朽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