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肋海桐
突肋海桐 |
中文名称:突肋海桐 拉丁学名:Pittosporum elevaticostatum Chang et Yan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海桐花科 属:海桐花属 种:突肋海桐种 分布区域:产中国贵州省北部、四川省东南部和湖北省西部。 |
突肋海桐,灌木高2米,当年枝无毛,老枝褐色,皮孔细小。叶簇生于枝顶,呈对生或轮生状,革质,狭窄倒披针形,长6-13釐米,宽2-3釐米;先端急剧收窄而长尖,基部窄楔形;上面稍发亮,下面无毛;中肋在上面突起。产中国贵州省北部、四川省东南部和湖北省西部。
目录
信息
种中文名:突肋海桐
种拉丁名:Pittosporum elevaticostatum Chang et Yan
科中文名:海桐花科
科拉丁名:Pittosporaceae
属中文名:海桐花属
属拉丁名:Pittosporum
国内分布:分布于贵州北部、四川东南部和湖北西部
海 拔:800-1300
中国植物志:35(2):016
英文植物志:9:9
形态特征:常绿灌木
最低海拔:300
最高海拔:850
生 境:山坡林中、林缘、灌丛中
是否栽培:野生
湖北分布:咸丰,宜昌[1]
形态特征
叶簇生于枝顶,呈对生或轮生状,革质,狭窄倒披针形,长6-13厘米,宽 2-3厘米;先端急剧收窄而长尖,基部窄楔形;上面稍发亮,下面无毛;中肋在上面突起,侧脉8-10对,在上面隐约可见,在下面突起,网脉陷下,在下面不明显;叶柄长1厘米。
花序伞形,顶生或近于顶生,花梗长1-1.7厘米,无毛;萼片卵形,长2.5-3毫米,先端钝,基部略相连,秃净,有睫毛;花瓣长7毫米;雄蕊长5毫米;雌蕊与雄蕊等长;子房有毛,侧膜胎座2个,偶为3个,胚珠8-15个,花柱长2.5毫米。果序有蒴果1-2个,果梗长1-2.5厘米;
蒴果近于长球形,长1.2厘米,宽1厘米,子房柄长2毫米,宿存花柱长2.5毫米,通常2片裂开,稀为3片,果片厚1毫米,胎座纵长分布,种子10-15个,长3毫米,种柄长约2毫米。[2]
本属概述
海桐花属,海桐花科,约160种,分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有约34种,产西南部至台湾,有些供观赏用,有些种类的木材有用。常绿灌木或乔木;叶互生,全缘或有波状齿缺,在小枝上的常轮生;花为顶生的圆锥花序或伞房花序,或单生于叶腋内或顶生;萼片、花瓣和雄蕊均5枚;花瓣狭,基部粘合或几达中部;子房上位,不完全的2室,稀3-5室,有胚珠数颗生于侧膜胎座上;果为一球形或倒卵形的蒴果,果瓣2-5,木质或革质;种子数颗,藏于胶质或油质的果肉内。[3]
本科概述
海桐花科,双子叶植物,9属,约200种,广布于东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产大洋洲,中国有1属,约34种。乔木、灌木或木质藤本;单叶互生或轮生,无托叶;花两性,罕单性或杂性,辐射对称,腋生或顶生,单生或组成伞房花序或聚伞花序,排成圆锥花序式,罕簇生;萼片、花瓣和雄蕊5枚,花瓣常有爪,爪有时多少合生;子房上位,1室,有时分成完全或不完全的2-5室,侧膜胎座或中轴胎座,胚珠多数,倒生;果为浆果或蒴果;种子通常多数,藏于有粘质的果肉内,罕具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