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稀有種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目錄

名詞解釋

稀有種是指不是立即有絕滅危險但是存在於很有限的地區內,或雖有極大的分布範圍但只是零星分布,很容易陷入瀕危或絕滅的種類。

稀有種(rare species)是指群落中個體數目較少的物種,被稱為稀有種。在群落的組成中數量不多的稀有種卻有較多的種類。

特點編輯 播報

稀有種分布範圍狹窄,數量極少,但在特定生存條件下種群生存和繁衍相對穩定,或者雖有較大

的分布範圍但只是零星分布的物種。

原因編輯 播報

物種稀有的原因有:

(1)祖先種是廣分布的,後分化為小類群,逐漸形成高度特化的稀有種;

(2)分布範圍很大,密度很低;

(3)局部地區密度相當高,但整個物種種群數量很少,由競爭性強的聚居種類變為保守性強的殘存稀有物種;

(4)隔離的小種群不能進行遺傳物質交換,只具有有限的遺傳差異、進化潛能衰竭形成稀有性;

(5)由於近交種群衰退,遺傳多樣性降低、適合度下降;

(6)局域選擇對同質種群和異質種群的結果;

(7)地史演化、氣候變化、生物群落演替等自然因素引起的;

(8)人類活動如捕獵採集、土地利用、森林消失、沼澤乾涸、草原退化、灘涂開發等有關威脅物種生存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地造成的。

一種稀有種形成可兼有多種原因。保護稀有物種既要注意稀有種的個體數量及其棲息生存條件、現存的種群數及其狀況等生物學特性,更要注意消除、威脅其生存導致稀有的因素。稀有種與偶見種不同,需要區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