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轄縣,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總面積909.97平方公里,下轄4個鎮、13個鄉[1]。 其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高、東北低,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其境內擁有積石雄關、石海、大禹廣場等旅遊景點[2]

中文名稱 :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所屬地區 : 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政府駐地 : 吹麻灘鎮

郵政區碼 : 731700

面 積 : 910平方公里

氣候條件 : 大陸性季風氣候

行政區類別 : 自治縣

下轄地區  : 4個鎮、13個鄉

電話區號 : 0930

地理位置 : 甘肅省西南部

人 口 : 26.68萬人

著名景點 : 石海景觀

展開:

目錄

基本簡介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處於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地帶。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轄16個鄉、2個鎮,總

人口22.47萬人,有保安、東鄉、撒拉、漢、回、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1.9%,是全國唯一的保

安族聚居地,保安族人口占全國保安族總人數的95%以上。境內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乾燥,夏秋濕潤,年降水量467—734毫米。

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濕山區,東北部為高寒乾旱山區,海拔1735—4309米。

  中文名稱: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外文名稱: Jishishan Bao'anzu Dongxiangzu Salazu Zizhi

  行政區類別: 自治縣

  所屬地區: 中國 甘肅省

  下轄地區: 吹麻灘鎮、居集鎮、別藏鎮

  政府駐地: 吹麻灘鎮

  面積: 910平方公里

  人口: 22.47萬人(2007年)

  著名景點: 石海景觀   

基本介紹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自治縣。面積910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22萬。郵政編碼731700,縣政府駐吹麻灘鎮。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臨夏回族自治州西北的小積石山東麓。東南面與臨夏縣接壤,西面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毗鄰,北於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隔河相望,東北與永靖縣以黃河為界。全 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南部為高寒陰濕地區,東北部為高寒乾旱山區,海拔1735—4309米。屬典型的大陸季風氣候。全縣共轄14個鄉、4個鎮,145個行政村,1296個合作社,總人口22.47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1.69萬人,占總人口的96.5%,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維吾爾、羌、蒙古等10種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2%,其中:保安族屬積石山縣特有的少數民族,占全國保安族人口的95%以上。2001年貧困面下降到4.4%。

  2001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20475萬元,縣財政收入6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5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500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74萬元;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1%。耕地總面積27.18萬畝,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1.83億元,人口自增率為9.7‰。「三灘」總可開墾荒灘面積9452畝,水資源總量2285156.9萬立方米,其中黃河流經縣內7個鄉約40公里,大河家關門處平均流量12億立方米以上,石英石儲量80萬噸,但開採量相對較小。

旅遊資源

  天然景觀、名勝古蹟及周邊旅遊資源較為豐富,建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民俗風情的旅遊、避暑場所——「積石民俗村」,還有香水坪天然牧場、吊水峽瀑布、蓋新坪、石缸、魯班石、天然油松林等自然景觀,「彩陶王」出土地、禹王廟、古二十四關——第一關(積石關)遺址等。縣北與聞名於世的黃河三峽相連,西與青海省循化縣孟達天池毗鄰。縣內氣候清爽宜人,空氣、土壤、水源均無污染,水質甜美,是盛夏季節旅遊避暑的好地方。

  主要土特產有:蛋皮核桃、花椒、三二家串椒、皮革、保安腰刀、景泰藍拐杖劍、花崗岩系列製品、雙鵝牌系列保健品等。

歷史文化

  積石山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光秀美,民情淳樸。我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入于海。」境內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縣境內已探明的古文化遺址有140多處。據已經發現的石塬鄉元山、安集鄉三坪、銀川鄉新莊、別藏鄉橋頭等遺址出土的墓葬和陶器表明:在第四紀全新世時期,這裡已具有發達的馬家窯文化類

  型、馬廠類型、半山類型、齊家文化類型和辛店文化類型,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於安集鄉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譽為「彩陶王」,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並被國家郵電部製成紀念郵票發行國內外。還有積石雄關、禹王廟遺址、臨津古渡、魯班石等眾多的歷史遺蹟,香水坪、蓋新坪、吊水峽瀑布、積石民俗村等自然景觀,「保安三莊」民俗風情別具一格。縣北與著名的炳靈寺石窟隔黃河想望,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縣內氣候清爽宜人,空氣、土壤、水源均無污染,是盛夏季節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人口

2017年全縣總人口26.68萬人,比上年增加0.09萬人,常住人口24.46萬人,比上年增加0.05萬人,人口出生率14.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5‰,死亡為 8.53‰,城鎮人口4.60萬人,城鎮化率18.81%。在總人口中,漢族122844人,占46.04%,回族84658人,占31.73%,東鄉族22611人,占8.47%,保安族18297人,占6.85%,撒拉族10307人,占3.86%,土族6419人,占2.4%,藏族1557人,占0.58%,其它少數民族107人,占0.04%。

經濟

綜合

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 153539萬元,比上年增長3.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5571萬元,比上年增長5.20% ;第二產業增加值8215萬元,比上年增長-5.10% ;第三產業增加值109753萬元,比上年增長3.90% 。全縣人均生產總值 6277元。

2017年,全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2016年的25.1:7.8:67.1調整為2017年的23.2:5.3:71.5。第一產業比重減少1.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減少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4.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積石山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銀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負盛名。花崗岩、石英石、硅鐵等儲量豐富,民族工藝品保安腰刀聞名遐邇,冬蟲夏草系列產品及皮革、牛絨、花崗岩製品初具規模。黃河在境內流程達40公里,水能蘊藏量豐富,還有大面積草場、宜林地,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7年年末耕地面積 27.55萬畝,人均耕地 1.16 畝。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53萬畝,比上年增長 0.41%。油料播種面積 5.98萬畝,比上年下降0.26,油料產量 15939噸,比上年增長1.88%。藥材播種面積 0.57萬畝,比上年增長1.78%。糧食產量達到102738噸,比上年增長0.15%,平均畝產達到 372.9公斤,比上年增長3.05%,農民人均占有糧443.38公斤,比上年增長0.23%。

2017年林業生產情況。當年造林合格面積7.42萬畝,比上年下降2.25%,全年花椒 面積20.53萬畝,花椒產量達到2772噸,核桃產量達到760噸。

2017年,農用化肥施用實物量 13575.6噸,比上年增長7.88%,農村用電量達到1660.89萬度,比上年增長1.73%,保證灌溉面積達到6.7萬畝,比上年增長0.01%,有效灌溉面積9.01萬畝,比上年增長0.02%,水平梯田達到27.18萬畝,比上年增長0.18% 。

2017年,勞務輸轉6.91萬人(次),同比增長1.32%,實現勞務收入11.01億元,同比增長9.88%。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8215萬元,比上年下降16.7%。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

2017年,實施5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45項,計劃總投資26.09億元,其中新開工40項、續建5項,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646萬元,同比增長-48.31% 。

旅遊業

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83.29萬人次、增長41.17%,實現旅遊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42.86%。

商業貿易

2017年,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664.5萬元,比上年增長8.9% 。其中: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4281.3萬元,比上年增長5% ,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4363.2萬元,比上年增長15% 。按行業分:批發貿易業8578萬元、零售貿易業40711.3萬元、住宿業132.8萬元,餐飲業9222.4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75%、12.5%、11.6%、5.9%。 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9355.2萬元,商品零售49309.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23%、9.22%。

財政

2017年,全年累計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21859萬元,比上年增長5.53%。公共預算收入15290萬元,比上年增長8.19%,全年完成財政支出238117萬元,比上年增長20.55 %。有力支持了全縣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生產,確保了全縣的社會穩定。

金融

2017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99544萬元,比上年增長2.1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96709萬元,比上年增長3.88%,積極支持了地方經濟建設。

稅收

2017年,共計完成各項稅收收入6648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4.87%。其中,增值稅完成4311萬元,企業所得稅696萬元,車購稅完成1635萬元,其它稅收收入6萬元。

社會事業

交通

2017年,客運周轉量12284.19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0%,完成貨物周轉量10661.57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 10% 。

就業

2017年,年末全縣從業人員9331人,在崗職工平均人數9285人。全縣從業人員工資總額52396.6萬元。全縣城鎮新增就業29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 2.74%,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人數215人,其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95人。

文化

2017年末全縣擁有縣級級文化單位縣藝術團、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民族文化苑、縣野外文物保護管理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各1個;影劇院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7個,農家書屋145個;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個。

教育

2017年,全縣高考民族本科以上上線145人,省內外高校錄取1401人。2017年底,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81%,全縣共有學校221 所。其中:獨立高中2所,初級中學10所,小學171所,幼兒園37所,職教中心1個。

衛生

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62個,其中縣級機構6個,鄉級機構16個,其他機構340個;縣、鄉兩級共有在編在崗醫療衛生人員362名,縣級239人,鄉級122人,全縣擁有病床數1017張。2017年,完成業務收入9894.55萬元。

人民生活

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924.1元,同比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9.2元,同比增長9.3% 。

2017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為1563.5元,同比增長9.2%,占可支配收入的29.8%,繼續穩居主導地位。

2017年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淨收入為1719.11元,同比增長6.9%,占可支配收入的32.8%。

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淨收入為65.6元,同比增長14.5%。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補充。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1891.1元,同比增長11.5%,占可支配收入的36.1%。

社會保障

2017年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86921人,參合資金2803.81萬元,參合率達到78.21%

2017年,城市低保戶數1735戶,人口5990人,發放金額2511375377元。農村低保戶數15097戶,人口65082人,發放金額98197356元。

環境保護

2017年,共辦理建設項目環評141家,其中登記表128家,報告表11家。削減COD:1754.66噸、氨氮109.72噸,生活垃圾得到了及時有效的處理 。

安全生產

2017年,全縣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5起,死亡4人,受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0.1萬元。

歷史記載

  積石山縣是1981年成立的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這裡歷史悠久,人傑地靈,風光秀美,民情淳樸。中國最早的地理書《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入于海。」境內有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縣境內已探明的古文化遺址有140多處。據已經發現的石塬鄉元山、安集鄉三坪、銀川鄉新莊、別藏鄉橋頭等遺址出土的墓葬和陶器表明:在第四紀全新世時期,這裡已具有發達的馬家窯文化類型、馬廠類型、半山類型、齊家文化類型和辛店文化類型,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於安集鄉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譽為「彩陶王」,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並被國家郵電部製成紀念郵票發行國內外。還有積石雄關、禹王廟遺址、臨津古渡、魯班石等眾多的歷史遺蹟,香水坪、蓋新坪、吊水峽瀑布、積石民俗村等自然景觀,「保安三莊」民俗風情別具一格。縣北與著名的炳靈寺石窟隔黃河想望,西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毗鄰。縣內氣候清爽宜人,空氣、土壤、水源均無污染,是盛夏季節旅遊避暑的好去處。積石山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銀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負盛名。花崗岩、石英石、硅鐵等儲量豐富,民族工藝品保安腰刀聞名遐邇,冬蟲夏草系列產品及皮革、牛絨、花崗岩製品初具規模。黃河在境內流程達40公里,水能蘊藏量豐富,還有大面積草場、宜林地,發展畜牧業、林果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

個人收入

  自治縣成立以來,在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全縣各族人民發揚「大禹治水,導河積石,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的積石山精神,艱苦奮鬥,苦幹實幹,進行了大規模的開發和建設,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事業興旺,社會安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喜人景象。到2002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2.24億元,農業總產值達1.8億元,工業總產值達1.12億元,財政收入達6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53元。

  但是,由於歷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積石山經濟社會發展還相對滯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自治縣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決心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西部大開發統攬全局,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進一步理清思路,開拓進取,促進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基本思路是:把握髮展這一主題,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教育兩個重點,實施產業化富民、項目拉動和旅遊活縣三大戰略,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勞務業、旅遊業四大支柱產業,打好興水改土、扶貧攻堅、財政增收、計劃生育、基礎教育五個硬仗,力求取得農業產業化經營、民營經濟發展、重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城鎮化建設、旅遊產業培育六大突破,不斷推進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一年好起步,二年打基礎,三年有變化,五年大變樣,經過不懈努力,把我縣建設成為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隴上享有一定盛譽的地方。

  積石山是一片廣袤的熱土,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竭誠歡迎國內外朋友來這參觀考察、觀光旅遊、洽談生意、投資合作。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您會收穫友誼與合作的累累碩果。

行政區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轄4個鎮、14個鄉:吹麻灘鎮、大河家鎮、居集鎮、別藏鎮、四堡子鄉、劉集鄉、石塬鄉、柳溝鄉、關家川鄉、胡林家鄉、安集鄉、寨子溝鄉、郭干鄉、徐扈家鄉、中咀嶺鄉、小關鄉、鋪川鄉、銀川鄉。

  1980年以臨夏縣的部分地區析置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縣因境內積石山得名。

  2000年,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轄2個鎮、1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1693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吹麻灘鎮16586、大河家鎮12600、四堡子鄉10991、劉集鄉14927、石源鄉10523、柳溝鄉10770、關家川鄉12230、胡林家鄉12072、安集鄉14087、寨子溝鄉12454、居集鄉12563、郭干鄉6657、徐扈家鄉8808、中咀嶺鄉10523、小關鄉9560、自1藏鄉13931、鋪川鄉10761、銀川鄉16896。

自然資源

  積石山縣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大河家、四堡子的蛋皮核桃、冬果梨,安集、銀川的花椒,石塬三二家的串椒等久負盛名。花崗岩、石英石、硅鐵等貯量豐富,民族工藝品保安腰刀聞名遐邇,蟲草系列產品及皮革、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花崗岩製品初具規模。黃河在境內流程達40多公里,水能蘊藏量豐富,還有大面積草場、宜林地,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積石山,是大禹治水的源頭,中國彩陶王的故鄉,保安族聚居的地方,生態旅遊的樂園。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文明的搖籃、開放的窗口、投資的熱土。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積石山,一定會成為您經商、投資、繪就宏圖的理想之地,我們將敞開大門,張開雙臂,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來這裡參觀考察、觀光旅遊、洽談生意、投資合作。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您會追溯黃河古文化的源遠,領略西部獨特的民族風情,收穫友誼與合作的累累碩果。

節慶活動

  農曆正月十五,在甘肅省臨夏的西部山區,老百姓有放天燈的習俗。年末歲首放天燈,把一年的瘟病邪氣送得遠遠的。同時,寄託着盼望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希冀。所以,天燈又叫太平燈。

放飛天燈

  當圓月從東山窩裡探出頭來,男女老少都涌到村裡的打麥場上。麥場中央立着一個用紙糊的、圓鼓鼓好似大麻袋的天燈,天燈前面擺着一張供桌,供桌—亡陳列着油炸糕、冬果、面老鼠等供品。香煙繚繞,紅燭通明,映照着一張張肅穆、莊重的臉。三聲爆竹脆響,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漢,手持紅蠟燭向天燈走去。兩個少年男女早已高高舉起天燈,等待老漢點燃。天燈捻點燃了,雪白的天燈頓時渾身通紅透亮,不多會兒,仿佛從空中伸下一隻看不見的神手,徐徐提起天燈。孩子們立刻歡呼雀躍,大人們則滿臉的虔誠,仿佛在心裡默默地祈禱什麼。紅彤彤的天燈如大彩球,被孩子們的聲浪掀得更高了。顫悠悠飄向茫茫天宇,最後溶進那數不盡的星辰里。

  天燈的做法十分簡單,先把長長地細竹條紮成一個圓圈。圓圈內用細鉛絲拉上一個十字,然後把白紙糊在圓圈外面,再把上口糊嚴。放天燈時,在天燈下面的十字架中央綁上一捆澆透清油的燈捻子。點燃後,燈內熱空氣重量輕,藉助浮力飛向天空,如同現代流行的熱氣球一般。

  天燈,又叫孔明燈。相傳在三國時候,軍隊夜間行軍時,分隊之間往往聯絡困難,給指揮的將領帶來不便。於是,諸葛亮發明了種燈,從而解決了夜間行軍各分隊的聯絡問題。民間放天燈的習俗,可能就是從那時候興起的。

  過去,老百姓放的天燈都比較小,往往是一個村子才放一支,碰上災荒年景,這個習俗也就免了。

  如今,山里人的日子紅火起來了,這一習俗也興了起來。人們糊的天燈直徑有四、五米的,也不是從前那樣全村湊起來放一支,而是家家戶戶都放;更不是專等到正月十五才放,而是—搭正月頭就開始放。

  現在,人們又為天燈賦予了新的色彩。老人們盼望出門的兒女不要忘了回家,並祝願他們平安無事;媳婦們祈求在外的丈夫,心像天燈一般紅亮,不要忘記夫妻間的恩愛。

  兒童們放天燈,是出於稀奇和熱鬧,而她們的父母親則是孩子們像天燈——樣靈巧,快快長大,成材、高升。

  天燈。帶着人們美好的遐思,飄向深邃的夜空。

寧河秧歌舞新春

  提起寧河秧歌,在臨夏地區人們不約而同地翹起大拇指,說:「寧河秧歌好,講究!」

  隆冬臘月,天上飛舞着柳絮般的雪花,寧河縣城繁華,行人如流,人們摩肩接踵地擠來擠去,匆匆置辦着種種年節物品。這時,突聞鼓聲陣陣,動人心弦,我甚為驚異,忙向路人探詢,原來是秧歌在預演。

  臘月的雪花、鼓聲、秧歌交織在一起,使春節年關的歡樂氣氛顯得更濃,我經人指點,循着鼓聲向前走去,一路上瀰漫着陣陣油香,我深吸一口氣,情不自禁地自語着:「農家樂啊!」

  來到城關后街打麥場上,這裡別是一番場景,鼓聲起處,新人老將會一塊,有的揮舞彩扇練「中郎」;有的腿綁高蹺扶牆行;有的舉槌背鼓練舞步;有的欲扮妖婆先逗笑,場上不時暴起笑的浪潮,一個個早已忘了這是北風颼颼的數九寒天。

  縣文化館的老李告訴我:「河州把寧河稱南鄉」,所以,寧河秧歌也叫做「南鄉秧歌」。寧河秧歌按傳統習俗從每年正月初四、五「出馬」(正式出演的一天)到十七日「卸狀」結束,歷時近半月。每年正月十三,秧歌都要進城表演,它是由傳統的祭祀活動演變成了秧歌大會演,常有人從百里之外趕來看秧歌哩。」

  老李又懷着一片盛情相邀,「老劉同志,不看正月十三秧歌大會演,可以說沒見真正的寧河秧歌,歡迎你到時再來。」我點頭應承,到了那一天如約前往。

  寧河秧歌,名不虛傳。一夥伙秧歌,不但陣容龐大,內容豐富,而且,形式多樣,說唱、歌舞、民間小戲、武術表演,集民間藝術於一堂。我到寧河時但見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密密麻麻擠滿了看秧歌的人群,他們都穿着節日的新衣,面含微笑,不斷向街口引頸相望,「來了,秧歌來了!」一呼百應,頓時四面八方響起了震耳欲聾的鞭炮聲。

  寧河秧歌,前有橫額、彩旗、流星、樂隊,中有霸王鞭、膏藥燈、四大光棍和旱船。旱船一般都是八隻,扮演《東吳招親》等歷史故事,有歌有舞,鑼鼓助陣,「穩盪」、「飛流」、「穿越」、「交錯」、「擱淺」、「旋渦」,表演得十分激越、有趣。

  高蹺,這是寧河秧歌的「壓場」節目,一個中郎(男角)和一個臘花姐(是男扮的女妝),合稱一對「身子」。男角不踩高蹺,女角一律踩着一米的高蹺,裝扮十分講究,頭飾、眼鏡、髮辮、彩巾、緞衣長裙、摺扇掩胸,一步一扭,婀娜動人,不知詳情的人,真以為是大姑娘出場哩。老李告訴我:「曾然有個青年看高蹺看入了迷,兩眼盯住臘花姐,一村接一村,整整轉了一天。」

  高蹺入場,踩着鑼鼓點進行表演,這叫「載花場」,演唱內容多是《十二個月》、《十盞燈》,鼓點時緩時急,舞步時快時慢,隨着隊形變化,和情緒的發展,時而奔跑,時而跳躍,使觀眾的心也隨之激盪不安,驚嘆他們嫻熟的技藝和優美的舞姿,從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和心靈上的極大滿足,把秧歌表演推向了高潮。

  秧歌的後一部分,有前後穿行,不占固定位置說唱調笑的妖婆、鬼子、尕黑驢、笑和尚、紙馬、貨郎、獵人狗熊等。統稱「雜角」。還有武術表演,刀、槍、棍、棒、流星、拳術,它不僅維持秧歌秩序,而且獨劈場子進行表演,精湛的武藝常常博得滿場的喝彩和掌聲,使寧河秧歌更加增光生輝。

  秧歌后尾,有鑼、鼓、嗩吶、鈸等,一般為大鼓秧歌,有鑼兩面、鈸四對,嗩吶兩隻,直徑約30公分,長約60公分的大腰鼓八至二十四面,用長布帶搭肩吊於胯下,另有直徑約一米的大鼓一至二面。它們不但是秧歌行進、表演的指揮,而且尚有自己獨特的「鼓舞」表演,隨着舞步的變幻,擊鼓起舞,頭上鼓槌生花,腿下太平鼓騰飛,那古樸的舞步,堅實有力;那一個個場面,實為感人,據說,那雄渾的鼓聲能傳十里之遙,怪不得男女老少聞鼓而動,一個個在家裡坐不安神。

  秧歌大會演在喜慶的歡笑聲中結束了,人們興猶未盡,聚而不散,縣文化館的老李同志說:「古代新春秧歌,是一種迎神賽會,意在驅除瘟疫,乞求神靈保佑四季平安。現在多少也有那麼些意思,歡慶豐收,辭舊迎新,也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來年更比今年好。因此,這朵古老的傳統藝術之花,不但能相傳至今,而且經久不衰,越開越絢麗多姿。」

  寧河秧歌,它展示了這塊黃土地上的人們的風貌。

自然風光

  吊水峽是小積石山中一條很長的峽谷,兩邊山勢峻峭,林木繁茂,有諸多山泉匯集而成的河水翻着白浪,泄流而出,在較平坦的地方匯成清澈的深潭。在峽谷中逆流攀緣而上,不時會看到飛奔在山腰的獺兔,飛翔於林中的百鳥和野雞,盤臥在石板上的蛇,翻起河邊的石塊,有時還能摸到娃娃魚。清脆婉轉的鳥鳴與嘩嘩的流水聲,匯成一曲優美的交響樂。在居集鄉強灘村西南吊水峽峽谷中,有一處瀑布,俗稱「吊水峽瀑布」,落差約十米,長期被水流衝擊,已形成一個深洞,當地人稱「滴水岩洞」,目前尚無人知其深度。這裡地形險要,景觀豐富,觀賞性強,離民俗村較近,是瀑布觀光、探險娛樂的好地方。

石海景觀

  「石海」位於積石民俗村西南側,這裡自然景色奇特,河灘內磨圓度較好的大小石頭遍布。據專家初步考察,這可能是第四紀冰川移動形成的衝擊扇,在兩萬多畝的積石民俗村內連片成堆的石頭,有若萬羊雲集,將地球演化時刻凝固在幾億年前的第四紀,似一本打開的書訴說着幾億年前的故事,演示着「天荒地老石不老」的歷史見證。

  石海中的「魯班石」,體形巨大,造型奇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炳靈寺僧侶雲集,香火鼎盛,駝隊商賈,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但滔滔黃河隔斷南北交通,要經過黃河天險,只能靠皮筏擺渡,筏翻人亡事故時有發生,魯班得知,決心修建一座石拱橋,但黃河邊造橋石料特別缺少,於是他騎着神獸,帶着乾糧到處尋找。一天他來到積石峽,發現滿山都是造橋的好石料,便選好石頭,擇定黃道吉日,做好運石準備,於五月初五的午夜,左手拿着神斧,右手握着仙鞭,便用神功點石為羊,從積石峽深處趕運石料,拂曉行至吹麻灘,一眼望去羊群滿灘。這情景恰好被一村婦看到,她大聲驚呼「快來看呀,一灘石頭在跑」,未等喊聲落地,滿灘羊群竟變成塊塊石頭,這時魯班一屁股坐在身邊的巨石上,望着滿灘的石頭搖頭惋惜。當他離去時,這塊巨石上留下了深深地坐痕,而他的神獸和乾糧也變成了石頭。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至初八,這裡遊人紛至沓來,絡繹不絕。附近歌手紛紛趕來,竟唱花兒,其景一年勝似一年。

村莊習俗

  積石民俗村占地2萬多畝,集中展示保安、東鄉、撒拉族民宅的建築風格和生活習俗,是積石山縣旅遊的中心。

  一座仿古的牌坊門和「積石民俗村」五個鎏金的題字在季節更替中守駐這方靈動山水的本色。遊人眼中,青睞這方水土的季節莫過於夏季,沐浴積石山麓清涼的風,伴着忽遠忽近的聲聲「花兒」,搭上幾個伴,置身其中簡直是人間天福。民俗村周圍金黃的油菜花、碧綠的麥田、美麗的草地、艷麗的山花、巍峨蒼翠的山峰、幽深的峽谷,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難怪廣東衛視《生存大挑戰》欄目組涉及此地,驚嘆西北腹地竟有這樣神奇的綠地。民俗村中央是幾處與大自然相互映襯着的人文景點,較醒目的還是零星點綴於林間綠地上的蒙古包,還有造型迥異且極有風格的石堡。如果置身於其間,品茗、神聊或點一根人生旅途中的煙,生活的愜意會撲面而來。為你備份身邊野坡上隨處可見的山野小菜是自然的事了,這會讓你吃透這份山川或人情。不遠處,三座各自成院的建築——保安族民宅、東鄉族民宅、撒拉族民宅,將古樸而原始的民族建築用現代的土建材料仿建而成,雖然有點現代,但有着鮮明和濃濃的民族特色與風情。除民宅外還有噴泉、魚池、涼亭、石宮等設施。水是民俗村靈魂的經脈,四處涓涓流動而不加修飾的水,是源於抬頭就能觸摸到的積石群山的積雪融水,穿流亘古的峽谷,來到你的唇邊,喝一口,沁人心脾,喝兩口,百病皆消,心皈自然。就是這被城市人譽為的礦泉水,穿梭於景區之中,清涼着被生活煩躁的遊人,與幾處渾然天成而又稍加人工修飾的橋廊、溪瀑一道妝點着民俗村。村里還住着的居民,零星七八家,石砌的院牆,簡陋的房屋,裊裊炊煙使你置身自然,而又不得不食人間煙火,偶入其家,純樸眼神和來不及接迎的「賽倆目」,將生活的真善美詮釋到極致。保安族住宅的屋頂是平頂;東鄉族住宅的屋頂是卷棚頂,即屋面雙坡;撒拉族住宅的屋頂是屋面單坡。

積石雄關

  積石雄關:位於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鄉,距臨夏市90公里。積石雄關為河州24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大八景之首。史料記載,夏之前,滄海橫流,洪水滔天,堯帝用鯀治水,勞而無功。舜繼堯位,誅鯀,使鯀子禹續其父業治水。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滄海,息了水患,舜因禹功,傳位於禹,禹建夏朝。

  積石峽內千岩壁立,有大禹開山辟石之痕跡;其間黃河排雪響雷,破關而出,奔騰東逝。銷桐坡兀立一塊高2.7米、寬2.3米、長3.3米的青石,相傳為大禹導河憩息之處,人稱「禹王石」,石上大禹憩息坐痕猶存,當地群眾信為神石,百般保護。公路沿河岸鑿石穿壁而過,再經盤山道即至積石山頂青海「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代朝廷官員和著名詩人,凡到甘肅都來此一游,留下了不少傳世詩作,歌頌大禹導河治水的功德,讚美積石關的雄姿。

人文景觀

  大禹廣場

  位於積石山縣城中心,廣場占面積86畝,綠化率達30%,功能全,有風車燈、椰子樹燈、梨花燈燈50盞,大型音樂噴泉,是集大型娛樂和全民健身為一體的休閒場地,美麗的夜景,為全縣縣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魯班石

  很早以前,炳靈寺僧侶雲集,香火鼎盛,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但滔滔黃河割斷了南北交通,要過黃河天險,只能靠皮筏擺渡,船翻人亡事故時有發生。魯班得知,決心修建一座石拱橋,但黃河邊造橋石頭奇缺,於是,他騎着神獸,帶着乾糧到處尋找。一天,他來到積石大峽,發現滿山都是造橋的好石料。便選好石頭,擇定黃道吉日,做好造石準備,於農曆五月初五午夜,他左手提神斧,右手握仙鞭,運起神功,點石為羊,以積石大峽深此起運。佛曉,只吹麻灘,一眼望去,滿灘都是羊群。這情景恰被一村姑看到,他大聲驚呼:「快來看啊,一灘的石頭在跑」未等喊聲落地,滿灘羊群竟變成塊塊石頭。這是魯班正在一塊巨石上,見此情景,一屁股跌坐在巨石上,望着滿灘的石頭搖頭惋惜。他離開後,巨石上留下深深的塵痕,他的神獸和乾糧也變成石頭,和這塊巨石一起向後人訴說神奇的故事,這塊巨石在民間叫魯班石。

  臨津古渡

  臨津古渡始於漢代,繁榮於唐宋時期,從漢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渡口。西進新疆,南入西藏。千百年前的絲綢古道上,巍巍積石雄關旁,昔日叱咤風雲,有鎖鑰之稱的臨津關,如今只留下了一敦石鎖,兩條鐵索。說到古渡,在我們甘肅就有著名的三大古渡。它們分別是臨津古渡、蘭州城內的金城古渡、靖遠境內的靖遠古渡。

  在古時,這三大古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古代渡河有三種方法:一種是羊皮筏子、二是擺渡船、三是浮橋。因為浮橋受季節影響,不能常年使用,所以羊皮筏子和擺渡船就成為渡河的重要交通工具。

  漢武帝時,古渡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漢羌各族聚居於此。據《隋書.煬帝記》隋煬帝親自出巡隴右,河西地區、親臨前線指揮與吐谷渾作戰,從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降伏吐谷渾10萬餘人,暢通了絲綢之路,密切了內地和西域、西亞和歐洲國家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隋煬帝在現今的張掖地區召開了有名的「西域十六國」大會,他的遂行宮殿是可以撤卸和組裝的活動房,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左右,裡面陳設豪華,布局緊湊,有皇宮、侍衛房、後宮、假山、噴泉和花園等,令十六國的使者大飽眼福,體現了洋洋大國的風範。

  到唐時,漢藏互通友好,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來往的使者、商賈絡繹不絕。北宋熙寧年間,大河家古渡邊設有茶馬互市的榷場,各族人民和平貿易,明清時期,商販們從蘭州、四川、陝西等地運回絲綢、布匹在大河家銷售。民國時期,在大河家經營棉布、雜貨的「永盛茂」、「興盛痛」、「全盛癢」商號在當地皆頗有名氣。1949年8月28日為解放青海、新疆,王震將軍率大軍進駐大河家,當地人民配合大軍順利渡河。1988年11月黃河大橋通車,結束了臨津古渡的歷史使命。

  臨津古渡雖然已退出歷史的舞台,結束了它的使命,但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所擁有的輝煌與繁榮也是值得注目的。

  保安三莊

  說到保安三莊有一首花兒唱的非常好,「積石山下的保安莊,金盆養魚的地方;西部開發的大路上,家鄉(哈)什樣錦一樣。」這首花兒曲所唱的就是人稱保安三莊的大河家鎮大墩、梅坡、甘河灘村等地。

  保安三莊-甘河灘

  保安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保安族原居青海省同仁縣境內隆務河邊的保安城、尕沙爾、下莊一帶。清同治初年由於受當時時當地喇嘛教封建農奴主的欺壓,被迫由青海遷入甘肅境內,在今積石山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現在他們居住的大墩、梅坡、干河灘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故稱「保安人」。這時的「保安人」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和稱呼,居住在這周圍的人們稱保安人為「黑黑」(即回回),直到1952年3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命名為「保安族」。顧名思義,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居住地保安。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蒙古語、達斡爾語、土族語、東鄉語和東部裕固族語有密切的關係。

  保安族一般是整村連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土平房,有出檐和挑檐之分。出檐房比挑檐房多一道檁柱,比較寬敞,正房坐北向南,一門兩窗。保安人喜睡熱炕,炕上多鋪毛氈,炕牆周圍裝板、掛炕圍,安放炕櫃和板箱,裝衣服雜物。家家備有炕桌,有的還有高、低八仙桌,供吃飯、喝茶、待客用。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保安族創造了具有自已民族特點的文化。但是,由於長期的民族歧視,社會地位低下,又因保安族沒有文字,致使其藝術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許多優秀的口頭民間文學逐漸漂滅、失傳。新中國成立後,一些文藝工作者通過對保安族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使民族文化在祖國民族藝苑裡重放異彩。保安民族文化主要有神話、傳說、口頭文學、民間歌謠,保安族宴席曲等。

  神話故事主要有《阿旦、哈媧的故事》、《大禹導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等。保安族的民間傳說主要有《五眼泉的傳說》、《「波日季」腰刀的傳說》,《「甘河灘」的傳說》等。這些傳說雖然手法誇張、幻想,但來自現實,聽來顯得真實親切。

  民間故事內容豐富,情節生動,寓哲理性、浪漫性於一體,在保安族中流傳甚廣。經文人加工整理的有20多篇,其代表作有:《神馬》、《三鄰舍》、《聰明的木匠》、《阿舅與外甥》等。

民族風情

  河州花兒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在積石山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居住着漢、回、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十多個民族。「花兒」——這支融入了多民族文化的藝術之花,地方色彩濃郁,風格十分獨特。每一首「花兒」都是勞動人民喜怒哀樂的真情流露。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至初八是積石山蓋新坪的「花兒會」,這裡匯集了來自青海、臨夏及當地數萬的老百姓去演唱發自內心的「花兒」,各民族「花兒」歌手引亢高歌,激越動聽,低回婉轉,微妙微肖,真是響徹雲霄,震撼人心。而情歌是「花兒」的主體,是「花兒」中最精彩,最動人、最豐富、最有價值的部分,它保留了遠古以來許多愛情語言的精華,在歌唱流傳中,隨着時代的變化又在不斷發展,是歷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作。按內容分類有:讚美愛慕、試探追求、熱戀、分離、相思、重逢、情變、抗掙、悲劇、訓誡等。既反映了積石山愛情「花兒」的概貌,又反映了愛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全過程。

  交往禁忌

  撒拉族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隨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作禮拜時,他人不得從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談話時忌咳嗽和擤鼻涕;在老人面前不能有失禮的行為。

  到撒拉族做客,必須尊重其宗教信仰,餐飲時避免提及豬肉等詞彙。進餐時,忌諱隨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要隨意靠近鍋灶。如果吃抓飯,食前要洗手。

  宗教活動

  積石山伊斯蘭文化濃厚,穆斯林信仰虔誠。伊斯蘭教建築,尤其是清真寺風格各異。伊斯蘭建築展現了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築群雕樑畫棟,刻工精細,古樸典雅,氣勢雄渾,各具特色,充分展示了河州建築藝術中的「三絕」——磚雕、木雕、繪聲繪圖。

  神話故事主要有《阿旦、哈媧的故事》、《大禹導河得延喜玉的故事》等。保安族的民間傳說主要有《五眼泉的傳說》「波日季」腰刀的傳說,「甘河灘」的傳說等。這些傳說雖然手法誇張、幻想,但來自現實,聽來顯得真實親切。

  民間故事內容豐富,情節生動,寓哲理性浪漫性於一體,在保安族中流傳甚廣。經文人加工整理的有20多篇,其代表作有:《神馬》、《三鄰舍》、《聰明的木匠》、《阿舅與外甥》等。

文化遺址

  三坪遺址

  三坪遺址出土盛儲器

  位於安集鄉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階台地上,面積約66萬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頭坪的舊莊窠大鍋,尕魯坪的上莊、尕塬,二坪的麻黃咀、高崖咀、坨子嶺,三坪的圓地咀、犁地咀、城牆地。有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馬廠及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層。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瓮、罐、瓶、盆、缽等,還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圓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瓮,高49.3厘米,泥質紅陶,黑彩,體型碩大,飾經旋紋為主體的花紋,花紋富有飛動氣勢,波瀾壯闊,富麗流暢,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優美,製作精美,被譽為「彩陶王」,屬馬家窯文化。1954年由大隊書記戚永年捐送政府,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1990年4月10日,郵電部還將「彩陶王」圖案印製成紀念郵票一枚,發行國內外,使這一瑰寶大放光彩,另外還有馬廠文化的雙耳彩陶罐、齊家文化節的雙耳罐等。

  元山遺址

  位於積石山縣石塬鄉三二家村六社。面積約2.66萬平方米,文物遺存主要分布在山頂、豁口、元口大地一帶。元山山頂遺存大量灰坑,灰層厚達20-60厘米,白灰面分布較廣,厚0.5-1厘米,白灰面下拌泥。豁口的斷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層厚達60-70厚米,出土有夾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屬齊家文化。豁口一塊大約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厘米有墓葬遺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小陶罐,豁口處有兩種類型的文物遺址並存。

  上山遺址

  位於安集鄉鈄家山村宗家上山社,地處黃河南岸二階台地上,面積約6.6萬平方米,宗家上山,西距縣城20公里,北距炳靈寺約10公里。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上山、大樹嶺、嶺坪、白崖灣一帶。白崖灣斷崖上暴露出灰層和白灰居住面。出土有泥質紅陶大雙耳罐、夾砂斷陶垂腹罐殘片等,屬齊家文化。大樹嶺出地的雙耳彩陶罐,泥質紅陶,飾黑紅兩彩,多為圓圈網紋,變體人形紋,屬於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上山遺址並存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

  新莊遺址

  位於銀川鄉新莊坪村的銀川河台地上,東靠多多山,西臨銀川河,南至西溝,北至后庄尕寺根,面積約39.6萬平方米,是一處保存基本完整的齊家文化遺址。遺址分居住區和墓葬區兩大部分,在小水溝以西一帶還發現少量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的彩陶殘片摻雜在齊家文化灰層中。出土文物主要為齊家文化的陶器、骨器、石器、玉器和大量灰層、灰坑和墓葬。

  橋頭遺址

  位於別藏鄉橋頭村居集河與別藏河交匯處。東至臨大公路,西靠堡子門,南至前河,北至後河,面積約為6.6萬平方米。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廟坡、大五斗及墳頭一帶。廟坡斷崖上距地表0.5米左右有大量灰層厚達1-3米,內含大量的黑色燒結釉塊、泥質紅陶、石器等殘片,均屬齊家文化。在大五斗及墳頭一帶出土的彩陶有壺、罐等器物,陶質橙黃色,飾黑紅兩彩,紋樣多為旋紋、鋸齒紋、方格紋,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同時出土大量人骨,為半山類型墓葬區。橋頭遺址

  廟咀梁遺址

  位於大河家康吊村台子社,為黃河南岸二階台地,西臨康李家社,東至旱地溝社,南至轉道地,北接大旱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廟咀梁兩側的斷崖上離地表2米處有灰層和白灰居住面,灰層厚達0.3米,長約3米,白灰層厚約0.4米。同時還出土齊家文化雙耳罐,在遺址山樑又可見大量飾有旋紋、折線紋、網格紋的彩陶殘片,屬馬家窯文化類型。

  坡頭遺址

  位於四保子鄉克新民村郭家社,黃河南岸二階台地上。東至堡子溝,西接郭家社居住區,南依上樑地,北臨堡子溝南端,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遺址地面暴露大量彩陶殘片,多為鋸齒紋、平行線紋,黑紅兩彩,屬於半山類型文化遺存。另一部分殘片飾折線紋、弧線紋,為馬廠類型文化遺存,其中有飾有紅色和紫紅色陶衣,紋飾色彩黑紅相間,極為罕見。坡頭頂遺址中還發現有窯址和墓葬,窯址長約1.5米,高0.5米,其中有大量的燒結紅土、焦釉塊、炭渣,並有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陶片摻雜其中。

  馬鞍橋遺址

  位於劉集鄉陶家村,劉集河西岸台地上,東臨尕溝,西臨大溝,南至崖頭溝,北至榻咀,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其東部有大量陶器片。根據標本考證,分別為馬廠類型、齊家文化類型、辛店文化類型。在距地表30厘米的斷崖面有大量馬廠類型的陶片和灰層,陶器殘片多飾網格紋、黑寬帶紋、折線紋、弧線紋等。齊家文化的器物殘片多飾蘭紋、繩紋,陶質為細泥紅陶和夾砂粗陶兩種,器形多為雙腹罐。辛店文化的器物是典型的白色泥質,飾黑色直線紋。

特色飲食

  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積石山各族人民非常喜歡的傳統風味名品,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故名。選用阜地羊(即本地飼養的棧羊)屠宰,這種肉膘肉相間,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味道綿長,少膻腥味。宰後把整羊剁成兩半入鍋加入冷水烹煮,準確把握火候,先用旺火燒沸,撇去血沫,加入花椒、乾薑等調味品,改由小火慢煮,待血水將干未乾之時撈出,剁為大塊,裝盤上席,手抓醮椒鹽就大蒜而食,味道清爽,鮮香無比。現在餐館中還開發成系列手抓羊肉——胸叉、腿子、背子、肋條、尾骨,各部位的肉,嫩、老、肥、瘦、粗、細各異,獨具風味。現在,無論是餐廳中還是城鄉宴席上,手抓羊肉是不可缺的一道名菜。

  饊子

  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饊子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里。

  饊子分「盤饊」和「酥饊」兩種。做盤饊時麵粉用溫水調和,再加清油、蛋清、花椒水拌勻,反覆揉和,切成圓條,抹油,盛入容器中封實悶窩,窩好後揉搓為筷子粗細,盤繞,用筷子套住整形,將一頭摺疊入油鍋中,稍炸,再將另一頭摺疊過來油炸,待定形後抽出筷子,再炸,待皮黃後撈出,形狀美觀,色澤黃亮,條杆勻稱,香甜酥脆。做「酥饊」時,調面時加入清油、蛋清、白糖,揉好面後切成圓條,窩好後揉條壓扁,盤繞下鍋油炸而成,疏鬆酥軟,入口即化,味美可口。製作饊子是整套複雜的工藝系統,全憑經驗掌握好「度」,還要掌握好火候,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佳品。

  干餜

  干餜為精美的油煎食品。積石山縣穆斯林在節日和喜慶日子,必做干餜招待客人,並饋贈親戚、鄰里。

  干餜有嵌花、蜜餞和造型之分。嵌花干餜的做法是:將精粉調成純白麵團,再添加有棗泥、紅糖、食色等輔料的褐色麵團,幾經揉搓,切割鑲嵌,切片油煎,即成五彩繽紛、琳琅滿目的嵌花餜餜,因添加之輔料不同、添加輔料麵團的嵌入形制和組合方法不同,干餜的圖案千姿百態,豐富多彩。「蜜餞餜餜」則將加入雞蛋等各種豐富營養的麵團,或切片,或掐丸,下鍋油煎,再用蜂蜜炒過,粘上芝麻,酥甜清香,美味可口。做「造型餜餜」,則將各色麵團擀開,切割組合,捏成各種花卉、昆蟲、飛禽等吉祥物形狀,下鍋油煎而成,形態生動,惟妙惟肖,這種餜餜簡直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拿起來捨不得放到嘴裡。干餜地製做充分表現了穆斯林婦女的心靈手巧和審美情趣。筏子、面腸

  面腸

  筏子、面腸是積石山縣各民族人民喜愛的傳統小吃。回、保安、東鄉、撒拉族人民更善做筏子面腸。

  筏子的做法是:先把肥腸用清水(加鹼、醋)反覆洗至無異味後翻置,再將羊的心、肺、肝、肉剁碎,調入清油、蔥、生薑粉、花椒粉、草果粉、精鹽、味精等佐料拌勻。然後,將滿肚油攤開,放入餡子,捲成筒狀,用線包紮、封口,因其狀如扎羊皮筏子,故名。或者將餡子塞入肥腸,裝滿後封口。最後上籠蒸熟或放入沸水中煮熟取出,切段裝盤上席,有的將筏子切段在油鍋中煎烙至黃脆後裝盤,調上油潑辣子、蒜泥、醋食用。吃時鮮嫩不膩,美味可口,清香四溢。

  面腸的做法是:先將小腸反覆洗淨,再將麵粉加水攪成糊狀,調入適量澱粉、精鹽、味精等調料,攪勻,灌入小腸中封口。切忌不能灌得太飽。然後上蒸籠蒸熟或放入鍋中煮熟,中途針刺泄氣,熟後取出切段裝盤,或將切段後的面腸,放入油鍋中煎至皮黃脆再裝盤,調上油辣子、蒜泥、醋等食用。味道醇而不膩,味美可口,百吃不厭,經濟實惠。

  積石釀皮

  臨夏釀皮子享譽三隴,已成名小吃。積石釀皮和臨夏釀皮是一樣的,它是各族人民非常喜歡的風味小吃。製作時選用優質麵粉,用涼水調成麵團,在盆中揉搓水洗,分出澱粉和麵筋。而後在澱粉中加入適量水、鹽、鹼,調成麵漿,舀入平底盤上鍋蒸熟,上面擦上一層熟油,逐次將麵漿蒸完為止。再把麵筋上籠蒸熟。吃時將釀皮切成條,麵筋切成片裝盤,再調上油潑辣子、芥末、蒜泥、芝麻醬、精鹽、香醋等佐料即可。上好的釀皮子色澤鮮亮,質地柔韌,吃起來咸、酸、香、辣、鮮五味俱全,清爽適口,別具風味,特別是盛夏酷暑,一碗釀皮子下肚,精柔爽口,全身清涼,暑氣頓消。

特色購物

  蕨菜

  蕨菜,也叫佛手,是一種久負盛名的山菜,野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的維生索,可入藥,具有一定的防癌作用。採摘食用,性良味美,被譽為山中奇珍,蔬菜之王,自古列為貢品。《本草綱目》載:「蕨,處處山中有之,二、三月生,拳曲如小兒拳,長則尾開如鳳尾,高三、四尺」。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勿忘歸」。積石山東麓氣候濕潤,土壤有機制豐富,植被良好,林地、草地面積廣闊,植物生長茂盛,盛產蕨菜,年產量可達75~100萬公斤。近年通過外貿出口日本、美國、西歐等地,做為土特名產,成為自治縣的拳頭產品之一。

  積石山蕨菜有羊蕨、牛蕨之分。羊蕨莖細色呈菜綠,長在陰坡。牛蕨莖粗肥嫩,色呈墨綠,長在陽坡,為蕨中上品。一般陽曆5月是採摘蕨菜的好時機。蕨菜生長很快,出土寸許的幼苗,一夜間可長二、三寸,蕨頭呈撮手形狀是最好的採集時間,三、四天後呈展手狀時,莖杆老化即不能食,故農諺說「蕨菜摘來是寶,不摘便是草。」每當採集時間,人們雲集積石山麓,一邊採摘蕨菜,一邊漫着優美的「花兒」,那場面熱鬧極了。這時商業部門和商販也到山裡紮下帳篷,搞好淹制蕨菜的鹽池,備好裝運蕨菜的桶子,收購、鹽制蕨菜。蕨菜貯存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鹽制,先精選,揀去劣條,切掉老根,紮成「把子」,置於鹽池,淹制好後裝桶密封,這種方法保持了蕨菜的鮮嫩,味道純,是最常用的方法。一種是製成蕨菜乾。

  蕨菜的食用多煮熟涼拌,也可肉炒。在採集時間,農人常采來鮮嫩的蕨菜,鍋里一煮,切成寸許長裝盤,熗上油,拌上鹽、調味品,澆上漿水湯,便食用,清涼解熱,味美可口,男女老少愛吃。現在不論是高檔的社交宴席還是家宴,蕨菜以它豐富的營養和誘人的美味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菜餚。積石山特產--花椒

  積石山的八月,是一個非常迷人的時節,氣候宜人,瓜果飄香,人們陶醉在豐收的喜悅里。這個時節,如果到積石山走一走,恐怕給你最深最美的印象就是地處黃河之濱鄉村的花椒了。你看那家家戶戶,村村寨寨,到處都是紅艷艷的花椒,層林盡染,漫山紅遍,院落里是花椒,地埂上是花椒,山坡上是花椒,大片農田裡也是花椒。那一樹樹、一片片花椒紅得耀眼,紅得醉人,形成一種別樣的風景,特別是濃濃的椒香,飄蕩在院落里、田野上,讓人神清氣爽、氣醉神迷,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

  花椒

  花椒,屬芸香科落葉灌木,特點是適應性強,根系發達,生長快,結果早。葉青、花黃、子黑、皮紅、肉厚味麻、氣味濃香,是上等調味品,能強化食品風味,減除腥膻味,同時具有溫中祛寒、健胃止瀉等醫療功效。還有防蟲殺蟲之功能。果實富含揮髮油和脂肪,可蒸餾芳香油。積石山的花椒有刺椒、綿椒之分,刺椒香濃味鮮,產量稍低,因開花早容易霜凍,栽植面積小;綿椒,又名大紅袍,色艷,粒大,產量高不易霜凍,栽植面積大,色味略次於刺椒。

  花椒栽培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把花椒用作香料和藥物了。如製成椒酒、椒漿用來祭神、饋贈等,用椒泥塗抹宮室稱為椒宮、椒室等,有些官宦有錢人還建椒園。花椒既是經濟林木,也是觀賞花木。元代詩人馬祖常有「椒花染紫風雨香」之詩句,明人林宗也詠詩花椒云:「欣欣笑口向西風,噴出元珠顆顆圓,采處倒含秋白露,曬時嬌映夕陽紅。調漿美著騷經上,塗壁香凝漢殿中。鼎束亦名加此味,莫教姜桔獨成功。」對花椒成熟狀態(欣欣笑口、噴出元珠),采曬情形、用途等寫得非常優美。積石山的民歌「花兒」中也有生動的描述:「花椒樹長哈的一啪嗒,尕刺刺把我的手扎;尕妹妹好比是海里的花,海寬水深摘不上她。」「花椒樹開花葉葉兒麻,椒刺兒把我的手扎;人多眼雜搭不上話,漫一個花兒了走吧。」積石山栽培花椒也有悠久的歷史了,地處黃河之濱的農村,很早以前就已經栽植花椒了。現在四堡子、石塬、柳溝、關家川、胡林家、安集、銀川、鋪川、郭乾等鄉更是大面積栽植,安集、銀川的花椒以粒大、色艷、味醇、香濃而馳名省內外,並且栽植面積大,產量高。1981年自治縣成立時全縣有花椒樹13萬餘株,年產量2.57萬公斤。1988年,掛果花椒樹達到284.36萬株,產量達到7.11萬公斤,純收入113.76萬元。近年來,積石山縣委、縣政府加大投入,扶持花椒栽植,建成一批大、中型花椒基地,全縣花椒栽植面積迅速擴大,花椒已成為農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到2005年底,累計栽植花椒18萬畝,產品遠銷蘭州、廣東、福建、四川等地,深受客商歡迎。由於品質優良,栽植面積大,2004年積石山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相信積石山的美麗的未來中,花椒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積石山富有勃勃生機的特色經濟中,花椒必是重要的支柱特色產業。

自治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本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和《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結合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特點制定。

  第二條 自治縣是本行政區域內的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人民實行自治的地方,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管轄。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設在吹麻灘鎮。

  第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自治縣人民政府。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行使縣級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第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必須維護國家的統一,保證憲法法律在本地區的遵守和執行。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積極完成上級國家機關交給的各項任務。

  第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速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把自治縣建設成為團結、富裕、文明的民族自治地方。

  第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本縣的實際情況,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的原則下,有權採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加速本縣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貫徹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時,如遇有不適合自治縣實際情況的,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停止執行。

  第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切實保障本行政區域內的各民族都享有平等權利,維護和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係,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切實保障本行政區域內各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都享有同等自治權利。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第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對各民族公民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民族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第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經濟建設方針。

第二章 自治機關

  第十條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是自治縣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中各民族代表的名額和比例,根據選舉法及《甘肅省實施選舉法細則》的規定,按照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是本縣其他民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數的三分之一,其他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原則,由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報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十一條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中,要有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漢族、回族、土族公民,並應有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各自治民族的成員比例應高於其人口比例,其他民族的成員應有適當比例。

  第十二條 自治縣人民政府是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的執行機關,是自治縣的地方國家行政機關。

  自治縣人民政府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在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自治縣人民政府由縣長、副縣長、辦公室主任、局長,委員會主任組成。

  自治縣的縣長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中的公民擔任,副縣長中應當有各自治民族中未擔任縣長的民族的人員,自治縣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中,各自治民族的人員比例應略高於其人口比例,其他民族的人員應有適當比例。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所屬各工作部門中,應儘量配備自治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

  自治縣的人民政府實行縣長負責制。

  第十三條 自治縣的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必須公正廉潔,遵紀守法,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自覺接受人民監督,全心全意為各族人民服務。

第三章 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第十四條 自治縣的人民法院是國家審判機關,自治縣的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法律監督機關,自治縣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

  自治縣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自治縣人民檢察院並對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檢察院負責。

  自治縣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受上級人民法院監督。自治縣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受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

  第十五條 自治縣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領導成員和工作人員中,應當有自治民族的公民。

  自治縣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保障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對於不通曉漢語言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第四章 經濟建設

  第十六條 自治縣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行在省計劃內自治州名下單列的體制。

  第十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國家計劃的指導下,根據本縣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方針、政策和計劃,自主安排和管理本縣的經濟建設事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發展全民所有制企業,維護全民所有制經濟,提倡發展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

  第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實行強化農業基礎,開發勞務,農、牧、林、工、商綜合發展的經濟建設方針,切實抓好糧食生產,大力發展畜牧業、林業,加速發展地方民族工業和交通運輸業,努力搞活商品流通,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第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法律規定和國家統一規劃,對可以由本縣開發的自然資源優先合理開發利用;自治縣無力開發的資源,報請上級國家機關幫助開發利用。

  上級國家機關在自治縣開發資源、興辦企業時,照顧地方和當地群眾的利益,按規定從上繳的利潤和所得稅給自治縣返還百分之九,返還部分,不列入財政包干基數,不抵減上級補貼,由自治縣自行安排使用。

  第二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繼續穩定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強化農業服務體系,按自願互利的原則鼓勵農民發展各種專業戶、經濟聯合體和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上級國家機關的幫助下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增加農業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依靠科技教育,振興農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因地制宜,全面規劃,調整生產結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加速商品生產,繁榮農村經濟。

  第二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加強土地管理,全面規劃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不得買賣。禁止亂占耕地和濫用土地,依法維護土地的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承包地、自留地非經國家規定的審批機關批准,不得改作非農業生產用地。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上級國家機關的幫助下,堅持國土整治,對山、水、田、林、路及灘涂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增加耕地面積,改善生態條件。

  第二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大力發展畜牧業,逐步建立健全科學管理,疫病防治,畜種改良及飼料、畜產品加工、儲運、銷售等服務體系,提高畜產品的商品率和經濟效益。

  第二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管理、保護現有林木資源,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林木、林地實行國家、集體、個人多種經營方式,林木誰種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和轉讓。

  第二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對現有水利工程的挖潛、改造、配套和管理,積極發展農村水利建設和水電能源建設事業。

  第二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充分保護和利用各種資源,立足市場需要大力發展建材、建築、皮毛加工、食品加工、飼料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民族特需品和民族工藝品等工業。

  自治縣所辦的國營工業企業及集體、個人聯辦的工業企業均屬地方民族工業,分別享受上級國家機關的各項優惠照顧。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深化企業改革,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增強企業活力,提高經濟效益。

  第二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扶持鼓勵集體、個人自辦或聯辦各種企業,從資金、物資、技術上給予扶持,從流通、運輸、信息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努力搞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

  第二十七條 自治縣廣泛開展橫向聯繫,積極進行經濟技術協作,採取優惠措施引進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吸引外地的單位和個人來自治縣合資或獨資開辦企業,對於興辦開發性項目的企業在場地、服務設施、稅收政策、利潤分成等方面給予優惠。

  自治縣自治機關鼓勵國營、集體企業和個人跨縣、跨州、跨省經營。

  第二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積極組織勞務輸出,拓寬輸出門路,從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方面提供服務,增加勞務收入。

  第二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速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積極爭取公路項目建設,改善公路交通狀況,加強路政和交通管理,充分發揮民間各種運輸力量的作用。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發展郵電事業,加速縣鄉特別是邊遠山鄉村郵電通訊網的建設,提高郵電通訊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自治縣能源交通基金按規定上交中央的部分外,其餘全部返還自治縣使用。

  第三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城鎮建設的規劃和管理,按照合理布局、方便交易、節約用地的原則制定規劃,逐步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鎮,充分發揮農村集鎮在流通、信息、金融、文化、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中心作用。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按照國家的稅法徵收城鎮建設維護稅,享受上級城鎮建設補貼。

  第三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依法加強環境保護,改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防止污染和其它公害。

  第三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充分發揮國營商業和供銷社的主渠道作用,實行國營、集體和個體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的貿易體系,鼓勵農民進入流通領域,支持農民發展第三產業,活躍城鄉經濟。

  自治縣的商業、供銷、醫藥企業享受國家民族貿易政策規定的「自有資金、利潤留成、價格補貼」的照顧。

  自治縣特需的生產資料和特需商品享受上級國家機關專項撥補的政策規定。

  自治縣的各種產品,除國家有規定的外,一律放開,由市場調節。

  第三十三條 自治縣在國家規定範圍內,自主地進行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在外匯留成等方面享受國家優待。

  第三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上級國家機關的幫助下,採取有效措施,從資金、物資、技術和人才上配套扶持,搞好扶貧開發工作,發展貧困地區經濟,加快脫貧致富。

第五章 財政管理

  第三十五條 自治縣的財政是一級地方財政,是甘肅省和臨夏回族自治州財政的組成部分。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有管理地方財政的自主權,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自治縣的財政收入,都要由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自治縣的超收、結餘、機動財力、預算外收入等按規定留給自治縣的各項資金,由自治機關自主安排。

  第三十六條 自治縣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數,由上級國家機關合理調整,調整後的財政正常經費基數,應略高於全州平均水平。

  自治縣財政收入不敷支出的部分,依照國家財政體制的規定,報上級財政機關定額補助。

  自治縣的財政支出,在上級國家機關重新核定定額補助數的基礎上,每年給予適當遞增;按上年經常性財政支出決算數設立百分之五的機動金;按財政支出預算的百分之三設立預備費。

  第三十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上級國家機關扶持自治縣發展經濟文化建設事業的專項資金和臨時性的民族補助專款以及扶貧資金等,除某些特定項目外,在規定的範圍內自主地合理安排使用。

  第三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稅收征管工作。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國家稅法時,除由國家統一減稅、免稅項目外,尚需在稅收上加以照顧的,按國家規定報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後,予以減稅或免稅。

  第三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財政管理,開源節流,增收節支,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嚴格執行財經紀律,對造成損失者追究責任。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加強審計制度和會計制度建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建立鄉、鎮財政。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某些不符合自治縣實際情況的財務制度、開支標準、定員定額等報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作必要的變更和補充。

  第四十條 國家設在自治縣的人民銀行和專業銀行要認真執行國家金融政策,辦好優惠利率貸款,為發展民族經濟服務。

第六章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第四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縣的教育規劃,決定各級各類學校的設置、學制、辦學形式、教學內容和招生辦法,發展本縣教育事業。

  第四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從本縣實際出發,逐步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辦好幼兒教育,重點辦好一批民族中、小學,在民族雜居地區的學校設民族班。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在上級國家機關的幫助下,逐步在經濟困難、居住分散的少數民族山區設立寄宿制為主和助學金為主的公辦民族小學和民族中學。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禁止任何阻撓適齡兒童入學的行為。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各級各類學校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

  第四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採取多種形式,搞好掃盲工作,發展成人教育,提高全民素質。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建立各種專業技術學校和短期訓練班,提倡各單位、各部門自辦、聯辦或與教育部門合辦各種職業技術學校和培訓班。

  第四十四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中學、小學的少數民族學生免收學雜費和課本費,在自治縣內的漢族學生,家庭生活確有困難的,也應享受免收學雜費和課本費的待遇。普通中學設立助學金和獎學金,家住農村在城市上學的高中生由國家按城鎮人口供應口糧。

  第四十五條 國家在自治縣定向招生時,招生名額由自治機關按本縣各民族比例確定,擇優錄取,本縣普通中學招生時,對少數民族學生適當放寬錄取標準。

  第四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努力辦好教育培訓中心,輪訓在職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並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大中專院校進修,不斷提高教師素質,保證教學質量。

  第四十七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多渠道籌措資金,從縣財政的機動財力中每年留出一定比例用於教育事業,鄉鎮財政預算外收入主要用於教育,全縣教育經費的增長要高於縣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並使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鼓勵國營企業、集體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辦學,不斷改善辦學條件。

  第四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制定本縣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科技服務推廣機構,發揮科普協會和各種各類專業研究會等群眾科技組織的作用,引進和推廣適用科技成果,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

  第四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發展具有民族特點的各項文化事業,收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編寫地方史志,保護名勝古蹟、珍貴文物和其它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建立農村集鎮文化中心,加強基層文化館、站建設,發展廣播、電影、電視事業,開展群眾業餘文化活動。

  第五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發展具有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增強各族人民體質。

  第五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制定本縣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規劃,加強醫療機構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組織,加強對地方病、常見病、傳染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對地方病實行免費治療,加強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工作,改善衛生條件。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國家規定,鼓勵並支持集體辦醫,允許經衛生行政部門批准的個人持證行醫。

  第五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開展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對少數民族的計劃生育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執行。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

  自治縣內各少數民族的結婚年齡男不得低於二十周歲,女不得低於十八周歲。

第七章 幹部和職工隊伍建設

  第五十三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原則採取各種措施,從各民族中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幹部和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並注意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和婦女幹部。

  第五十四條 自治縣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在招收人員時,一般按自治縣內各民族比例招收,報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也可招收一定數量的農村回鄉知識青年。

  自治縣內隸屬於上級國家機關的企業、事業單位在招收人員時,應從本縣各民族中招收,優先招收少數民族人員。

  自治縣吸收錄用和招聘幹部、工人時,對少數民族適當放寬文化程度和年齡條件。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根據上級國家機關有關規定,自主安排補充編制內的自然減員缺額。

  第五十五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積極爭取在高等院校有計劃地選送幹部職工學習和進修,鼓勵幹部、職工、農民自學成才,對自學成才經國家有關部門考核確認的,按同等學歷對待。

  第五十六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採取優惠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從外地引進、招聘各類人才,參加自治縣的各項建設事業。

  第五十七條 自治縣的地區類別享受上級國家機關的合理調整,在自治縣工作的職工享受相應的地區差價補貼。

  根據自治縣高寒缺氧、貧困、邊遠的實際,對本縣職工在工資福利、防寒取暖、疾病治療、離退休安置等方面給予優惠待遇,對在本縣工作的科學技術骨幹給予特殊照顧。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知識分子幹部、專業人員實行優惠待遇,對其住房、家屬戶口、子女就業等方面給予照顧,在自治縣連續工作滿二十年的幹部,家屬在農村的可在國家計劃範圍內轉為城鎮戶口。

  第五十八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對在自治縣各項建設事業中做出顯著成績的人員給予鼓勵,在自治縣工作滿三十年的外地職工,發給榮譽證,並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

第八章 民族關係和宗教事務

  第五十九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教育各民族幹部和群眾互相信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尊重,共同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團結。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尊重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第六十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幫助散居少數民族發展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第六十一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按照上級國家機關的有關規定,加強對民族成份的管理。

  第六十二條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障各民族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自治縣內的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也不得強制公民信仰這種宗教或信仰那種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自治縣的自治機關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動損害安定團結,宗教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

  自治縣內的宗教活動場所應由宗教團體、宗教職業人員和信教群眾民主管理。

第九章 附則

  第六十三條 每年9月30日為自治縣成立紀念日,放假一天。

  第六十四條 自治縣內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職工、學生,在開齋節放假三天,古爾邦節放假二天。

  第六十五條 本條例由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報經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公布施行。

  第六十六條 本條例的解釋權屬於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詞條標籤: 行政區劃

視頻

十九大來了舞台就在家門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2017年10月22日發布

大家知道保安族的風俗嗎? 原創 大家想知道保安族的風俗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