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秧歌劇》是中國漢字里的一個名詞術語。

隨着社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目錄

名詞解釋

中國小歌劇的一種類型,將話劇、戲劇和秧歌揉合在一起,在對話、化妝方面吸收了話劇特長,在唱歌方面吸收了民間小調、地方戲。最初的秧歌劇只有兩三個角色,主題明顯,演出方便,代表作品有《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

秧歌是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的民間舞蹈之一。

舞者一男一女,手持扇子、手帕、彩綢,邊歌邊舞,互訴愛慕之情。1943年陝甘寧邊區的抗日軍民掀起蓬勃的「新秧歌運動」,除了表演大型的秧歌外,還運用秧歌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編成小歌舞劇,通過人物對唱宣傳革命思想內容。

這一新穎的秧歌人們稱之為「秧歌劇」。

當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創作的《兄妹開荒》、中央黨校編演的《牛永貴掛彩》等劇是秧歌劇的優秀創作劇目,在群眾中有廣泛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