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秧歌

秧歌之謎陝北秧歌是流傳於陝西黃土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地方傳統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扭秧歌是非常著名的,但是秧歌居然還有謎團,秧歌之謎,是問秧歌從哪兒來,為什麼叫「秧歌」?下面一起看看秧歌之謎。[1]

幾百年來,它至少有十種寫法兒:秧歌、陽歌、姎哥、央哥、揚高、羊高、迎閣、英歌、鶯歌、因歌。有說秧歌原是南方稻區插秧之歌;有說它源於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有說這種歌舞起於鳳陽,叫「陽歌」;有說「陽歌」是源於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有說秧歌為蘇東坡所創,出自宋代;甚至有說是宋代時候,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形成「秧歌」。各種說法兒,有的頗有所依,有的頗具創意。其實,謎底就在於,這個在陝北鄉間念作「yáng」的「秧」,到底該是哪個字?找到本字,謎就破解。

文化人類學家有一個基本共識:人類文化來源於早期巫文化。阿城的講述讓我忽然意識到,秧歌應該也不例外。陝北秧歌今天的謁廟、彩門、九曲等十來種方式,包括廣場上的歌舞,都應該有巫術源頭。《周禮·春官》記:「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率巫而舞雩。」雩(yú)是求雨之祭,是大巫率小巫們舉行舞蹈方式的祭天儀式。這應該是秧歌的源頭之一。至今在陝北安塞沿河灣,正月十五晚上,轉了消災免難的九曲秧歌后,大家還跟着傘頭兒成群跪在地上,對天告求——求一個風調雨順。在靠天吃飯的陝北,農民未雨綢繆,從周代繼承下來的這種對天的禮數,從未失傳。那,陝北秧歌的「沿門子」——也叫「排門子」、「轉院」——傳統,又從何而來呢?

插隊那會兒,余家溝沒鬧過串院「沿門子」的秧歌。但秧歌的傳統是走村串戶,轉院拜年,到了誰家,就算為誰家驅了邪驅了病,保他四季安全生產、無病無災。除此以外,秧歌隊還要拜牲口圈、拜廟等等。政治掛帥和人民公社化後,排斥驅邪消災的鬼神觀念,個人的災病也遠不如集體大局重要,鬧秧歌就光盡着大局鬧了。不過,陝北的鬧秧歌,雖然已經大有娛樂性質,但沿門驅邪驅病的傳統從未消失。

很多人認為,古代的儺儀是秧歌的源頭。儺,是古時驅除疫鬼的一種儀式。《周禮》給我們留下了一段當時沿門驅邪驅病的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儺,以索室驅疫。」說方相氏領導一百多人進行儺事活動,挨門挨戶驅除疫鬼。屋裡有疫鬼,就會有邪行的事情發生,導致大小人口患病甚或死亡。沿門驅疫的目的就是逐戶驅邪驅病,徹底消除疫病隱患,保證部落人口平安繁衍。

同類的記載不止一處。有說甲骨文里已記室內的「驅鬼疫之祭」,並記有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有說方相氏索室驅疫是儺儀之始;還有說五千年前顓頊氏的兒子成了鬼,那個年代就索室驅疫了,這就把沿門子的出現時間又提早了二千年,雖似附會,但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生活真實。陝北秧歌「沿門子」的形式已經沒了儺面具,而且不用進屋,只要到門前歌舞一番,就算驅了病災,但驅除的目的,跟三千年前一樣。[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