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秦英林[1](1965-) 男,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中国策划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创业致富促进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人,1999年第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获得者 。现任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畜牧师。 2014胡润百富榜”在北京发布。牧原股份的秦英林、钱瑛夫妇成为河南首富。 2015胡润百富榜发布,秦英林夫妇以205亿元的身家再次成为“河南首富”。 福布斯2017华人富豪榜公布,秦英林以净资产20亿美元的财富规模进入到华人富豪榜前200位,位居191位,再次成为河南首富。 2017年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2018年1月,当选为河南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8年10月,秦英林、钱瑛夫妇以35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居2018年胡润百富榜第70位。

秦英林
出生 1965年4月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企业家
知名作品 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目录

人物经历

秦英林,89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他立志养猪事业,潜心研究养猪技术,于92年开始创业,从22头猪养起,历经15年的努力,快速发展到年出栏30万头的规模,创下了养猪业的一个神话。

十余年来,他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求发展,广泛开展与国内外专家间的学术交流,带领公司技术团队一起攻关,在养猪技术上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成为养猪界杰出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2年11月,秦英林总经理携夫人钱瑛辞去公职回到家乡,从22头猪开始养起;1994年,规模扩大到2000头;1997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2000年,河南牧原第二分场水田猪场(年出栏商品猪8万头)建成投产;

2003年,河南牧原第三分场(年出栏商品猪4.2万头)河西猪场建成投产;

2004年,河南牧原第四分场(年出栏商品猪3.5万头)岗头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河南牧原第五分场(存栏母猪4500头)老庄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9月15日,河南牧原从加拿大引进的470头原种猪抵达深圳机场;

2005年10月,河南牧原第七、八分场(存栏母猪2000头,年出栏种猪4万头)马坪原种猪场建成投产;

2005年10月31日,河南牧原从加拿大引进的470头原种猪,在广州国家隔离中心经过45天的隔离和检验后顺利抵达马坪猪场;

2006年6月22日,河南牧原举办首届养猪节;

2007年3月21日,河南牧原第十分场建成投产(年出栏商品猪6万头);

2007年4月6日,河南牧原第6个沼气项目成功投入使用,标志着河南牧原CDM项目全面启动。

2007年6月22日,河南牧原举办第二届养猪节。

2018年1月30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河南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在河南省内乡县,有一座山叫马山,在马山的中间默河穿流而过,于是这个地方就叫马山口。马山口的西边有一个村叫 河西村。秦英林就出生在这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小学、初中,尽管家庭生活困难,但秦英林还是无忧无虑地完成了自己的学 业。可是上高中时家中发生的一件事,令他终生难忘。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祖国大地,也吹开了秦英林和他父亲渴望致富的心扉。当时正在高中求学的秦英林, 为尽快脱贫,便鼓动父亲去养猪。父亲接受了他的建议,用三九天冒着雪挖莲菜积攒下的800元钱建了一个养猪场,养了 20头猪。秦英林和父亲一样,希望这20头猪能使他们走出贫困。可是,现实却是那么残酷,20头猪到最后死得只剩下了1 头,经济损失近2000元。秦英林没有吱声,可这悲剧,却深深地理在了他的心中。

悲剧为什么会发生?年少的秦英林在内心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将来一定要考上教养猪的大学,学好技术,帮父亲养 猪致富,帮助家乡的乡亲们养猪致富!

强烈的信念,促使着秦英林发愤学习。1985年春天,离高考的日子不远了。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高考的秦英林得知,学 校把分到的保送上河南大学的名额给了他。对于每一个想跳农门的农村孩子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喜事,秦英林也乐得两天 合不拢嘴。

然而,秦英林忘不了那场悲剧。于是,他跑到老师办公室,怯怯地对老师说:"我不上河南大学,我要上农业大 学。"一向对他期望很高的老师望着他,想着许多同学争都争不到的保送机会被秦英林轻易地放弃,不由自主地骂他"不识 抬举"。

"不识抬举"的秦英林毅然地在报考志愿上填写了4所农业院校。秦英林如愿以偿地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了。通知下来 那天,秦英林拿着通知书的手几乎要发抖了。望着村背后的马山,看看村前的默河,他似乎感到,总有一天,他还会回到这 个地方,用他已学到的知识,让父辈的悲剧,永远地消失。

迈身理想的艰难一步

1985年秋天,秦英林怀着喜悦的心情跨入了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门。在别人抱怨命运不济,进入农业校院而无心学习的 时候,他却一头扎进了教室,扎进了图书馆。因为他知道,只有拥有知识,才能改变父辈的悲剧。

短短两年,秦英林便粗略地学完了要在4年中学完的课程。于是,他把剩余的时间用在对更新更高的知识的储备上。 他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刊物,收集最新养猪成果,学习掌握最新养猪技术,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关于粗纤维饲料在养猪 中的应用》、《饲料酵母可代替鱼粉养猪》等论文。这时的秦英林,可以说已踌躇满志。他坚信有一天,会用自己拥有的知 识大显身手。

1989年9月,秦英林走出校门,来到了许多农村孩子都向往过的城市,来到了南阳地区食品公司工作。但秦英林怎么 也难以适应按部就班的办公室工作,他感到理想和现实脱节,他意识到,他搭错了车!"我孜孜追求,为之奋斗多年的是养 猪,离开养猪就放弃了自我发展的优势。"秦英林在理想和现实撞击的痛苦选择中,终于找到了一条新路。

1992年,正值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之际,秦英林带着自己的妻子,回到了马山脚下、默河河畔,开始了实现理想的 养猪之路。

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

一听说秦英林回家是要办猪场,父母怎么也不同意。父亲说,在农村,再没本事的人都能养猪,你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养 猪,咋能显出你的价值呢?

秦英林没有作声。他知道,任何人都会说养一头猪很容易,但要养好成千上万头猪却需要较高的知识与技术,秦英林 要用事实说服乡亲们。

理想终归是理想,要让理想在现实中得以实现,并非那么容易。办一个万头养猪场,按照常规设计,起码需要几十万元 的资金。而此时的秦英林所拥有的,只有他和他爱人当月发的工资和加班费262元。怎么办?他把小弟准备盖房用的12000 元拿来,架电线、打井、盖猪舍。由于缺少资金,就用玉米杆搭一个小窝棚,当施工指挥部和办公室。

为了节约资金,秦英林便尝试改进猪舍建筑模式,设计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根据石拱桥的原理,他提出了砖拱 结构的建设方案,既能适应现代化生产,造价又比常规建设节约90%。

尽管秦英林设计出了新的方案,但初出茅庐的他心里还是不踏实。于是,他把图纸送给南阳有关专家鉴定。专家们肯定 了他的设计。但专家却没有搞过这样的建筑,当地的建筑队更没有干过这样的工程。秦英林带领民工砌下了第一块砖。可当 施工进行到砌拱形屋顶时,民工们不干了。他们说,肯定干不成,干了也白费劲。

秦英林看着这些还不十分信任他的民工说:"成不成,一定要试一试。失败了,我负全部责任。"秦英林手拿瓦刀,又 是第一个在模板上砌下了第一块砖。第二天拆模板,民工不敢拆,可对中国拱形建筑原理坚信不疑的秦英林,坚持把模板拆 了下来。可民工们还是担心,不敢上拱顶上浇注。

没有实践经验的秦英林,嘴上对民工说"没事",可心里也直打鼓。为了证实设计的正确,他决定亲自试一试拱顶的承 受力。白天,他不敢上,怕失败了遭乡亲们笑话,就晚上独自一人搬把梯子,爬到拱顶上,掰一掰砖,纹丝不动,轻轻踩上 去,没异样的感觉。可他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找来一根钢管扛在肩上,为的是,拱顶万一塌下去,能用钢管支撑一下自己不 致随着掉下去。

试验成功了。第二天,他依样扛着钢管爬上拱顶做给民工看--事实让民工们信服了。

1993年6月22日,是秦英林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就是从这一天起,他买回22头猪,开始了他的养猪生涯。

做一个学者型的企业主

1995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值班人向秦英林反映,有3头小猪突然死亡了。秦英林与爱人一道把小猪解剖分 析,也没查出病因。 秦英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安排职工查资料,一直到凌晨3点多钟,仍然没有查出个所以然。可这时,小猪已 经死亡了7头。

秦英林果断地采取措施,全场戒严,不让任何人进出生产区,对病猪进行隔离,全面消毒,控制疫情扩散,同时也向各大院校 科研单位求救。

电话打到南阳农业学校、打到郑州畜牧专科学校、打到河南农业大学、打到河南农科院……可3天过去了,仍然没有结 果。而平常十分活泼的小猪,已经死去25头。

妻子怀着7个月的身孕,带着大家的希望,背负着大家的重托,带着病猪,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们希望从省会专家那 里讨到一个确切的解决办法。然而,当妻子再次站在秦英林和职工面前时,那无言的表情,使秦英林几乎要绝望了。此刻, 死亡的小猪已经达到70多头了。

险情万分紧急。父辈的悲剧难道就要在有知识的一代身上重演了吗?正在这紧急关头,河南农大打来的电话,使秦英林 喜出望外,农大初步认定是伪狂犬病,要求秦英林用兔子在当地做动物试验,并让再送一头病猪检验,以便确诊。

试验结果使秦英林又惊又忧。惊的是伪狂犬病,这种病会带来极大损失;忧的是国外对这种病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少无 特效药。而国内生产防治伪狂犬病疫苗的推一一家企业,也远在哈尔滨。派人去购买,最快也要10天。

秦英林用青年人特有的大胆向省畜牧局发出求助,省畜牧局仅用两天时间,就通过空运将疫苗送到了他的手里。 悲剧没能重演,而秦英林却病倒了,他的爱人也因此差一点早产。

"如果我不懂养猪技术,没有众多专家的鼎力相助,没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父辈的悲剧就会在我身上重演。这是知 识的胜利。"秦英林在现实中看到了知识的力量!

不忘使命

秦英林在养猪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他从1992年白手起家,从22头猪养起,发展到目前拥有职工45人,年出栏瘦肉 型猪 11000多头,两辆运猪专用车,一辆 2O00型桑塔纳轿车,年实现利税430万元,总资产达1500万元的现代化大型 养猪场。可他没有满足,他忘不了那场悲剧,他忘不掉少年时要帮助乡亲们改变贫困的信念。

这使命,使秦英林时刻不敢懈怠,使他时刻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着。

1997年3月28日,在泛亚农大组织的研讨会上,秦英林同原中国正大集团技术总监、台湾籍留美博士、现任泛亚农大 总经理魏荣展见面了。养猪业权威人士魏荣展同秦英林交谈后,愉快地接受邀请,抽空到秦英林的养猪场来看一看。1997 年4月15日,魏荣展来到了河南省内乡县,参观秦英林的养猪场。参观完后,魏荣展不由地竖起了大拇指,高兴地对秦英 林说:"到大陆7年,看过很多猪场,你的猪场是我看到的最有发展前途的猪场。"

秦英林的成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也得到了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几年来,他先后被选为内乡县政协常委、内 乡县十杰青年,被团河南省委命名为省"十大星火带头人"、河南省"务农有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并先 后作为河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到河南各地演讲,全省各地的养猪专业户也不断前来取经,咨询技术。

秦英林成功了。当人们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时,他却没有一点满足感。他说:"把拥有的知识用于实践,造福人民,才 能体现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也是历史赋予新一代大学生的使命。"

大学生毕业后另类创业:回乡养猪致富成亿万富翁

不做城里人,回乡当农民。大学毕业后,秦英林回老家当起了"猪倌",经过几年的反展,如今他经营的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拥有上亿元资产,年产20万头猪。良好的经营业绩帮助他成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农民当选者。

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河西村,祖辈都是农民。1985年,他考进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1989年毕业,分配到南阳市一家食品公司工作。1990年结婚,"过起了许多农村娃梦寐以求的城里人生活"。

开始时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上班坐办公室,一切按部就班。但时间久了,秦英林的心里没着没落的。干的与学的关系不大,自己刻苦学习为了什么?像父亲这样的农民在农村不知有多少,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所学,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呢?秦英林萌发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但他还是犹豫了3年。

这3年里,秦英林为南阳的几个朋友设计猪舍、调配饲料,小试牛刀就得到大家的赞赏。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坚定了回乡养猪的信心。1992年秋,他辞职与妻子一起回到家乡河西村,开始了"猪倌"生涯。

回来后,周围是一片反对声。同学说,咱农村孩子闯进城里不容易,丢了"铁饭碗"你肯定要后悔;父亲说,咱农村是个人都会养猪,谁要你这个大学生来逞能!

但巨大的压力没有压垮秦英林的信念。为筹建万头猪场,他向家人和朋友借了3.1万元。白天黑夜他都住在用玉米秆搭起的小窝棚里,打井、架电线、建水塔,样样都干。他还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设计出砖拱结构的猪舍,使造价降低了90%。

1993年6月,秦英林从郑州和南阳买来22头良种猪,梦寐以求的事业起步了!乡亲们马上就发现,大学生养猪与农民养猪的确不同。秦英林招聘的饲养员都是职高毕业生,他还经常给他们上课;他有一套隔离和防疫制度,一般人不能接近猪舍;他用营养学理论配制饲料,猪一天能长1公斤肉;给猪做肠道切除手术,他用手把猪粪掏出来;从国内到美国、法国、巴西等国的养猪场、兽医站和实验室,他四处学习……

秦英林的事业迅速壮大,创业第4年,他的资产就达到400万元。随后,他主持了国家级星火项目---瘦肉型猪的产业化开发,年创社会效益上亿元,使数千人就业。

秦英林:要做"天下猪倌第一家"

"20年前,他毅然放弃了保送"重点大学"的机会,选择考农业大学,为了养猪;13年前,他果断地抛开"铁饭碗",东拼西凑的借钱盖猪舍、买猪仔,亲自当起"猪保姆"; 他成功了,但他离"成功"还远。因为他立志做世界猪倌"第一家"!

觉醒:父亲养猪失败,我要从这里爬起!

秦英林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因为家里穷,经常吃红薯,甚至因此落下了胃病。有趣的是,儿童时代的秦英林学习成绩非常差,在初二留级了三年才学会除法,但初三那年,他却突然开始努力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时本地最好的高中。

当时秦英林家里一直都是靠务农维持生计,生活的艰辛让他小小年纪就考虑起"脱贫致富"了。几经对比,秦英林认为养猪兴许能让家里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于是把将这个想法告诉了把父亲。

出于对"知识分子"儿子的信任,父亲第二天就去拉了砖开始修猪舍。这一次父亲总共投资了800多块钱--在80年代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是笔"巨款"了--父亲买来了20个小猪仔喂养,满怀希望的看护这些小家伙,但不久这些猪仔除了一头"长白猪"(猪的一个品种)外,其他的19头全部病死了。这对父亲和整个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秦英林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一向坚强的父亲指着唯一幸存的"长白猪"苦笑着说:"还是"长白猪"好……"这一变故使他产生了弃学养猪致富的念头。当他悄悄对母亲说"妈,我想回来养猪,我爹太辛苦了"时,母亲那复杂眼神令秦英林至今无法忘怀,那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酸楚。

在母亲的劝说下,秦英林又背着包回到了学校。他要做个硬汉子,要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站立起来!这一次的挫折也令他真正开始了"养猪"的研究,他抓住一切机会从各个方面搜集学习相关知识。这也是他走上养猪致富之路的人生起点……

抉择:为学养猪放弃保送,我要走自己的路!

在学校表现优异的秦英林,临高三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去河南大学。那个年代推荐一名学生要经过各个方面调查讨论,非常不容易,刚接到这个通知时秦英林也着实兴奋了一把。但当他静下来,他就一遍遍的责问自己:"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的猪倌,到河南大学我能实现我的理想吗?"

抉择是痛苦的,但秦英林很确信自己内心的答案。当他告诉老师自己要放弃保送报考农大,老师都愣住了,所有人都愣住了。大家都以为他犯了傻。

凭着优异的成绩,秦英林如愿拿到了农大的通知书。可这个结果却并不令父母高兴。一次一个大叔就问父亲:"你儿子学习那么好,考到哪个大学拉?"父亲说"农业大学。"大叔笑着说:"那就顶于(方言:等如,和什么一样)没考上。"父亲也不做解释,摇摇头就回来了。这件事还是母亲后来讲给秦英林的。他不怨父亲不理解他,因为他知道,父亲是不甘心学习如此优秀的儿子放弃了那么好的机会……

就这样,秦英林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

因为有着学习目的明确,秦英林非常刻苦,他还拿到了当时学校"解剖学"自创建以来的最高分--92分。与此同时,他对于学习养猪知识的渴求几乎可以用"疯狂"来形容,先是向师兄借高年级关于养猪的书,等把课本都看完后,他又天天泡图书室,图书室关门了,他就去通宵教室继续看。只要关于"养猪"的不管什么书他都看,就连当时图书室仅有几本国外养猪的杂志他也没"放过"。

大学里的艰苦学习,为他以后的科技养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拼搏:东拼西凑、起早贪黑,为自己的理想鼓帆航行

89年毕业后,秦英林被在一家公司工作了4年,并在90年结婚,这时他也算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技术人员了。可他并不痛快:工作和自己目标差的太多,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他总是念念不忘自己从未放弃的理想-"养猪"。

"我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让4年自己的所学附之东流。"就这样,他再次拾起了自己专业。最开始条件不成熟,他就用下班时间帮一个朋友办猪厂,同时他还开始研制猪饲料,没想到吃了饲料的猪长的真的更快,当时他真是高兴坏了! 这时又正逢邓小平南下讲话,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浪潮,意气风发的他也决定为实现自己理想的鼓帆航行。他从哥哥那里借了8000元,又把弟弟准备盖房的1万多块全拿来了。尽管如此,当猪舍盖到一半的时候,兄弟们的血汗钱已经被花完了。秦英林记得很清楚的是,一天哥哥拉着他,掏着心窝子地说:"兄弟,现在把这些东西能卖的都卖了,亏了的,哥不怨你!"哥哥的话和眼神真的让他伤透了心。但从不认输的他还是努力的坚持了下来,到最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猪厂",虽然最初的猪场只有22头猪……

看着自己亲手喂养的小猪一个个长的又飞又壮,秦英林更加自信了。他相信自己的养猪技术能带来巨大的价值,所以他从不忘记给自己充电。在上班期间,他一直都是白天联系业务,晚上和业务员门一起讲课学习,并且经常通宵看书。他总是说:用知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致胜之道!

规划:要做"天下猪倌第一家","这个行业没人能和我竞争"

自己的"猪宝贝"三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秦英林一直都有着自己非常明确、又非常富于激情的目标。他说,在公司规模上,他希望未来能达到22万到24出栏量,在国内达到第4位;同时,他还希望牧原养殖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育种公司。他强调说,"目前我国养猪在全球确实是霸王,但我们的猪种却是从国外进口进来的,所以我做梦都想做中国的育种公司。"据悉,7月份牧原养殖有限公司将从加拿大进口500头种猪,目的就是为了做育种公司。

在工作中,秦英林也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到"做学问"的好处,经过自己和工作人员苦心研究,2003年的时候,公司每头猪的饲料成本下降了128元!2004年,秦英林开和工作人员一起研制了"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猪一般21-28天断奶,而他们把这个数字改写到了14天!同时,他们还自己制造了液体饲喂仪器,使用效果也非常好。

秦英林总是说:"养猪这个行业其实很薄利,但科技养猪使我的养猪厂有了现在的规模"。每每提到公司,秦英林总是很自信,他说:我这个行业没人能和我竞争,真的,就是因为技术!

感悟:不要埋怨,小处做起,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韧的精神

"做任何事情都一样,都要有过程,都需要坚韧的精神"是秦英林常说的一句话。应记者要求,他还特别对现在的大学生道出了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肺腑之言":从小处做起,不要怕吃苦,苦中自有甜。他说:"在我刚毕业(92年)的时候,也和现在一些大学生一样,总是嫌晚了,总是想自己要是赶到80年就好了。但实际上什么时候都不晚,在我之后我的表弟也开始养猪,他的规模也很大,我相信在今后还能有比我养猪养的更好的。机会对任何时候的人都是有的,要吃苦要学习,不要只知道享受,不知道努力。机会真的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努力向上的心态最重要。"

他还说道:"现在很多孩子觉得农村苦没有发展空间,其实他们都应该到市、县、村来看看,这里的空间绝对超乎他们想象。

获得荣誉

1、内乡县十杰青年,

2、被团河南省委命名为省"十大星火带头人"

3、河南省"务农有为青年"

4、97年,当选为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

5、98年,作为中国农民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 法国、巴西 召开的"关于全球农民农业的发展趋向" 研讨会;

6、99年,授予青年界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7、2003年,荣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

8、2006年,授予全国畜牧业先进工作者称号;

并先后作为河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到河南各地演讲,

9、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公司董事长

10、国家生猪内乡试验站站长

11、河南省人大代表

12、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科研成果

1、早期隔离断奶技术(SEW),

2、液体饲喂技术,

3、自动喂料设备的研制开发,

4、饲料营养调配技术,

5、自动控温猪舍设计,

6、智能沼气发电工艺,

两会提案

秦英林建议,切实降低养殖户无害化处理的实际成本,进一步提升无害化处理率,从而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确保食品安全。

秦英林说,建立养殖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是要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杠杆,在畜禽出现疫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让养殖户获得一定保障,能够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降低养殖风险,稳定收入水平,有利于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秦英林建议,在全国范围推广养殖保险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作为保险理赔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建议将养殖户、畜牧部门、保险公司、无害化处理中心确认的收集处理凭证,作为保险理赔和政府补贴的依据,相互监督制约。此外,加大对养殖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为养殖户"减负"。

参考文献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