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越剧舞台戏(剧照)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秦淮梦》,清装戏,该剧1983年由南京市越剧团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演出,韩林根、袁小云等主演。

目录

剧目介绍

越剧《秦淮梦》谢光宁、邢雁、刘荆原编剧。写清乾隆中叶,曹雪芹耗尽心血,在北京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抄本传开后,上自王公显宦,下至市井歌女,争相传诵,同时引起封建卫道士的种种非议。贫困潦倒的曹雪芹,面对厄运,只得赴两江总督尹公之约,重返金陵,以便续完全书。雪芹在故乡目睹人民的苦难,又意外重逢幼小失散的儿时挚友黎芳青,得知她饱经忧患的悲惨遭遇,从而更激起续稿的文思。正当他奋笔写书之际,《红楼梦》的锐利思想锋芒,触怒了以佳贵妃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层。面对重重压力,曹雪芹矢志不渝,坚持写作,终于陷入稿焚人危的绝境。最后,在以黎芳青为代表的人民群众的鼓舞和支持下,曹雪芹冲出罗网,飘然北去,怀着“血泪完书稿,欣然献余生”的壮志,继续他那未竞的事业。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于!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上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1]”;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视频

秦淮梦 相关视频

越剧 袁小云《秦淮梦》片断
越艺社专供 秦淮梦之黎芳 袁小云演的快来看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