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雜詩二十首·其一 王士禎
秦淮雜詩二十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不僅勾起了詩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暗示了那段時光已經遠去,只留下深深的思念和無盡的哀愁;後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眼前的景色。
目錄
原文
譯文
一年多來那停泊秣陵畫舫行舟讓人想念,秦淮水上閣樓讓人魂牽夢繞。
十幾天來的和風細雨,使濃麗的春天變得像晚秋一樣淒冷。
創作背景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本首詩即是其中一首。
簡析
《秦淮雜詩二十首·其一》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不僅勾起了詩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懷念,也暗示了那段時光已經遠去,只留下深深的思念和無盡的哀愁;後兩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眼前的景色。整首詩情調孤寂、淒涼,充滿了詩意和美感,使得此詩在情感上更加深沉和動人。
賞析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詩流麗悱側,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此乃組詩之第一首,寫作此組詩之緣由,奠定了組詩風格哀婉的基調。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通過言懷虛寫秦淮的人文景觀(舟、樓),秣陵的自然地理特點(秦淮河流貫市區)已寓於其中。作者對秦淮勝地嚮往已久,故說:「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斷腸」一詞有二義,一為極度悲傷,二為極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後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見的心理現象,故此二義亦相通。這句詩中的「腸斷」,用的是第二義。與下句的「夢繞」相對應,合言正所謂「晝思夜想」,可見作者對秦淮勝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詩中,秣陵屬地而言舟,秦淮屬水而言樓,可見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駛或停泊於內陸河的畫船游舫;此樓亦非一般的樓,而是臨水的雕樑畫棟。這確實是秦淮勝景的特色。此地曾經繁華一時、聲名遠播,正是作者為之「腸斷」「夢繞」所在。
「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艷景似殘秋。」通過記游實寫秦淮的自然景觀(雨絲風片、濃春煙景),但當時社會變遷的痕跡(秦淮無復舊日繁華)也宛然可尋。「十目雨絲風片罩,濃春煙景似殘秋。「寫詩人親履其境後的印象。明代湯顯祖劇作《牡丹亭》第十齣《驚夢》有云:「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炯波商船」。王士禎的詩句脫化於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諸句重在描寫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禎的「濃春煙景似殘秋」卻透露出無限的感傷。「濃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濃的時節;「殘秋」顯然一片凋零、屑近嚴冬了。春意正濃的秦淮勝地,本應奼紫妍紅、美不勝收,如今卻是這等蒼涼。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這種感受的內容是什麼?作者並未明言。「殘秋」是時令即將交替的關捩點,也許詩人由時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興替,頓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吧。或許詩人什麼都沒想,只是為秦淮河畔的實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大相徑庭而覺得失望吧。作者雖未明言,讀者卻可因此而生出許多聯想與忖度,欣賞此詩豐富的美感。
此詩以樂景抒哀情,由「腸斷」兩字可知作者懷着悲傷淒涼的心境來到了秦淮河邊,雖是「雨絲風片」的春日,但在綿綿的細雨中,在瀟瀟的春風中,作者只感到了對秦淮河今昔對比的無限悲涼,濃艷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殘秋般的內心。全詩表達了作者對秦淮河淒涼蕭條的哀傷感懷之情。
王士禎
王士禎(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傑出詩人、學者、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並稱。書法高秀似晉人。康熙時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然辨駁議論多錯愕、失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