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秘魯火烈鳥 原圖鏈接圖片來源

秘魯火烈鳥[1]

(學名:Phoenicopteridae)亦稱紅鸛。3屬6種: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體型大小似鸛;

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 ;頸長而曲 ;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 ,

後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適中;尾短;體羽白而帶玫瑰色 ,

飛羽黑,覆羽深紅,諸色相襯,非常艷麗。因羽色鮮麗,被人飼為觀賞鳥。

秘魯火烈鳥分布於地中海沿岸,東達印度西北部,南抵非洲,亦見於西印度群島;

秘魯火烈鳥分布於非洲東部、波斯灣和印度西北部;加勒比海紅鸛、智利紅鸛、安第斯紅鸛和秘魯紅鸛分布均限於南美。

目錄

生活習性

喜歡結群生活,往往成千上萬隻,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

在面積僅有13939平方公里的中美洲的巴哈馬,就棲息着多達5萬隻以上的加勒比海紅鸛,

甚至多達10萬隻以上聚集在一起。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

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

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

秘魯火烈鳥與雁類相似的叫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遠遠望去,紅腿如林,

一條條長頸也頻頻交替蠕動,十分壯觀。它們性情溫和,平時顯得膽怯而機警,

游泳的技術也很出色。飛翔時,能把頸部和兩腿伸長呈一條直線,

而且只要有一隻飛上天空,就會有一大群緊緊跟隨,邊飛邊鳴。

食物以水中的藻類、原生動物、小蝦、蛤蜊、小蠕蟲、昆蟲幼蟲等為主,偶爾也吃小的軟體動物和甲殼類。

進食的方法與眾不同,十分奇妙,先把長頸彎下,頭部翻轉,然後一邊走一邊用彎曲的喙向左右掃動,

觸摸水底取食。由於喙的構造特殊,下喙的溝深,上喙的淺而呈蓋形,邊緣有稀疏的鋸齒和細毛,

倒置在水中就像個大篩子一樣,可以快速地將水吸進來和濾出去,覓食時頭往下浸,

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並使食物留在嘴裡徐徐吞下。

另外它的舌很大,也可以幫助將水壓出和防止吞食大塊的物體

形態特徵

秘魯火烈鳥體型大小似鸛,高約80-160厘米,體重2.5-3.5千克。雄性較雌性稍大;

通身為潔白泛紅的羽毛,翅膀上有黑色部分,覆羽深紅,諸色相襯。火烈鳥脖子長,

常呈S型彎曲;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較大成槽狀,上喙比下喙小;

腳極長而裸出,向前的3趾間有蹼,後趾短小不着地;翅大小適中;尾短。

全身的羽毛主要為朱紅色,特別是翅膀基部的羽毛,光澤閃亮,

遠遠看去,就像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因此叫火烈鳥。該物種的體形長得也很奇特,

身體纖細,頭部很小,鐮刀形的嘴細長彎曲向下,前端為黑色,中間為淡紅色,

基部為黃色。黃色的眼睛很小,與其龐大的身軀相比,顯得很不協調。

細長的頸部彎曲呈「S」形,雙翼展開達150厘米以上,尾羽卻很短。

有一雙又細又長的紅腿,腳上向前的3個趾間具紅色的全蹼,後趾則較小而平置。

但紅色並不是火烈鳥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取的浮游生物(據2008年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弗朗西斯科·

布達教授和他的實驗小組成員,通過精確的量子計算手段發現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呈現出誘人的鮮紅色的原因,

是因為火烈鳥、三文魚、蝦、蟹等都富含Astaxanthin簡稱ASTA中文名字叫蝦青素,而動物是無法合成ASTA的,

蝦、蟹大部分通過食用藻類和浮游生物等植物獲取ASTA,

秘魯火烈鳥通過食用以小蝦、小魚、藻類、浮游生物等傳遞ASTA,

而使原本潔白的羽毛透射出鮮艷的紅色。同時紅色越鮮艷則火烈鳥的體格越健壯,

越吸引異性火烈鳥,繁衍的後代就更優秀[2]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溫熱帶鹽水湖泊、沼澤及礁湖的淺水地帶,

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鹽水和淡水棲息地,如瀉湖,河口,

灘涂和沿海或內陸湖泊,主要靠濾食藻類浮游生物為生。

繁殖方式

繁殖也是集群式的,成百上千隻在一起組成一個求偶群,

但婚配卻主要是「一夫一妻」制,交尾時雄鳥跳到雌鳥的身上,

只有這時才能清楚地分辯它們的性別。每年營巢一次,但新巢大多搭建在舊巢之上。

巢高出水面,一般多選擇在三面環水的半島形土墩或泥灘上,有時也在水中用雜草建築一個「小島」。

築巢時用喙把潮濕的泥巴滾成小球,再混入一些草莖等纖維性物質,

然後用腳一層層砌成上小下大、頂部為凹槽的「碉堡」式的巢,

高度為12-45厘米,直徑為38-76厘米,別具一格,堅固耐用,

任憑大雨沖刷也不會倒塌。每個群體的巢常常整整齊齊地排列着,

構成一個很有秩序的「小村落」,巢和巢之間的距離多為60厘米左右,

其內還開掘有許多小溝,以便與水面相溝通,

這樣在孵化期間就可以隨時進入水中覓食、站立在淺水中瞭望,或者潛入水中游泳。

營巢期間,性情有時也變得兇猛而好鬥,不時因為爭奪「地盤」或搶劫巢材而發生一些小小的衝突。

也有一些性情急躁的個體,不等泥干,就匆匆進入巢中產卵孵化。卵呈淡白色,每窩僅產1枚-2枚。

孵卵工作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擔任,一隻孵化時,另一隻就守衛在巢的旁邊。

孵化期大約為28天至32天。雛鳥出殼後羽毛一干,馬上就能下地行走,

第二天即可下水游泳,4天-5天後,就十分活躍了,但主要還是依靠吃成鳥嗉囊里分泌的乳狀物來生存。

雛鳥的絨羽呈灰色絲狀,腿也是灰色的,嘴並不彎曲,而是直的。

到了兩個半月的時候,幼鳥能夠學會飛翔,一年以後,

體形幾乎同成鳥一樣大了,但體色仍然是灰色的,直到第3年才能變為紅色,達到性成熟。壽命大約為20年-50年

分布範圍

秘魯火烈鳥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南北美洲,

加勒比海和加拉帕戈斯群島、非洲、馬達加斯加、歐洲南部、西南亞、中東和印度次大陸。大典型的熱帶地區,

也可以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中找到。

以往中國火烈鳥無分布,自從1997年中國新疆首次發現並確定火烈鳥在中國境內有分布,

成為中國鳥類新記錄。1997年至今,中國紅鸛科觀察記錄,

已有30多筆確切記錄[3]

秘魯火烈鳥的寓意和象徵

秘魯火烈鳥象徵着自由灑脫,優雅美麗,青春活力,不知空乏為何物,

肆無忌憚地揮灑青春,

它象徵着浪漫忠貞、矢志不渝的美好愛情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