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种群波动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种群波动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目录

名词解释

种群波动(Population Fluctuations)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因素可使种群减少数量;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此外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此外,密度对种群增长率的影响经常还表现不同的时滞现象,如果将逻辑斯蒂方程加进时滞(τ)修正项,即 通过计算已知: 当01/2л时,种群发生稳定的周期波动。芬内迪(J.P.Finerty)1980年发现加拿大极地兔和猞猁以及麝鼠(Ondatra zibethica)以10年为周期进行波动;旅鼠和某些鼠科动物则经历以4年为周期的种群数量波动。

由于气候的季节性变化和生物的适应性变化所引起的种群数量波动。具有生殖季节性,生活史短促和有季节性迁移特征的种类常表现为季节性波动。如多数昆虫、一年生植物、淡水或海洋中的多数浮游生物。热带地区虽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许多种类的种群数量表现出与降水有关的周期性变化。环境稳定的热带雨林中,随着植物周期性开花结实,许多昆虫和鸟类的种群数量也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由于各年度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的差异,某些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如为害棉花的盲蝽象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因棉花蕾铃期间降水量和降水期的不同,而分为四种类型:中峰型,干早年份出现,警铃两期受害均较轻;双峰型,涝年出现蕾铃两期受害均较重;前峰期,前涝后早年份出现,首期受害较重;后峰型,前早后涝年份出现铃期受害较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