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秋庭戏婴图

秋庭戏婴图

《秋庭戏婴图》是北宋苏汉臣创作的的一幅绢本卷轴设色画。

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著一种推枣磨的游戏。兄妹两人无论从头发、眉目,衣饰,都精心刻画,丝染兼备,而且变化极为丰富,以长而圆润的线条,画出衣纹,再仔细点染衣服上的花纹,不仅画出质料的柔软细致,更赋予衣服华丽的质感,这些细微的处理,使得子孩丰润、柔软、细致的模样,跃然于纸上。[1]

目录

画家简介

苏汉臣(1094年―1172年),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北宋画家。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任画院待诏,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复职,南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任承信郎。

苏汉臣曾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南渡后又复职,隆兴初画佛像称旨,任承信郎。师刘宗古,工画道释、人物臻妙,尤善婴孩,所画货郎图,描画精细,货物繁颐,更为特出。

苏汉臣师从画院待诏刘宗古,所绘人物、士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著色鲜润。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等。

创作背景

北宋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绘画作品也汇入了商品流通的渠道。画家们更加关心市民百姓的审美好尚,加强了画家与欣赏者特别是城乡百姓之间的联系,大大开拓了新的绘画题材,其中如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更能增添节日的欢快气氛,含有添子添福、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成为节令画的重要题材之一。

因此在北宋末年,已出现了专画婴儿的高手,如擅画“照盆孩儿”的刘宗道和人称“杜孩儿”的杜姓画家,特别是杜氏创绘的“戏婴图”,“画院众工,必转求之,以应宫禁之需”(邓椿《画继》)。因此,婴戏一类的题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画院日臻畅行。北宋末、南宋初的画院画家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轴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画中姐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而且,徽宗素来喜欢搜集太湖石,所以即使此图无款印,也能据此推测出此画应该是北宋徽宗宣和画院时期的作品。

赏析

图中两个儿童只占画面左下角的一小块位置,作为背景点缀的花石却很高大,成为全图最为醒目的标志。花石的高大反衬出了儿童的幼小,而四周丢弃的玩具则显示出儿童的天真本性。这种突出的对比在这幅画中到处可见。[2]

《秋庭戏婴图》的画幅重心位置画一块笔直柱立的园林石,石根草叶茂盛,从右侧画外伸展进来一丛大朵鲜花和小瓣秋菊,游戏的儿童置于左下部。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作者有意造巨大的立石和儿童幼小身体的对比、大面积花卉背景和凑在一起的儿童组合的对比。

在庭院静谧、幽美的一角,满脸稚气的姐弟二人正围著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头顶一绺黑发的男童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动作笨拙却逗人喜爱。旁边头梳发卷的姐姐,正用手指轻轻指点,张口露齿,仿佛欲叮嘱些什么。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著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与姐弟玩兴正浓的推枣游戏对比,更能突显出孩童们喜新厌旧的天性,揭示出孩子们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童心世界。

作者运用线条的功力深厚,使线条富于轻重、长短、转折、顿挫的变化。弟弟的上衣,运用了硬而碎的线条,表现出了布料的质感;姐姐的纱裙,行笔流畅圆润,虽用重色,却给人以薄到透明的感觉,使纱衣有了流动感。画湖石皴染结合,石质显得坚厚湿润而有立体感。花卉皆勾勒精劲,设色艳丽,展示了作者在这方面的高深造诣。



作品收藏

材质:轴 绢本 设色画

尺寸:纵:197.5公分 横:108.7公分

收藏:国立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