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野海棠
秀丽野海棠,中药名。为野牡丹科植物秀丽野海棠Bredia amoena Diels的根或全株。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祛风利湿,活血调经之功效。常用于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白带,疝气,手脚浮肿,流火,跌打损伤,毒蛇咬伤。[1]
- 中文学名:秀丽野海棠
- 别 称:活血丹、野海棠、金石榴、活血藤、高脚山茄、山糖浆、白矮茶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桃金娘目
- 科:野牡丹科
- 属:野海棠属
- 种:秀丽野海棠
- 分布区域: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
- 采收时间:全年均可
- 用 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
目录
形态特征
小灌木,高30-70cm;茎圆柱形,分枝多,小枝略四棱形,幼时密被柔毛及腺毛,以后渐脱落。叶片纸质,卵形至椭圆形,顶端渐尖或急尖,具短尖头,基部圆形至广楔形,长4-10.5cm,宽2.5-5.2cm,全缘至具细波齿,5基出脉,近边缘两条经常不明显,两面被微柔毛或几无毛,叶面基出脉微凹,侧脉略凸,背面基出脉、侧脉隆起,细脉不明显,叶柄长8-25mm,被微柔毛。由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长7-10cm,宽2.5-5cm,总梗、花梗及花萼均密被微柔毛及腺毛,有时花萼几无毛;花梗长约3mm;花萼钟状漏斗形,管长约3mm,具四棱,裂片短三角形,顶端急尖,长约1mm;花瓣玫瑰色或紫色,长圆形,顶端渐尖,略偏斜,长约8mm,宽约3.5mm;雄蕊8,4长4短,长者长约13mm,花药长6mm,药隔下延呈短柄,短者长约9mm,花药披针形,长约4mm,药隔下延至花药基部前面呈不明显的小瘤,后面呈不明显的短距;子房半下位,卵状球形,顶端具4小突起,被疏腺毛。葫果近球形,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钟状漏斗形,具四棱,顶端平截,冠以宿存萼片,被微柔毛及腺毛或几无毛,具8脉,长约4mm,直径约3.5mm。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1100m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溪边或路旁。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性状
主根粗大,偶尔附生一些细小须根,呈不规则长块状,长约2.5cm,直径1-5m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纵皱纹,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显黄色,略带红色或红棕色。
全株干燥皱缩,茎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黄褐色,小茎略四棱形,表皮纵皱,有节。叶多皱缩破碎,展开后呈卵形至椭圆形,先端渐尖或急尖,具短尖头,基部圆形至广楔形,长1.3-2.5cm,宽0.5-1.2cm,棕褐色。圆锥花序,顶生,总梗,花梗及花萼被微柔毛及腺毛,花萼钟状漏斗形,裂片短三角形,花瓣紫红色,长圆形。
相关论述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利湿,活血调经。治风湿性关节炎,月经不调,流火,白带,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疝气。”
附注
根及全草入药,祛风利湿,活血调经。方枝野海棠B. quadrangularis,全体无毛,小枝明显四棱形,花较小。中华野海棠B. sinensis,花萼和花梗无腺毛,叶革质,基本楔形。
入药部位
根或全株。
性味
味微苦,性平。
归经
归肝、脾经。
功效
祛风利湿,活血调经。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月经不调,白带,疝气,手脚浮肿,流火,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风湿性关节炎:秀丽野海棠根30g或全草60-90g,水煎服。或加牛膝30g,水煎,黄酒适量冲服。
2、治月经不调,腰背酸痛:秀丽野海棠根60g。水煎服。
3、治白带:秀丽野海棠根、龙芽草、三叶青各9-15g。水煎服。
4、治疝气:秀丽野海棠根、中华胡枝子根各30g,算盘子根15g,鸡蛋2只,荔枝7只。水煮服。
5、治流火:秀丽野海棠全草30-60g,水煎,冲黄酒,红糖服。
6、治跌打损伤:秀丽野海棠根60-90g,水煎,冲黄酒、红糖服。
7、治毒蛇咬伤:秀丽野海棠全草煎汤外洗。(1-7方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根或连根采取全株,洗净,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