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難
離別難,詞牌名,原唐代教坊曲,五代前蜀薛昭蘊借舊曲另倚新聲。以薛昭蘊《離別難·寶馬曉鞴雕鞍》為正體,雙調八十七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四仄韻,後段十句四平韻、六仄韻。另有雙調一百十二字,前段九句五平韻,後段十句五平韻的變體。代表詞作有柳永《離別難·花謝水流倏忽》等。[1]
目錄
詞牌沿革
離別難,原唐代教坊曲,有齊言聲詩與長短句兩體。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天后朝有士人妻,配入掖庭,善吹篥,乃撰此曲。」離別:離開;分手。唐陸龜蒙《離別》詩:「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此調亦為唐聲詩(唐代配樂的近體詩)調名,歌詞為五言四句和五言八句形式。唐代詩人白居易聽到此曲作有絕句《離別難》,詩云:「綠楊陌上送行人,馬去車回一望塵。不覺別時紅淚盡,歸來無可更沾巾。」故調名本意即詠難於承受的離別情感。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載有《古離別》《古別離》《生別離》《長別離》《遠別離》《久別離》《新別離》《今別離》《暗別離》《潛別離》《別離曲》等曲名。五代前蜀薛昭蘊借舊曲另倚新聲,寫有《離別難》詞。詞中有「羅幃乍別情難」句,取其句意為詞調名。調見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輯五代薛昭蘊詞。此調之藝術形式極為精巧,這主要表現在韻律方面。薛詞屬於一詞多之典型:「鞍」「難」「寒」「干」為平韻;「媚」「里」為仄韻;「燭」「曲」「促」「綠」為入聲韻;「迷」「低」「西」「淒」為平聲韻「別」「咽」「出」「立」「急」為入聲韻,共五部韻。前段用三部韻,平聲韻中插入仄聲韻和入聲韻;後段用兩部韻,平聲韻內包孕入聲韻。故用韻呈現富於變化,韻位極密,平韻與仄韻相互交錯的局面。薛詞所表述之離情別緒之纏綿複雜恰與調之聲情吻合,音韻豐富而諧美。北宋柳永此調屬中呂調,乃一百二十字之長調,與薛詞之音譜迥異。此調又名《離苦海》《怨回鶻》《悲切子》《大郎神》
格律說明
正體:雙調八十七字,前段九句四平韻、四仄韻,後段十句四平韻、六仄韻。以薛昭蘊《離別難·寶馬曉鞴雕鞍》為代表。此詞以兩平韻為主,前段間押兩仄韻,後段間押三仄韻。變體:雙調一百十二字,前段九句五平韻,後段十句五平韻。以柳永《離別難·花謝水流倏忽》為代表。此與唐詞迥別,以調名同,故為類列。
典範詞
作【唐五代】薛昭蘊《離別難·寶馬曉鞴雕鞍》【北宋】柳永《離別難·花謝水流倏忽》【清】樊增祥《離別難·繡戶乳燕依依》【近代】陳洵《離別難·錦被暖麝鴛鴦》
參考文獻
- ↑ 離別難原文_翻譯及賞析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