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官桥
福建安溪官桥位于安溪县东南部,北纬25°01′,东经118°05′,距县城13公里。东与城厢镇交界,西与虎邱镇接壤,南与龙门镇接连,北与蓬莱镇毗邻,东南面仁峰村的大尖尾山与南安翔云镇梅庄村交界,面积105.43平方公里,是中国石材基地镇和福建的著名侨乡。这里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英才辈出,是安溪重点建设的两大中心城镇之一,闽南侨乡的一颗璀璨明珠。[1]
目录
资源优势得发挥
官桥有富饶的物产,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大量的花岗岩、稀土、高岭土、石英砂、辉绿岩等多种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特别是石材资源得到开发,有力地促进官桥经济的发展。
官桥有丰富的花岗岩矿产资源,已探明有花纹独特的“安溪红”G3535花岗岩,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1990年来,官桥的石材资源得到积极开发。三扬石材实业公司、碧一石材工艺厂、台安石材有限公司以及裕发、永盛、隆昌、聚成、华艺等大批石材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全镇先后创建乌冬格、唐垅、莲兜美、仁峰等石材加工小区,石板材产品畅销海内外。石材工艺一跃成为官桥的支柱产业,有效地促进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1992年,官桥镇的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安溪的第一个亿元镇。1994年,三扬石材实业公司的石材产品荣获国际亚太贸易博览会金奖。近年来,官桥镇加大石材业发展的步伐,促进石材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成为闽南较大的石材出口基地之一。
官桥物产十分丰富,有许多特产、名产行销海内外。安溪的芒果产量居全省第一,而官桥的芒果产量则居全县之冠。相传驷岭村林目棍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返乡时带回台湾芒果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果树开花结果,其果实以果大肉厚、味道香甜而赢得乡亲们的喜爱,纷纷培植,先在赤岭栽种,后在全镇广为种植,成为官桥特产,除鲜吃外,还加工为芒果干和芒果蜜饯远销香港及东南亚一带。官桥赤岭的优质芒果亦被乡亲们称之为“目棍木羡”。赤岭“成珍”桔红糕,已有200多年的生产历史的传统名优食品,其制作原料选用上等糯米、白沙糖、淀粉,经过精湛工艺科学加工制作而成,色泽腊白,质地细软,富有弹性,甘甜而带清凉,风味独特,是佐茶的上等风味食品和侨乡人民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远近闻名的莲兜美豆干,是一种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豆制食品,其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已世代相传了200多年。莲兜美豆干的原料选用优质大豆,以石膏、八角为配料,经磨浆、煮沸、过滤、搅拌、包压等工序加工制作而成,形呈方块状,质硬且韧,握紧不断块,放开又复原,成品掷地可弹几十厘米高,乃为安溪旅外乡亲喜爱的家乡特产。山珍豆签也是官桥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特产,自明末至今已有数百年的生产历史。该产品采用优质签豆、绿豆磨粉作原料,采用独特的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制作,制成又薄又细又长的条状豆签,烹饪方便,风味独特,深受欢迎。山珍村现有200多家加工专业户,为远近闻名的“豆签村”。
官桥交通十分便利。早在民国16年(1927年),厦门安溪公会就发起开拓安溪至同安的公路,筹资创办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开通了安溪历史上的第一条公路,安同公路贯穿官桥境内,结束了官桥交通不便的历史。现官桥的公路四通八达,省道206线、207线从境内经过,特别是龙门隧道开通以后,更拉近了官桥与厦门的距离。2002年底,境内30个进村(居)公路全部实现主干道水泥化,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官桥的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先后建成官桥邮电模块局,开通5000门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镇。1999年11月30日,全镇电话用户达10006户,成为全县第一个电话用户万户镇。
官桥是安溪一个古老而又繁华的集市,每逢农历二、七圩日,除该镇各村农民外、邻近乡镇的农民也来这里赶集。改革开放以来,官桥兴建了新的街道和农贸市场,使古老圩场呈现新的繁荣景象。
官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芦汀溪、龙门溪、三角坑溪三溪在镇区汇流。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兴建双溪口及上苑、赤岭、新春等水电站,在全镇范围内实现粮食加工机械化,结束了靠人力加工粮食的历史。1970年建成的珩内湾向阳水电站,经扩建装机容量达到4000千瓦。1989年建成装机容量480千瓦的澳江水电站,后又建装机容量1400千瓦柴油机火力发电站。而莲美11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实现与省电联网,满足了全镇的用电需要。
官桥还是安溪主要的茶叶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加工厂——安溪茶厂就设立在境内的五里埔。该厂年精制茶叶数千吨,产品畅销国内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千万美元。其名牌产品“凤山牌”特级铁观音已连续23年荣获国家金质奖。安溪神农茶叶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医研究所、福建省药理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研究、试验、配以中药精制而成的“观音健胃茶”,为国家专利产品,先后荣获农业部和福建省的科技进步奖。1996年,官桥镇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59亿元,财政收入2153万元,人均收入2640元,跻身于“全省百强乡镇”之列。1998年,全镇有采石矿点达219个,创办石材加工企业246家,年开采量30万立方米,加工量500万立方米,其中年产值500万元次上的骨干企业有9家,石材加工企业的总产值达到7.7亿元。1999年全镇工农业产值达10亿元,2003年达16.26亿元,是为安溪南线经济最为活跃的乡镇。
目前,官桥镇现已建成铁峰石材、唐垅、草坂园、赤岭内洋等工业小区及三角坑综合小区,莲兜美工业区与龙门龙榜工业区合并为县级龙美工业园区,由县统一协调开发管理。
勤劳勇敢的官桥人民正抓住机遇,以新的姿态搏击在新世纪发展大潮中。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安溪官桥介绍
官桥得名由来已久。相传,宋代名将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之一的铁峰山蝙蝠洞时,曾安营扎寨于江仔头。因往来需经过三角坑溪,为行军方便,于三角坑溪修筑一座简易石板桥。正因为有了这座官建的桥,此地即以“官桥”为名,沿用至今。
安溪置县以来,官桥镇的隶属多有变更。宋时,官桥镇分属归善乡依仁里、积德乡新溪里、修仁乡崇善里和 金田乡龙兴里。明清时期,安溪划分18里,官桥镇分属新溪里、依仁里和兴一里。民国时期,初沿用清制;民国21年(1932年)新溪、依仁两里属依新区;民国25年(1936年)改为第一区;民国29年(1940年)又改为第一区所辖的官赤镇;民国34年(1945年)10月,全县行政区域划为19个乡镇155个保,官桥镇境内属官溪镇,辖官郁、仁峰、莲美、山荆、善益、上苑、赤岭、驷岭、善坛、五里、虞都、碧山12个保,另有新春保隶属 尚卿乡。
新中国成立后,初期官溪镇属 龙城区,不久改为第二区。1952年7月又改为第五区,辖官桥小镇及莲美等12个乡。1955年9月第五区更名为官桥区,辖14个乡。1958年2月撤销官桥区,划为官桥乡及春坛乡。1958年9月15日,官桥乡、春坛乡, 龙门乡合并,成立官桥人民公社,为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官桥境内划为官桥、碧山、吾都、善坛、石岩、赤岭、上苑7个小公社,隶属官桥区。1965年4月撤区,7个小公社撤销,合并为官桥公社。1984年8月改为官桥镇,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底,官桥镇下辖官桥街居委会和官桥、官郁、仁宅、莲兜美、莲美、仁峰、碧一、碧二、仙都、岭头、吾宗、燎原、草坂、恒美、洪塘、善坛、内村、新春、石岩、石林、驷岭、赤岭、芹石、上苑、山珍、马狮、善益、新厅、益林29个村,以及茶果场、益林林场、岚风格林场,其中善坛为畲族村。全镇有19224户,77481人。
奇峰耸秀景点多
官桥四面环山,风景秀丽。镇区东部的铁峰山(俗称铁尖山),峰尖海拔751米,是座历史名山。其山有多处天然石洞,山间怪石遍布,态异形殊,巧妙玲珑,历史上曾留下不少名人题刻;峰顶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铁峰塔,石式结构,平面呈六角形,实心单檐,棱角分明,构造独特;有建于宋代,清康熙年间重修,奉祀清水祖师的慈济院;又有铁峰岩,庭左有座石筑尖圆僧塔,称铁峰舍利塔,形与泰山舍利塔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其山正面有一古洞名铁松洞,相传此洞极为深险,是宋代名将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之一的“蝙蝠洞”。铁峰幽美,景物天成,却因20世纪末的开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被人为破坏殆尽,令人叹惜。
位于镇境西南的益林村境内的犀山,因“山峰犀利,岩如刀削,状如犀牛”而得名,高峰鹅角髻海拔高程1047.5米,是安溪东南部最高的山峰,右侧的白岩峰壁立千仞,极具天险。区内奇峰耸秀,古树参天,怪石嶙峋,洞壑幽奇。山间有迷人的蝙蝠洞,有雄奇挺立的将军岩等许多奇石景观,有传说中由北宋五虎将石玉坐化的“石府将军”,有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规模宏大的民间土楼“仰圣楼”,有构筑于清代、用于诱捕老虎的虎橱等古迹,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自然生态风景旅游新区。
境内西北的驷马山,因“山势如马”而得名。唐天佑年间(904-907年),山间建有安常院,其下有石广二丈余,人呼回音响应,称为“应石”。山左有圣泉岩,泉出石中,清甘不竭。山麓有石洞,可容百人,人称“虎洞”,洞内流水潺潺,相传为林嗣环读书处,昔日曾被人们作为逃避匪乱之所。虎洞附近有古水井一口,称为“黄井”,大旱不涸。在驷马山下蓝溪珩内湾处,两岸及溪中怪石嶙峋,形象之物皆极相似,有石猿、石鸡、石棺等,尤以石牛为最肖,相传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解元林文斗有《咏石牛》诗:
怪石崔巍号石牛,溪边独立几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
春草欲抽难下咽,长鞭任打不回头。
于今鼻上除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山下的赤岭村有座“磐宗楼”,为里人林昌为抗击匪患而建。清乾隆《安溪县志》载:“筑楼十仞,基墙高厚,中列正楼,外楼四绕……正楼制度如家室,外楼具穿窗孔,可以开弓发统炮,外沟三丈许。”嘉靖末年(1566年),林昌率众据楼抵御倭寇的围攻,连二日,毙敌40余人,后又击毙敌酋,致倭寇连夜溃退,是楼由此被人们赞之为“磐宗楼”。位于该村林氏驷岭大宗是安溪的一座名祠,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迄今已500多年的历史,近年又得重修,使名祠重放光彩。在该村附近的驷岭溪洲,还有一座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溪洲土楼”(又名“溪洲护宗堡”)。
恒美村的“双鲤堂”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门前池中双石似鲤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遗物,今得台胞捐资重修,金碧辉煌。境内于明代建造的宫庙有龙瑞宫、厥齐宫,在清代建造的有万安院、启明堂、宝丰堂、南泰堂、郁美堂、湖山庙、英济庙等。在吾宗村西北漈口山麓,有巨石阴刻“万历四年(1576年),洪水至此”,下刻一横线,据此推测,当年洪水可能淹没官桥、龙门的平原地区。此石为研究安溪古代水文提供重要例证。
著名侨乡气象新
官桥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美国等10多个国家。据1997年侨情普查统计,全镇旅外华侨、华人超过家乡的总人数,总数达9多万人,仅次于蓬莱镇,居全县第二位。
早在明清时期,官桥人就前往海外谋生。民国初期,国内战祸连绵,乡人为避战乱纷纷逃往国外。民国中后期,民不聊生,逃往南洋的人更多。在官桥一带侨乡和海外侨胞中,广泛流传着一首闽南方言的《过番歌》,讲述官桥人因家境贫困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艰难情景。这首长达760多句的七言歌谣,据考证歌谣系善坛村人钟鑫所作,其中一段这样唱道:“拜别家中心头酸,一家大小送出门,身背包袱共清饭,目滓流落如冰霜。想起脚酸手又软,一时走来到土塘,烦恼番平水路远,回头再看咱乡村……”土塘今属上苑村,以往善坛人出国谋生,就是从土塘走路经龙门再往厦门乘船出国的。这首《过番歌》是研究华侨出国史的一份宝贵资料。
官桥人到达海外以后,或农或商,勤奋创业。在有了积累之后,许多人逐步转向经营规模较大的土特产业、建筑地产业、汇兑金融业以及五金业等。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不少人事业有成。
祖籍官郁村的陈丙丁,是印尼著名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多次被选为印尼椰城(今雅加达)中华总商会会长和福建会馆会长。他积极响应孙中山号召,筹募巨款资助祖国革命,先后荣获“爱国徽章”、“护法共和奖章”和大元帅颁发的三等银质奖章以及国民政府颁发的二等银质奖章等,曾被聘为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顾问和福建省长公署顾问等。他于民国11年(1922年)与其叔陈回义捐资创办曾郁小学。民国16年(1927年),他率先捐款1万元作为安同公路筹建经费,自告奋勇出洋募股。民国35年(1946年),他与钟铭选捐资创办依新公立医院,是为安溪县第一所侨办医院。
善坛村旅居新加坡的钟铭选,在新加坡和香港发展金融、建筑、房地产、旅游等业,成为新加坡著名实业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在家乡捐资创办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修桥造路等公益事业。其哲嗣也都业有所成,其中钟江海、钟明辉昆仲的企业集团和钟琼林的天德集团,是香港资力雄厚的企业集团。20世纪90年代以来,钟氏昆仲继承父志,先后在安溪县城捐巨资兴建了以其父名字命名的铭选中学、铭选医院和铭选大桥,并捐资铺设镇区通往家乡善坛村的水泥路,捐建善坛小学校舍等。
赤岭村旅居新加坡的林树彦,在新加坡创办侨通行,经营汇兑业,并在东南亚各地、香港及国内设立分行,成为新加坡汇兑界领袖人物,曾任新加坡中华汇兑业总会主席;他于民国35年(1946年)捐资在赤岭创办私立蓝溪初级中学,成为安溪南部的第一所中学。
祖籍驷岭村的林敬奎,是马来西亚的著名企业家。在马来西亚经营家族企业美佳公司,旗下美佳第一铜业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其名字曾被列入世界华人富豪榜。
莲美村的林生枝、林生桂兄弟,在马来西亚开办五金、贸易、钢铁等多家公司,其中安信钢铁公司是马来西亚的十大钢铁公司之一,兄弟均为当地知名企业家。林生枝现任马来西亚安溪总会会长、雪隆五金公会及安溪会馆会长,曾多次率团返乡参加活动。
旅居印尼的陈江苏,在印尼创办宇庙集团,经营银行业,为当地著名的企业家。他继承其父陈回义之志,先后捐建官桥中学及附小(原曾郁小学)的校舍。
改革开放以来,官桥镇旅外侨胞情系桑梓,进一步掀起捐资举办公益事业特别是捐资办学的热潮。在蓝溪中学,侨亲先后捐建“校友楼”、办公综合楼“树彦楼”、教师宿舍“和声楼”、学生宿舍“锦山楼”和“林配楼”、学生宿舍楼、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新膳厅“振羽楼”和“金乌科学楼”,这10大校舍工程的建设,大大地改善了蓝溪中学的办学条件。在官桥中学,先后捐建了教学楼、“金祥楼”、“金祥教师楼”、明昭堂多功能礼堂、“荣润教学楼”、“丽萍办公楼”、“梁金凤基金楼”等。在吾宗中学,捐建了教学楼、教师宿舍楼、金玉礼堂及学生宿舍楼等。莲美村侨胞林江水父子捐资创建九年一贯制的江水学校,先后兴建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音乐室、食堂等。旅外侨胞还在全镇捐建、援建了有20多所小学校舍,其中工程较大的有善坛小学、赤岭小学、上苑小学、新厅小学、驷岭小学等,并捐资兴建铭火幼儿园园舍。此外,他们还捐资创设了10多个教育基金会和奖学、奖教基金会,总金额达数百万元。
此外,在卫生事业方面,旅外侨亲先后捐建了官桥医院2号病号楼、侨光大厦、门诊大楼。历年捐赠官桥医院的总金额达到1000多万元。在交通方面,素有修桥造路的光荣传统的官桥旅外侨胞,早在1956年就捐资兴建长110米有赤岭芦汀大桥,成为当时晋江地区华侨捐建的最大桥梁;1980年又捐资从桥中心垂直接通赤岭小学长115米的桥梁,成为县内唯一的大型“丁字形”桥梁。先后捐建的还有碧一大桥、上苑大桥和善益、山珍、仁峰、赤岭等村的桥梁,修建了通往吾宗、内村、新春、善益、上苑等村的公路。近年来,侨胞又捐资铺设上苑、赤岭、内村、新春等村的水泥路。同时,旅外侨亲还捐资兴建了官桥戏院和赤岭芦汀戏院,捐建莲兜美下坂溪堤,捐建官桥侨联会所等。历年来,旅外侨亲捐赠的人民币总金额超过1亿元,有力地促进家乡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
古老文化焕新姿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逢节日,各地经常组织文艺表演或踩街活动,表演的项目有铜管乐、大鼓吹、高跷、弄狮、水车阁、南音、十八学士、水操等,无不让观众大饱眼福。而让人印象最深的,要数“水操队”游艺节目了。传说于明末,曾有不少官桥人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人解甲归田之后,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便召集村民操练水兵操,尔后这一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文艺节目。现在的“水操队”是一支由75名身穿古代水兵服装的人员组成的大型游艺队伍,在锣鼓声中表演单打、对打、水操壳操对练等节目。官郁村组织的水操队,曾代表安溪县赴泉州参加元宵节文艺踩街活动,其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并获得活动的演出奖。而莲美村也值得一提,该村是一个乡村文化十分活跃的侨村,早在建国初期就成立了芗剧团,改革开放以后又发展高甲戏剧团,剧团的演员白天劳动,在夜间进行排练、演出,丰富了侨乡的文化生活。
位于镇境西部的赤岭,历史以来有七月祭祀英灵的传统习俗。传说驷岭大宗一世祖林复春原居西坪柏叶,因疆理官田,登驷马山巅,见山势起伏回转,龙虎翱翔,即在驷马山下卜筑定居。林复春于明天顺年间(1547—1464年)任七品散官。正统末,他为民请命,抚邓茂七农军残部三百流亡壮士,在林复春故里赤岭一同开垦,卜筑定居。为纪念诸壮士的创业精神,林氏先祖确定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九日普渡祭祀壮士英灵,此俗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