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寧 (清朝官員)
福寧(滿語:ᡶᡠᠨᡳᠩ,穆麟德:funing;1739-1814年[1]),伊爾根覺羅氏,初為府屬包衣,後抬入滿洲鑲藍旗[2]。歷任陝西布政使、湖北、山東、河南巡撫、湖廣、兩江總督、正白旗蒙古都統等職。
目錄
生平
福寧早年為貝子永固的包衣,由兵部筆帖式屢次升任工部郎中[2]。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外放甘肅平慶道,屢次升遷為陝西布政使[2]。五十五年(1790年),升湖北巡撫,抬入鑲藍旗滿洲。此後,福寧調任山東,治理衛河運務,使乾隆帝非常滿意[2]。五十九年(1794年),漳、衛二河泛濫,福寧疏通消除積水,撫恤黎民百姓。曹、單二縣漫水,波及下流、被壩堰所阻,福寧趕往當地,根據情況開壩堰以泄水,並協調相關[2]。之後調任河南,不久升湖廣總督,駐襄陽,捕治起事的白蓮教徒,擒獲首領宋之清等[2]。
乾隆六十年(1795年),調兩江,當時貴州苗人首領石柳鄧與湖北苗人首領石三保等聚眾劫掠辰州,並放火燒城,福寧奉命留湖北平叛,來到鎮筸防清軍後路[2]。嘉慶元年(1796年),湖北白蓮教徒急攻來鳳,福寧趕往龍山增援,將教徒擊敗,又會同四川總督孫士毅合兵,不久,孫士毅病卒於軍中,福寧代為指揮清軍[2]。福寧與將軍觀成、總兵諸神保攻破教徒聚集的山寨,擒首領胡正中,餘眾走投無路乞求投降,卻被誘入龍山城殺死兩千餘人,福寧按臨陣殲敵上奏,加封太子少保[2]。福寧移清軍進攻林之華、覃加耀於長陽、巴東,教徒敗逃黃柏山,福寧與觀成、惠齡攻之未克,惠齡赴襄陽,觀成入川[2]。二年(1797年),額勒登保奉命移師黃柏山,福寧率部聽從調遣。黃柏山有地形之天險,清軍圍攻數月才迫使教徒敗逃鶴峰芭葉山,隨後又逃往大拏口、建始[2]。同年十一月,清軍才在長陽殲其主力,而覃加耀逃往歸州,清廷以剿賊不力,奪福寧的太子少保銜[2]。三年(1798年),覃加耀在終報寨被擒,嘉慶帝仍然訓斥諸將貽誤軍機,福寧為地方長官,責任更重,被褫奪職務,罰銀四萬兩充餉,仍予副都統銜,隨同英善駐達州,管理四川軍需[2]。
四年(1799年),英善調駐西藏,福寧於是單獨管理四川軍需。當時,軍營支出泛濫,統兵大員奢靡無度。儘管四川軍餉多於湖北數倍,但兵勇口糧仍多被遲延,幾乎導致沒有食物充飢[3]。嘉慶帝屢次訓戒,但福寧不能總體核算,奏報數目虛浮[3]。欽差大臣魁倫赴達州察視,發現雖然起事教徒人數已有所減少,但大股變為小股,教徒首領的名目反而多了起來,又了解到福寧管理軍需的混亂狀況,因此嘉慶帝下詔褫奪副都統銜,留達州候命[3]。數年前殺降之事被發現,當四川教首高均德被擒時,也談到擔心投降後仍遭誅戮,故教徒面對朝廷招撫多持觀望態度[3]。嘉慶帝下詔怒斥福寧殺降的舉動失人心而傷天理,將其逮捕論罪,發遣新疆戍邊,不久又原諒福寧,命其赴額勒登保軍前效力[3]。不久,由於福寧先前裁撤鄉勇導致教徒偷渡嘉陵江,因此仍發往伊犁[3]。五年(1800年),朝廷授予福寧三等侍衛,令赴西藏辦事,九年(1804年),召還北京,授正白旗蒙古都統,十一年(1806年),以三品銜退休[3]。十九年(1814年),朝廷追論福寧在西藏擅借庫銀及湖廣總督任內濫用軍需,久未繳納,因此下獄,不久病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