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
禀 |
禀(拼音:bǐ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会意字,古字形由㐭(lǐn)和禾两部分组成。在小篆中,禀特指官府赏赐谷物,读作bǐng。引申指赐予、赋予,又引申为承受,又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报告。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禀
拼音; bǐng
注音字母; ㄅㄧㄥˇ
平水韵部; 上声二十六寝
笔画数; 2+11、5+8
部首; 亠、示
仓颉; YWRF
郑码; SJJB
笔顺编号; 4125251111234
四角号码; 0090₁
字级; 一级(2987)
统一码; U+7980
五笔; YLKI
造字法; 会意字、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中下结构
异体字;
- 禀、ड़�
文字源流
会意兼形声字。西周金文上部从"㐭(lǐn)","㐭"的古字形像粮仓,兼有表义与表音的作用;下部从禾,表明与粮食作物有关。"禀"是"㐭"的分化字,"㐭"本义指粮仓,后来为了明确字义,在"㐭"的下面加一"禾"字作"禀",会意为仓廪存禾谷之意,与㐭字同义。战国文字承袭西周字形,又有一些变化,甚至在"㐭"下加上"人"形,这种写法又见于三体石经。楷书又将"禾"字讹变为"示"。后来"禀"又有了赏赐谷物的含义,音变为bǐng。如"禀谷",指官府给予粮食。泛指赋予、给与。如"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秉性"即本性。又引申指领受、承受。如"禀令",指承受命令。进而引申指下对上报告。如"禀陈",指下级对上级陈述报告。随着引申义使用频率的增加,人们又在"禀"的基础上加表示建筑物的"广(yǎn)"旁,造出"廪"字表本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㐭部】笔锦切(bǐng)
赐谷也。从㐭从禾。
说文解字注 赐谷也。赐谷曰禀。《中庸》:"既禀称事。"郑注《周礼·宫正》、《内宰》、《廪人》、《掌固》皆云:"稍食,禄禀也。"又《司稼》注云:"周,禀其艰厄。"晋惠帝云:"官蛙可给禀。"凡若此类,今本多讹为"廪"。即有未讹者,亦皆读为力甚切矣。今之廪膳生员,于古当作禀膳。
从㐭禾。禾犹谷也。谷在于㐭,《周礼》所谓以待"周赐稍食"也。凡赐谷曰禀,受赐亦曰禀。引伸之凡上所赋、下所受,皆曰禀。《左传》言"禀命则不威"是也。笔锦切,七部。
折叠广韵 笔锦切,上寝帮 ‖禀声侵1部(bǐng)
禀,供谷。又与也。笔锦切。一。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禀·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8
(lǐn)《唐韵》《集韵》《韵会》并力锦切。音懔。《说文》:赐谷也。从㐭从禾。徐曰:公禀赐之也。《广韵》:与也。《增韵》:供也,给也,受也。《礼·中庸》:既禀称事。欧阳氏曰:古者给人以食,取之仓廪,故因称禀给,禀食。《前汉·孝文纪》:吏禀当受鬻者。师古注:禀,给也。
(bǐng)又《唐韵》《集韵》《韵会》并笔锦切。宾上声。受命曰禀。《书·说命》:臣下罔攸禀令。传:禀,受也。毛氏曰:今俗以白事为禀,古无此义。
又水名。《水经注》:长社北界有禀水。
(bìn)又《集韵》逋鸩切。宾去声。受也。
《韵会》:俗作禀,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