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王自亮)
作品欣賞
王自亮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一到祭灶,年就算真正來了。鄉下人所謂的進了臘月就是年,有點誇大,近於政治家酒後的許諾。但真正到了祭灶,年的腳步可就算真正到了。
祭灶又叫小年。在蒲地,祭灶是馬虎不得的事情。這一天晚上,辛辛苦苦、忠於職守、勤勤懇懇的勞動模範、官吏典範灶君爺要升天,向玉帝匯報一年的司灶工作了,然後也順便休個假。直到除夕日又降臨人間。
所以,祭灶這一天,格外忙碌。一大早,一家人就開始忙碌,擦玻璃,打掃灶房,挪除牆壁上的蛛網,弄得乾乾淨淨,潔淨一新,好讓灶王爺走的精神舒暢。而晚上通常要吃餃子。有的地方喝疙瘩湯。還有的是喝胡塗麵條。芝麻糖、麻花是必不可少。這用意很明顯,餃子是讓閉嘴,疙瘩是讓說話結結巴巴,胡塗和芝麻糖則更顯的不地道。灶王爺樂呵呵地看着人耍的這點小聰明。大肚不言。笑容滿面。但人似乎忘了,把嘴巴縫上,壞事固然說不了,好事不也不能說了?由此可知人的虛偽與心虛,說不出口的見不得人的壞事總比能擺到台面炫耀的好事要多得多。
蒲地風俗是不管再忙,祭灶是一定要祭到家裡的,準確地說就是祭灶這一天的晚飯,必須在家裡吃,全家人一起吃。因此這天,就是遊子返鄉的最後一道門檻、最後一個底線。是無論如何,必須要到家裡來了。僕僕風塵,千里萬里,只要在傍晚時分跨進家門,叫一聲媽,就不算晚。這一天,街上的飯館是生意最冷清的,再好吃喝的人這天也不會在外面喝酒。那是會被人罵作沒心眼的。
天剛擦黑,小村就熱鬧起來了。這一頓飯比以往的要早,而且越早越好,有時剛剛下午四點來鍾,噼噼啪啪的鞭炮就響起來了。因為灶王爺吃過飯要趕路,所以早早準備送行吧。這也是新年的第一聲鞭炮。從此開始,就宣告着:年的節奏真正開始了。經過長長的臘月的預熱,日子和人的心理已經進入正式的年的狀態了。家家廚房裡牆上都貼着灶君之神位的牌子,是用黃裱紙寫的。也有的寫着張灶君之神位。還有的是買了灶爺灶奶的彩畫,兩邊還有一副對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兩人富富態態,白白胖胖的,高鼻大眼,一看就不是窮相人。
在灶王爺前焚上三炷香,端上餃子,擺上筷子。然後把牆上的舊神位撕下來,燒了。磕頭時,還會念搗,「老灶爺老灶奶,快快吃飯,快快趕路,騎上竹馬,上天多多言好事,其他別多說話。」在婦人的絮叨中,一股青煙裊裊,灶王爺便悠然登程了。肩負着千家萬戶的期盼,直上九重天,不辭勞苦去向天上玉帝匯報一年的工作。
一年的無形的監禁似乎終於可以放開了,少了那雙虎視耽耽的眼睛,便可以放心大嚼,吃着剩着,藏着掖着,袒腹而歌了。不再那麼擔心遭罪、告狀。直到除夕夜晚,擺上香燭,母親便又疊一個黃裱紙,要我寫上灶王爺之神位,有時寫灶君之神位。也就是從這一刻起,才發現自己的字是那麼丑,對不起灶君他老人家的俊臉。
但也顧不得計較那麼多了,你聽外面,新年的鞭炮已經一串接一串的鳴響了。[1]
作者簡介
王自亮,供職於河南省長垣縣委宣傳部 。愛好寫作,作品常刊發《西南作家》等大型微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