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末梢
神經末梢為神經纖維的末端部分,分布在各種器官和組織內。按其功能不同,分為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
感覺神經末梢又稱傳入神經末梢,接受外界和體內的刺激。運動神經末梢又稱傳出神經末梢,把神經衝動傳布到肌肉和腺體組織上,使它們產生運動和分泌活動。[1]
目錄
基本概念
周圍神經的纖維終末部分終止於其他組織中所形成的特有結構,稱為神經末梢(nerve ending)。按其功能,神經末梢可分為兩類:即感覺神經末梢和運動神經末梢。
感覺神經末梢——環層小體,橢圓形、內軸、感覺神經纖維、被囊。
運動神經末梢——運動終板,有髓神經纖維走向骨骼肌束反覆分支,伸向肌纖維。神經纖維走近肌膜,又反覆分支,末端呈扣狀,稱此為運動終板[2]
功能
感覺
感覺(傳入)神經元周圍突的終末部分與其他組織結構共同形成的特定結構,稱為感受器(receptor)。它能感受人體內外的各種刺激,並轉化為神經衝動,傳向中樞。感覺神經末梢按其結構又可分為游離神經末梢和有被囊感覺神經末梢。
游離
(free nerve ending)此種末梢廣泛分布於表皮、角膜、漿膜、肌肉和結締組織中,結構較簡單。周圍突在接近終末端處髓鞘消失,其裸露細支又反覆分支,游離分散跨上皮細胞或結締組織中,能感受疼痛和冷熱的刺激。
運動
運動神經末梢(motor nerve ending)是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纖維的終,終止於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及腺體等形成效應器( effector),支配肌肉收縮或腺體分泌。傳出神經纖維有兩種:一種是軀體性傳出神經纖維,有髓鞘,是周圍神經的組成部分,其終末在骨骼肌纖維形成運動終板;另一種為內臟性傳出神經纖維,無髓鞘,由植物神經節發出,終止於心肌、平滑肌和腺上皮,神經末梢終端為膨大的小結。
分類
有被囊感覺神經末梢
(encapsulate nerve endig)此種感覺神經末梢形式繁多,大小不一,但在神經末梢外面均包有結締組織被囊,常見的有:
(1)觸覺小體(tactile corpuscle):又稱梅氏小體(Meissner corpuscle),分布在皮膚的真皮乳頭內,以手指掌面和足趾底面最多。小體呈橢圓形,直徑約30~100μm,周圍有結締組織形成被囊,內有許多橫列的扁平觸覺細胞。有髓神經纖維在被囊處失去髓鞘穿入被囊內,分支盤繞。主要功能是感受觸覺。
(2)環層小體(lamellar corpuscle):又稱潘申尼小體(Pacinian corpuscle),此種小體分布廣泛,多見於真皮深層、皮下組織、腸繫膜和胰腺的結締組織中。小體多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一其直徑約為0.5~3mm。小體的被囊是由扁平的結締組織細胞和纖維形成的同心圓板層,板層間充滿膠樣物質。小體的中軸為一均質性的圓柱,稱內棍(inner bulb)神經纖維失去髓鞘後進入內棍,主要是感受壓力、振動和張力覺等。
(3)肌梭(muscle spindle):廣泛分布於全身骨骼肌中的細長梭形小體,長約2~5mm,表面有結締組織被囊,其內含有3~10條較細的骨骼肌纖維,稱梭內肌纖維(intrafusal muscle fiber)。有兩種感覺神經纖維進入肌梭:一種感覺神經纖維是粗的有髓神經纖維,人肌梭前失去髓鞘,在肌梭中段進入肌梭內,反覆分支,呈環狀或螺旋狀包繞在梭內肌中段含核部分;另一種是細的有髓神經纖維,失去髓鞘後呈花枝狀,分布在上述神經末梢的兩端。此外,肌梭內還有一種細的運動神經纖維,它來自脊髓前角的小型神經元(γ神經元),其末端形成運動終板,分布於梭內肌纖維的兩端。肌梭位於肌纖維束之間,當肌肉收縮或伸張時梭內肌纖維被牽強,從而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神經衝動,傳向中樞而產生感覺,故肌梭是感覺肌肉的運動和肢體位置變化的本體感受器。肌腱中的腱梭(tendon spindle)與肌梭結構相似。
運動終板神經元末梢
(motor end plate)它來自脊髓前角或腦幹的運動神經元的軸突末梢,到達骨骼肌纖維的肌膜 處失去髓鞘,再分成爪狀細支,其終末膨大,在骨骼肌纖維的表面形成橢圓形的板狀隆起,直徑 10~80μm。軸突末端球形終末內有線粒體和球形的突觸小泡,其中含有乙酰膽鹼。球形終末的軸膜為突觸前膜,與前膜相對應的肌膜為突觸後膜,膜內有N受體,突觸後膜下陷形成許多深溝和皺授,增加了突觸後膜的表面積。突觸前、後膜之間為突觸間隙,寬約40~60nm。由此可見,運動終板是一種神經肌連接(neuromuscular junction)。突觸小泡釋放的乙酰膽鹼作用於突觸後膜的N受體。致使肌膜興奮,經橫小管系統傳導至整個肌纖維,引起肌纖維收縮。每一個前充運動神經元軸突的分支可支配10O0~2000條骨骼肌纖維。
將每個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肌纖維,稱為一個運動單位(motorunit)。運動單位大小,就是運動神經元支配纖維線數量的多少。人體內每塊肌肉的運動單位數量有很大差別,通常是肢體肌的運動單位數量多;手足等小肌運動單位少。如人的脛骨前肌,運動單位是443個,每一運動單位的肌纖維數量為 562條。而手的蚓狀肌,只有96個運動單位,每一運動單位的肌纖維數量為108條。當前角運動神經元病變或周圍神經損傷時則發生肌萎縮,將涉及各型肌纖維的數量和各運動鞋單位的改變。
內臟運動神經末梢
(visceral motor nerve ending)內臟運動神經受植物神經元支配,通常要經過兩個神經元,中間經過植物神經節。第一個神經元稱節前神經元,胞體位於脊髓灰質側角或腦幹核內,其軸突稱節前纖維;第二個神經元稱節後神經元,胞體位於植物神經節或神經叢內,其軸突稱節後纖維。這些節後神經纖維分布在內臟及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和腺細胞上,形成內臟運動神經末梢。這些內臟傳出纖維多為無髓神經纖維,軸突很細,直徑在1μm以下。軸突終末結構簡單,經反覆分支,終末支呈串珠狀膨大,其末端膨大部稱神經終末小結(nerve ending nodule),附於平滑肌細胞或腺細胞上。終末支呈串珠膨大的部分,稱為膨體(varicosity),直徑為1~2μm。膨體是與效應細胞建立突觸的部位。一個植物神經元的軸突終未分支可形成30 000個左右的膨體。此種結構形式增加了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的部位或表面積。在電鏡下,可見膨體內含有許多突觸小池和線粒體。膨體的軸膜是突觸前膜,與其相對應的效應細胞膜是突觸後膜,膜上有神經遞質的受體。突觸間隙為且15~20nm。有的膨體和效應細胞之間的間隙在80nm以上,甚至可達數微米,相對應的部位沒有突觸後膜的特化結構,故稱此種形式的突觸為遠距離突觸(distant synapse)或稱為非突觸性化學傳遞(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以彌散形式產生效應。植物神經元的遞質主要有乙酰膽鹼、去甲腎上腺素和肽類,當神經興奮沿內臟傳出神經纖維至末梢時,導致神經遞質的釋放,引起平滑肌和心肌收縮以及腺體的分泌。
參考文獻
- ↑ 神經末梢是什麼?39健康網
- ↑ 什麼是神經末梢?分為哪些結構?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