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
祖父 |
祖父是漢語詞彙,拼音是 zǔ fù,意思是作為親屬稱謂詞,即父親的父親,別稱:奶爺;爺爺(全國大多數地方指祖父而很多地方指父親);老爺。
爺爺/奶爺/老爺/公公的書面稱謂。古代又稱王父、大父、祖。各地方言又稱奶爹/奶公/爹爹/老公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祖父 [1]
外文名稱 Grandpa
拼音 zǔ fù
別名 爺爺
詞性 名詞
注音 ㄗㄨˇ ㄈ
釋義
1.父親的父親
2.祖父與父親
3.比父親長一輩的男子
4.新造意義,指稱母親的父親
出處
《禮記·喪服小記》:"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后者三年。"
[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祖父揖,元康中為廬陵太守。"
《三國志平話·卷中》:"你每祖父,元本是莊農。"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到晚,牛浦回來,祖父把卜老爹這些好意告訴了一番。"
[清]沈復《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俟我去遠,告知其故,稟聞祖父可也。"
李宗仁《回憶錄·父母之教與童年生活》:"祖父十分好客,所以我家那時常常賓客滿堂。"
這是作為"古語"時的含義,此時,"祖父"對應"子孫"。
[唐]白行簡《李娃傳》:"生因投刺,謁於郵亭。父不敢認,見其祖父官諱,方大驚,命登階,撫背慟哭移時。"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一折:"小生姓 張名良 ,字子房,韓國阜城人也。祖父以來,五世韓國拜相。"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唐先生》:"若子孫可得而私,則三 桓 之有力皆當奉其祖父以從祭於社,與祭於大烝矣。"
[清]田蘭芳《敘袁仲方(袁可立孫)甲子秋冬詩》:"俾我子若孫他時見之,其祖父之人、之文、之遇如在目前。不啻歸先軫之元也,亦不負與明智之士為友矣。"
《紅樓夢·第二回》:"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基業,從師友規勸的。"
[清]李調元《石匠行》:"自吾祖父供此役,日往高岩親度量。"
王國維《觀堂集林·高宗肜日說》:"余所見 商 周 間彝器,臣子稱其祖父為祖甲祖乙父丙父丁者,不知凡幾。"
這個男子,比父親的輩分高一輩,可能是本家族(宗族)的成員,也可能是有親戚關係者,或是無血緣關係、無親戚關係的鄰里鄉親。
在古代,三代直系血親:祖父、外祖父。
四代旁系血親:伯祖父(伯爺爺)、叔祖父(叔爺爺)、舅祖父(舅爺爺)、伯外祖父(伯姥爺)、叔外祖父(叔姥爺)、舅外祖父(舅姥爺)。
四代旁系姻親:姑祖父(姑爺爺)、姨祖父(姨爺爺)、姑外祖父(姑姥爺)、姨外祖父(姨姥爺)。
五代旁系血親:從父伯祖父、從父叔祖父、從父舅祖父、從父伯外祖父、從父叔外祖父、從父舅外祖父。
從母伯祖父、從母叔祖父、從母舅祖父、從母伯外祖父、從母叔外祖父、從母舅外祖父。
表伯祖父、表叔祖父、表舅祖父、表伯外祖父、表叔外祖父、表舅外祖父。
在古代,分得比較細:(親)祖父、嫡祖父、庶祖父、伯祖父、叔祖父、堂祖父、再堂祖父、從祖父、從堂祖父、再從祖父、遠祖父、遠從祖父、遠堂祖父、義祖父、仁祖父、族祖父、世祖父、外祖父、表祖父……
有時還加上諡號或者排行次序,如:元祖父、康祖父、惠祖父、獻祖父、文祖父、武祖父、昭祖父、穆祖父、長祖父、次祖父、季祖父……
現代男女平等,有的地方把外祖父、外祖母、外孫男、外孫女的"外"字去掉了。
改為祖父、祖母、孫男、孫女。
男女平等,媽媽的媽媽稱姥姥,媽媽的爸爸稱爺爺。
媽媽的爸爸與爸爸的爸爸都稱爺爺。區分就是奶爺(奶奶家的爺爺)跟姥爺(姥姥家的爺爺)。
《爾雅·釋親》:"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