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士華
祁士華 |
祁士華,男,1963年4月出生。1985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獲找礦地球化學專業工學學士學位;1990年和1997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分別獲地球化學理學碩士學位和古生物地層學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1],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教授。1998年至2000年曾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1年10月因英國皇家學會邀請赴英國Newcastle大學作為期三個月的高級訪問。曾獲原地質礦產部,1992年度科學成果二等獎[2],第三屆湖北省青年地質科技獎一等獎等[3]。
目錄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日期----1963年4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2年度科學成果二等獎 ,第三屆湖北省青年地質科技獎一等獎
畢業院校----武漢地質學院
學 位 ----找礦地球化學專業工學學士學位
學術任職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湖北省氣象學會第8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武漢市環境科學學會第6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武漢市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學科研究與實踐學術委員會主任
《海洋學報》編輯委員會委員
《安全與環境工程》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行政任職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副院長
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工程研究院副院長
湖北省廢物地質處置與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氣物理與大氣環境研究所所長。
教學課程
主講《環境化學》、《地球化學》、《應用地球化學》、《有機地球化學》、《環境有機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等課程。
科研項目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473095,高原長距離遷移過程中有機氯農藥降解中間化合物研究及其環境意義,2015/01-2018/12,95萬元,在研,主持
2.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1212011220014,珠江三角洲及周邊地區控熱地質構造調查研究,2012/01-2014/12,1600萬元,已結題,第三主持
祁士華 |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073070,持續排放條件下有機氯農藥在土壤中的賦存形態和氯穩定同位素研究,2011/01-2013/12,45萬元,已結題,主持
4.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湖北省咸寧市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框架制定,2011,12萬元,已結題,主持
5.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湖北省區域性氣候變化適應性規劃建議--以咸寧市為例,2010,10萬元,已結題,主持
6.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090145110004,盆地-山區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長距離遷移模型研究,2010/01-2012/12,6萬元,已結題,主持
7. 湖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湖北省大冶市重點區域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與評價,2009-2010,45.1萬元,已結題,主持
8. 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建省土壤有機氯農藥等農殘調查與評價,2009-2010,110萬元,已結題,主持
9. 科學技術部2008年度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08BAC48B02,南方冰雪災害天氣成因研究,2008/01-2010/12,188萬元,已結題,主持
10.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高粘濃度造紙塗布級高嶺土技術及示範工程--年產6萬噸高粘濃度造紙塗布級高嶺土示範生產線,2008-2010,70萬元,已結題,主持
11. 環境保護部全國重點湖泊水庫生態安全評估與綜合治理方案,三峽水庫專題(專題4):三峽水庫有毒有機污染物調查評估,2008,50萬元,已結題,主持
12. 海南省地質調查院,海南島海岸帶生態系統地球化學評價,2007-2008,60萬元,已結題,主持
13. 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四川省"金土地工程"2006年度44個土地整理區農業地質調查項目有機地球化學調查,2007,22萬元,已結題,主持
14. 四川省地質調查院,四川省成都經濟區有機地球化學(有機氯農藥)評價,2007,40萬元,已結題,主持
15. 河南省地質調查院,河漫灘沉積柱測制,2006-2007,34萬元,已結題,第二主持
16. 重慶市地質勘探局,重慶沿江地區土壤有機氯農藥調查研究,2006,6萬元,已結題,主持
1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473043,高原環境下多環芳烴的地球化學作用--以拉薩城區和拉魯濕地環境系統為例,2005/01-2007/12,31萬元,已結題,主持
18. 四川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四川省成都經濟區區域土壤有機地球化學(有機氯農藥)調查,2005-2006,40萬元,已結題,主持
19. 海南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海南島小海、東寨港生態地球化學預警,2005-2006,20萬元,已結題,主持
20. 湖北省地質調查院,洪湖濕地系統生態地球化學評價,2004-2006,50萬元,已結題,主持
21. 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建興化灣、泉州灣生態地球化學預警,2004-2005,55萬元,已結題,主持
22. 湖北省地質勘探局,襄樊市農業高新區土壤環境地球化學研究,2004,6萬元,已結題,主持
2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173032,湖泊沉積物高分辯率有機地球化學紀錄及污染生態學研究,2002/01-2004/12,23萬元,已結題,主持
24. 中科院創新基地方向性項目二級課題,珠江口與南海近海POPs的分布、遷移與命運,2002-2004,100萬元,已結題,參加
25. 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南嶺山地湖泊大氣多環芳烴污染高分辨沉積記錄,2002-2003,5萬元,已結題,主持
26. 中科院前沿研究課題,我國華南地區POPs的地-氣交換與大氣輸移過程研究,2001-2003,30萬元,已結題,參加
27. 廣東省團隊基金項目二級課題,珠江三角洲危害健康的環境毒害物的污染機理與防治技術,2000-2004,35萬元,已結題,參加
研究領域
研究成果
1. 合著2部:
[1] 殷鴻福、張文淮、張志堅、祁士華等,生物成礦系統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1999
[2] 蔣敬業、程建萍、祁士華、向武,應用地球化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1
2. 學術期刊論文及會議論文70餘篇:
學術期刊論文
[1] 祁士華、董勇、柳建華等,冀中晉縣凹陷區地表地球化學勘探研究,地球科學,1998,Vol.23,No.1:103-106
[2] 王紅梅、張文淮、祁士華,廣西金牙金礦床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1998,Vol.17, No.4: 252-254
[3] 王紅梅、張文淮、祁士華,廣西金牙金礦床的成礦流體,地質科技情報,1998,Vol.17, No.2: 51-54
[4] Pan Xiangmin, Chen Limin, Cheng Yu, Qi Shihua, Sheng Guoying. Photodegradation of PAHs in aerosols adsorbed on quartz filters. J. Fud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1999, Vol.38, No.1: 119-122
[5] 祁士華、殷鴻福,廣西金牙金礦金的來源探討,地質科技情報,1999,Vol.18,No.2:53-56
[6] 祁士華、殷鴻福、柳建華,廣西金牙金礦含金流體的動力學研究,地球科學,1999,Vol.24,No.3:308-312
[7] 潘相敏、陳立民、成玉、祁士華、盛國英,氣溶膠中多環芳烴光降解的初步研究,環境化學,1999,Vol.18,No.4:327-331
[8] 祁士華、傅家謨、盛國英等,大氣氣溶膠物質來源研究進展,環境科學進展,1999,Vol.7,No.6:26-31
[9] 吳建勛、簡穎濤、葉兆賢、祁士華等,廣東省南海市主幹道氣溶膠中多環芳烴(PAHs)的研究,中國環境監測,1999,Vol.15,No.6:39-42
[10] 祁士華、殷鴻福、王紅梅,廣西金牙金礦有機包裹體激光拉曼光譜研究,地質科學,2000,Vol.35,No.1:71-76
[11] 閔育順、祁士華、張干,珠江廣州河段重金屬元素的高分辨沉積記錄,科學通報,2000,Vol.38, 增刊: 2802-2805
[12] Min Yushun, Qi Shihua, Zhang gan. High-resolution sedimentary records of heavy metals in Guangzhou section of the Pearl River, Sou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Vol. 45, Supplement, 110-112
[13] 祁士華、盛國英、傅家謨等,廣東省南海市不同高程氣溶膠中多環芳烴(PAHs)研究,環境科學學報,2000,Vol.20,No.3:308-311
[14] 祁士華、盛國英、葉兆賢等,珠江三角洲地區大氣氣溶膠中有機污染物背景研究,中國環境科學,2000,Vol.20,No.3:225-228
[15] 祁士華、傅家謨、盛國英等,澳門大氣氣溶膠中多環芳烴研究,環境科學研究,2000,Vol.20,No.4:6-9
[16] 祁士華、王新民、傅家謨、盛國英、閔育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主要城市不同功能區大氣氣溶膠中優控多環芳烴污染評價,地球化學,2000,Vol.29,No.4:337-342
[17] 葉兆賢、祁士華、簡穎濤等,廣州近郊主幹道(廣佛公路)機動車排放有機污染物監測與研究,中國環境監測,2000,Vol.16,No.4:65-69
[18] 王紅梅、張文淮、謝樹成、祁士華,廣西金牙金礦床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徵,岩石學報,2000,Vol.16,No.4:602-608
[19] 謝樹成、王紅梅、周修高、簡文星、祁士華,金屬礦床成礦流體有機質的一種新來源:烴源岩晶胞有機質,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0,Vol.25,No.1:11-14
[20] 祁士華、盛國英、傅家謨、吳家眾、劉普新、梁朝,廣東省茂名市城區大氣氣溶膠中多環芳烴,大氣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8屆全國大氣環境學術會議論文集(俞學曾主編),2000年10月 昆明, p.161-166
[21] 祁士華、傅家謨、盛國英等,澳門大氣降塵中優控多環芳烴(PAHs)研究,環境科學研究,2001,Vol.21,No.1:9-14
[22] 祁士華、盛國英、葉兆賢等,鼎湖山自然保護區大氣氣溶膠中PAHs,地球科學,2001,Vol.26,No.1:83-87
[23] 祁士華、傅家謨、盛國英等,氣溶膠與降塵中多環芳烴的含量分布研究,中國環境監測,2001,Vol.17,No.3:3-6
[24] 祁士華、盛國英、傅家謨等,澳門大氣氣溶膠中多環芳烴的源解析嘗試,中國環境科學,2002,Vol.22,No.2:118-122
夏瀚與導師祁士華教授 |
[25] S.C.Wong, G.Zhang, S.H.Qi and Y.S.Min. Heavy metals in agricultural soils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2,119,33-44
[26] Qi Shihua; Yan Jun; Fu Jiamo; Sheng Guoying et 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erosols and Dustfall in Macao. Environ. Monit & Assess,2001,72,115-127
[27] C.S.C. Wong, X.D. Li, G. Zhang, S.H. Qi and X.Z. Peng.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 767-776.
[28] 陳春華、王焰新、張遠方、祁士華,武漢東湖沉積物磷負荷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3,Vol.25,No.5:16-19
[29] 祁士華、張干、劉建華、張偉玲,拉薩城區大氣和拉魯濕地土壤中的多環芳烴,中國環境科學,2003,Vol.23,No.4:349-352
[30] 李軍、張干、祁士華、劉國卿、張偉玲,廣州麓湖大氣多環芳烴的乾濕沉降,湖泊科學,2003,Vol.15,No.3:1993-199
[31] 張偉玲、張干、祁士華、彭平安,西藏錯鄂湖和羊卓雍湖水體和沉積物中有機氯農藥的初步研究,地球化學,2003,Vol.32,No.4:263-267
[32] 熊新春、李敬、祁士華,5-Fu結膜下注射後在眼組織中的分布,眼科研究,2003,Vol.21,No.4:377-378
[33] Bixian Mai, Shiua Qi, Eddy Y Zeng, Qingshu Yang et al.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f Macao, China: Assessment of Input Sources and Transport Pathways Using Compositional Analysis. Environ. Sci. Technol. 2003, 37, 4855-4863 (SCI)
[34] 劉建華、祁士華、張干、張偉玲,拉薩市拉魯濕地多環芳烴染及其來源,物探與化探,2003,Vol.27,No.6:490-492
[35] 李軍、張干、祁士華,麓湖中具生物有效性多環芳烴的特徵和季節變化,重慶環境科學,2003,Vol.25,No.11:108-109
[36] 劉國卿、張干、彭先芝、祁士華、李軍,水體中痕量揮發性有機物單體碳同位素組成的固相微萃取-冷阱預富集GC-IRMS分析,地球科學,2004,Vol.29,No.2:235-238
[37] 李軍、張干、祁士華,廣州市大氣中多環芳烴分布特徵、季節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環境科學, 2004,Vol.25,No.3:7-13
[38] 劉國卿、張干、李軍、彭先芝、祁士華,利用SPMD技術監測珠江三角洲大氣中多環芳烴,中國環境科學,2004,Vol.24,No.3:340-344
[39] 李軍、張干、祁士華、劉國卿,廣州市大氣中顆粒態多環芳烴(PAHs)的主要污染源,環境科學學報,2004,Vol.24,No.4:661-666
[40] 李軍、張干、祁士華、劉國卿,多環芳烴在城市湖泊氣-水界面上的交換,湖泊科學,2004,Vol.16,No.3:238-244
[41] 劉建華、祁士華、張乾等,湖北省梁子湖正構烷烴與多環芳烴沉積記錄對環境變遷的反映,地球化學,2004,Vol.33,No.5:501-506
[42] 盛繼超、劉建華、祁士華,梁子湖近代沉積物重金屬含量研究初探,安全與環境工程,2004,Vol.11,No.4,9-13
[43] 葉兆賢. 張干. 鄒世春. 李軍. 祁士華. 劉國卿, 珠三角大氣多環芳烴(PAHs)的乾濕沉降,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 Vol.44,No.1,49-52
[44] 祁士華. 張干, 論特定對象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 2005年4月, 武漢
[45] 劉向. 張干. 劉國卿. 李軍. 彭先芝. 張力. 李向東. 祁士華. 鄒世春, 南嶺北坡苔蘚中多環芳烴的研究, 中國環境科學, 2005, Vol.25,No.1,101-105
[46] 劉國卿. 張干. 李軍. 李可昌. 郭玲利. 劉向. 池繼松. 彭先芝. 祁士華, 多環芳烴在珠江口的百年沉積記錄, 環境科學, 2005, Vol. 26, No. 3, 141-145
[47] 游遠航. 祁士華. 葉琴. 溫禮琴, 土壤環境有機氯農藥殘留的研究進展, 資源環境與工程, 2005, Vol. 19, Total No. 55, 115-119
[48] 祁士華. 游遠航. 蘇秋克. 龔香宜. 吳辰熙. 王偉. 呂春玲, 生態地球化學調查中的有機氯農藥研究, 地質通報, 2005, Vol. 24, No. 8, 704-709
[49] J. Li, G. Zhang, X.D. Li , S.H. Qi, G.Q. Liu, X.Z. Peng. Source seasonalit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 subtropical city, Guangzhou, Sou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355 (2006) 145– 155
[50] G.Q. Liu, G. Zhang, X.D. Li, J. Li, X.Z. Peng, S.H. Qi. Sedimentary record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Sou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51 (2005) 912–921
[51] Xiang Liu, Gan Zhang, Kevin C Jones, Xiangdong Li, Xianzhi Peng, Shihua Qi. Compositional fraction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mosses (Hypnum plumaeformae WILS.)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of Nanling Mountains, South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9 (2005) 5490–5499
[52] Guoqing Liu, Gan Zhang, Jun Li, Xiangdong Li, Xianzhi Peng, Shihua Qi.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s (SPMD) and pine needl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0 (2006) 3134–3143
[53] 陳春華. 祁士華. 王焰新, 武漢東湖沉積物污染磷負荷分布,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5, Vol. 27, No. 11, 63-65
學術會議論文
[54] 祁士華、傅家謨、盛國英,氣溶膠研究進展,歐陽自遠主編:世紀之交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1998,原子能出版社,255-257
祁士華 |
[55] Qi Shihua, Sheng Guoying, Fu Jiamo, Min Yushun, et al., Study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erosols by truck road in Nai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Air Qualit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Edited by Chen Fu, et al. 1999, China Ocean Press.
[56] 祁士華、張干、傅家謨、盛國英、王志石等,我國北回歸線以南的東部大氣顆粒物中多環芳烴污染,21世紀可持續發展之環境保護--第七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學術研究討會論文集,主編:周培疆、甘復興和嚴國安,2001年4月 武漢,pp804-809
[57] Shihua Qi, Gan Zhang, Jun Li, Xinming Wang, Shichun Zou et al., 2001. Dry and wet deposi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April-June 2001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Abstract for the 3rd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7-9th 2001, Guangzhou. P.90[58] 張干,祁士華,李軍等。 2002. 珠江三角洲雨季大氣多環的乾濕沉降作用. 大氣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9屆全國大氣環境學術會議論文集(俞學曾主編),2002年8月 烏魯木齊, p.166-172
[59] Xianzhi Peng, Gan Zhang, Shihua Qi, Jun Li et al, 2002. Tracing the air-soil exchange of organiochlorinated pesticides by enantiomeric composition of a-HCH in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Abstract for the 3rd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7-9th 2001, Guangzhou. P.88[60] Gan Zhang, Shihua Qi, Andrew Parker, Xiangdong Li, Jun Li et al, 2002. Distribution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Abstract for the 3rd Asia-Pacific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7-9th 2001, Guangzhou. P.93[61] 祁士華、張干、劉建華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全球蒸餾模型與青藏高原環境污染效應,大氣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10屆全國大氣環境學術會議論文集(俞學曾主編),2003年10月, 南寧, p.330-335
[62] 張干、李軍、祁士華等,珠江三角洲季風氣候下大氣多環芳烴(PAHs)的乾濕沉降,大氣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10屆全國大氣環境學術會議論文集(俞學曾主編),2003年10月, 南寧, p.387-393
[63] 李軍、張干、祁士華等,大氣中多環芳烴對城市湖泊污染的作用,大氣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10屆全國大氣環境學術會議論文集(俞學曾主編),2003年10月, 南寧, p.394-398
[64] Shihua Qi, Gan Zhang, Jianhua Liu, Weiling Zhang et 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Its Resources in Lhalu Wetland, an Urban Wetland, in Lhasa City, China.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9-11 Nov. 2003, Wuhan, P R China. Ed. Yanxin Wang et al.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3. p.253-256(EI, ISTP)
[65] Zhang G, Li J, Qi S H, Li X D, Peng X Z, Liu G Q,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South China.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Edinburgh, Scotland. 2003, p82[66] Gan Zhang, Weiling Zhang, Shihua Qi and Ping'an Peng. 2003.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water and sediment cores from two Tibetan lakes. SETAC Asia/Pacific-ASE 2003. The Asia-Pacific Society for Eco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and Australasian Society for Toxicology, September 28-October 1, 2003,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P.138.[67] 祁士華、J E Burnet、唐嘉耀、胡立嵩,海灣及河口的生態環境問題與研究方法,海岸帶地質環境與城市發展研討會,2004年10月,天津,p258
[68] Shihua QI, K Stephen DONYINAH, Jianhua LIU, Gan ZHANG,. High-resolution sedimentary records of organochloro pesticides in Lake Liangzi, Hubei, China.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and Lake Environments, Wuhan, China. 2004, A28[69] 祁士華、劉建華、S K Donyinah、李軍、張干、李向東,梁子湖有機地球化學沉積記錄對環境變遷的反映,全球重大變化時期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2004年11月,武漢,p55
[70] Shihua QI, Environmental Concerns with Three Gorges Dam, Sino-UK workshop on Enviromental Geochemist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il 20-22, 2005, SKLOG, Guangzhou, China
[71] 祁士華. 張干, 論特定對象的環境地球化學研究,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 2005年4月, 武漢
[72] 祁士華. 王焰新. 周愛國. 李義連. 馬騰. 羅照暉, 在漢高校環境學科實習基地平台建設, 全國環境工程本科實踐教學研討會會議, 2005年12月,南京,p46
[73] 祁士華. 張干. 蘇秋克. 龔香宜等, 生態地球化學中的有機氯農藥調查與實踐, 全國環境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研討會, 2006年5月, 武漢
[74] Shihua QI, Gan ZHANG, Jianhua LIU, Xiangdong LI, Stephen D K. Response of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records of sediments from Liangzi Lak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o-UK workshop on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y 23-25, 2005, Chengdu, China
獲得專利
獲國家新型發明專利2項:
[1] 祁士華,李虹傑,張鶯等,2001,被動式大氣有機污染物採樣器,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01249842.4
[2] 祁士華,李虹傑,張鶯等,2001,有機污染物採樣器,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012498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