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李定國
圖片來自搜狐

磨盤山血戰或稱磨盤山戰役南明軍隊在雲南磨盤山一帶抵抗清朝軍隊中取得的一場戰鬥勝利。

目錄

評價

磨盤山戰役是李定國統率明軍給予占有明顯優勢的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軍事打擊。清廷因損兵折將,順治帝大為惱怒,經諸王、大臣會議後於順治十七年六月懲罰統兵將領;多羅信郡王多尼罰銀五千兩,多羅平郡王羅可鐸[1] 罰銀四千兩,多羅貝勒杜蘭罰銀二千兩,都統濟席哈革一拜他喇布勒哈番並所加級,副都統莽古圖傅喀克星格也受到處分,征南將軍趙布泰革職為民。雖缺乏史料佐證,從清廷對三軍主帥的處分情況來看,磨盤山之役戰鬥十分激烈,清軍的傷亡肯定相當大。

過程

順治十六年二月(1659年,明大統歷閏正月)二十一日,清軍渡過怒江逼近騰越州(今雲南騰衝),這是明朝的西南邊境,山高路險,「徑隘箐深,屈曲僅容單騎」。李定國估計清軍取勝之後必然驕兵輕進,決定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盤山沿羊腸小道兩邊草木叢中埋伏起來,以泰安伯竇名望為初伏,廣昌侯高文貴為二伏,武靖侯王國璽為三伏,「埋地雷谷中,約曰:敵盡入,初伏乃發;然地雷,二、三伏乃發。首尾擊之,敵盡矣」。埋伏的軍隊攜帶預先製作的乾糧,以免造飯冒出炊煙被清軍察覺。部署安定後,清軍隊在吳三桂等率領下果然以為明軍已經望風逃竄,大踏步地進入伏擊區。在這一決定勝負之際,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叛變投敵,把設下埋伏的機密報告吳三桂。吳三桂大驚,立刻下令已進入二伏的清軍前鋒後撤,向路旁草木叢中搜殺伏兵。明兵因為沒有得到號令不敢擅自出戰,傷亡很大。竇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鳴炮出戰;二伏、三伏軍從也應聲鳴炮,沖入敵軍,雙方展開一場惡戰,清將固山額真沙里布等被擊斃,明將竇名望等也戰死。

李定國坐鎮山阜之上,聽見號炮次序不對,才知道情況有變,派後軍增援,終於擊敗吳三桂所統來追清軍。但因兵將損失嚴重,決定離開騰越州,令定朔將軍吳三省斷後並收集潰卒,自己率領主力前往孟定(今雲南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之勐定街)。

盧桂生叛變告密使李定國部署的磨盤山戰役未能取得預定效果。由於他在關鍵時刻立功,被清朝賞給雲南臨元兵備道的官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