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螃蟹
石螃蟹是一种植物,属荨麻科,分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花、果期夏、秋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石螃蟹
界: 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科:荨麻科
形态特征
小草本。茎高5-20厘米,通常不分枝,下部有白色疏柔毛,上部无毛,有极稀疏的小软鳞片。
叶多对生,具短柄;叶片草质或膜质,上部叶较大,正常叶斜楔形、斜椭圆形或斜披针形,
长0.8-4 (-6.5 )厘米,宽0.4-1.2 (-2)厘米,顶端微尖至渐尖,基部斜楔形,
边缘在上部或中部以上有稀疏尖或钝牙齿,无毛或近无毛,钟乳体明显,
稀疏,长0.3-0.7毫米,脉不明显,三出脉,侧脉每侧1-2条,退化叶小,
椭圆形至披针形,长2-6毫米,通常全缘,茎下部叶小,正常叶近圆形或宽椭圆形,
长3-10毫米,全缘,有疏睫毛或近无毛,只在边缘有钟乳体,退化叶更小,长2-4毫米。
花序雌雄异株。雄花序近无梗,直径1.5-2毫米,有(1-) 3-10花;花序托不明显;
苞片约2,膜质,卵形,长2-2.5毫米,上部有疏睫毛;小苞片披针形至条形,长1-2毫米。
雄花无毛:花梗长达2毫米;花被片4,淡紫色,狭长圆形,长约1.2毫米,
外面顶端之下有不明显的小突起;雄蕊4,比花被片稍长,花药长约0.5毫米。
雌花序具极短梗,直径2-5毫米,有多数密集的花;花序托小或明显呈盘状;
苞片少数,宽卵形,长约1.8毫米;小苞片匙状条形,长约1毫米,顶部有疏柔毛。
瘦果有梗,狭长椭圆球形或纺锤形,长约0.9毫米,约有6条纵肋。花期6-8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林中、沟边、阴湿石上,有时附生乔木树干上,海拔1900-2800米。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目录
=分布范围
产西藏南部和东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西部、陕西西南部(留坝)。
主要价值
E-latostema monandrum ( D. Don ) Hara-Procris monan- drum D. Don; Elatostema sur culosum var. elegansHook.F.
药名:石螃蟹
来源:为荨麻科植物石螃蟹的根茎。
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主治:可用治红白痢疾、跌打扭伤、无名肿毒。
性味归经: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 15-30克,水煎服。外用:捣敷患处。
别名:异叶楼梯草(《东北林学院:植物研究室汇刊》)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考证: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1]
参考来源
- ↑ 新华本草纲要(全三册)_,孔夫子旧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