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石灰吟》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是明代詩人于謙。于謙是一位與岳飛齊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潔、正直的清官。[1]
《石灰吟》 | |
---|---|
明代詩人于謙 |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情。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頭的顏色那樣青白分明,現在多用「清白」)長留人間。
詩人在吟詠石灰時,採用了擬人化手法,這種修辭方式,把一些抽象概念表現得形象生動,把石灰人格化。對石灰賦予人的思想感情。擬人化,寫出了吟詠事物的特有屬性,和人的思想感情相吻合。 全詩語言簡譜。詩人托物言志,通過讚美石灰,表達了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為了社稷蒼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此詩卻有堅定不屈的筆意。
目錄
作品原文
石灰吟①
千錘萬鑿②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③。
粉骨碎身渾④不怕,要留清白⑤在人間。
一作:千錘萬擊出深山 / 千鎚萬擊出深山
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渾不怕 / 粉骨碎身全不怕
詩詞注釋
①.石灰吟:讚頌石灰。吟:吟頌。指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
②.千錘萬鑿:無數次的錘擊開鑿,形容開採石灰非常艱難。千、萬:虛詞,形容很多。錘:錘打。鑿:開鑿。
③.若等閒: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閒:平常,輕鬆。
④.渾:全。
⑤.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節操。人間:人世間。
詩句譯文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創作背景
于謙從小學習刻苦,志向遠大。相傳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吟們煅燒石灰。只見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過熊熊的烈火焚燒之後,都變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觸,略加思索之後便吟出了《石灰吟》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於是,12歲的于謙寫下的這首詩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寫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閒」。「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鍊石灰石。加「若等閒」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鍊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着志士仁人無論面臨着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閒。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作者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
于謙(1398-1457),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ān]。永樂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xù]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一年(1446年)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皇帝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
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于忠肅集》。
于謙,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諡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