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橄榄
石橄榄(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 , 别名石仙桃, 为[[兰科石仙桃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石橄榄根茎短粗, 以假鳞茎或全草入药, 野生全年可采;味甘、淡、凉;具有养阴、清肺、止咳化痰等功效。是一年四季生长在深山林荫岩石壁上或者附生在多年老树的附生草本植物,分布我国东南部至福建和浙江南部。
目录
分布范围
通过查阅植物志发现, 我国石仙桃属植物约14种, 大多产自西南、华南地区, 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福建、浙江以及江西等省。在国外也有少量分布, 主要集中在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地。石仙桃属植物以云南分布最为广泛, 是石仙桃属的]分布中心, 共有11种, 且长足石仙桃 (Pholidota longipes) 为云南特有物种;其次为西藏、广西、贵州, 均有5种石仙桃属植物分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分布较少, 只有1~2种。
从植物志中可以看出, 石橄榄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及南部, 集中分布在云南、西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贵州等8个省份。石橄榄喜阴, 通常生长于山林下、岩石上或附着于树上, 海拔一般在1 500 m以下, 仅部分可达2 500 m。
石橄榄的生物学特性
石橄榄为兰科石仙桃属植物的假鳞茎或全草, 鲜用或晒干食用。其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状茎肥厚, 短而匍匐, 假鳞茎为卵圆形或圆形, 叶2片, 总状花序生于顶端, 花期为4—5月, 果期为11月至次年2月。刘保财等人通过对野生石仙桃立地环境与生长特性的研究发现, 石橄榄芽萌发期为7—9月, 若萌发过程中根茎顶端受到破坏, 则加快萌发速度。通常情况下, 1个假鳞茎的形成大约需要1年左右时间, 若1株石橄榄仅1个芽萌发, 则只形成1个假鳞茎, 多个芽萌发则形成多个假鳞茎。一般假鳞茎的大小和植株本身的生长环境及生长状况相关。[1]
生长环境
石橄榄附生于海拔890—2100米的林中、溪谷边或林地边缘的树干上、岩壁上或山林下具腐殖质的岩石上,海拔通常在1500米以下,少数可达2500米。
人工栽培
栽培地选择
石仙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适应了湿度大、遮阴度高的环境, 因此栽培地应选择与其野生环境类似的环境。若在全人工环境条件下栽培, 则需尽可能创造与野生环境类似的栽培条件。
人工环境条件与利用天然环境条件各有利弊。人工模拟的野生环境通常栽培效果不如野生环境, 但操作方便, 能极大提高种植密度和产量, 尤其是小苗的栽培, 提高了小苗的成活率。在选择场地时应注意风向, 使栽培环境处于较佳的对流状态, 切忌在密闭、湿度大、温度高的环境中栽培。在天然环境种植, 不需要太多的人工管理, 成本低, 所产药材品质较佳, 但此环境下栽培密度等难以掌控, 产量较低。苗较小时, 尤其是组培苗在野外难以固定, 因此不宜将小苗直接栽培, 通常将小苗先在人工设施环境中种植2年左右, 再移植于自然环境中, 这样既提高小苗的成活率, 又不影响药材的品质。
栽培基质
石仙桃为附生性兰科植物, 野生环境中裸露的根系附着于树上、岩壁上, 根系周围基本没有土壤, 经常伴有苔藓、枯叶等杂物, 这些杂物有利于裸露的根系保湿。
根据其自然生长特性, 人工设施栽培所用基质宜选用通风透气的基质, 以粉碎的树皮为佳。树皮经粉碎后, 在种质前应充分浸润, 然后于太阳下暴晒, 应经常翻动, 保证树皮均能被晒到, 连续暴晒1周左右, 然后堆置一起;并且补充水分, 使树皮保持尽可能多的水分, 堆置1周左右进行栽培。若未及时种植, 7d左右需将树皮堆进行翻堆。切忌种植于土壤及其他不透气的材料中。在自然环境中种植无需额外添加基质。
种植技术
种苗制备
石仙桃的种苗可以通过组培、根状茎分支等方式繁育。
- 组培苗:利用石仙桃的种子、根状茎上的芽等部位作为外植体, 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 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大量的种苗, 满足生产对种苗的需求, 是解决种苗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组培需要一定的技术, 且成本较高, 难以在普通的药农中推广和应用。组培苗在种植时需炼苗, 然后从组培瓶中掏出, 用清水冲洗掉所有的培养基, 放置备用。
- 分支苗:石仙桃具有横向爬地生长的根状茎, 根状茎上着生假鳞茎和根系, 同时其上具有顶芽和侧芽。顶芽位于根状茎的顶端, 通常处于发育和生长状态, 而其他部位具有多个侧芽, 多处于休眠状态。把根状茎剪断后, 根状茎上休眠的侧芽则可萌发, 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植株。这根状茎分支繁殖是经济、实用的繁殖途径。但此方法需要较多的野生资源, 繁殖系数低, 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大面积栽培需求。通常将根状茎剪切成带有2个假鳞茎的小段, 即每隔2个假鳞茎在其中间剪断, 然后剪去假鳞茎上的叶片及根状茎上部分老根系, 即形成种苗, 放置备用。
多图
种植
- 种植时间:栽培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6月进行, 此时温度逐渐回升, 并且雨水多、湿度大, 新芽、新根生长力强。
- 种植方法:将准备好的树皮装框, 然后把小苗按照一定的密度种植到树皮中。若种植的是组培苗, 植株较小, 并且假鳞茎嫩、弱, 极容易受伤, 在种植时要轻运、轻拿、轻种、轻放, 减少对植株的损伤。而若是野生苗, 植株较大、表皮较厚, 则种植相对容易, 种植密度根据苗的大小而定。若苗较小, 可以适当密植;若苗较大, 则应种植较疏, 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利用率。刚开始种植的幼苗, 由于植株幼小、对外界抵抗力差等因素, 应在人工栽植的环境中种2年左右后再移植到野外环境中, 用绳子、钉子等材料固定在树皮上或岩石缝隙中, 种植密度因地而异。由于石仙桃的根状茎具有地面匍匐生长的特性, 因此种植不宜太深, 只要能把植株固定即可, 有利于根状茎顶端芽萌发和生长。[2]
田间管理
- 环境条件:石仙桃在生长过程中应加强水分、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的控制与管理。石仙桃喜湿度大的环境, 应在溪边或水田边等湿度大的地方种植。忌强光照, 尤其是在人为环境下, 晴天正午最强的光照强度最好不要超过12 000lx。石仙桃忌闷热又怕严寒, 尤其是夏季, 正午温度最好不要超过30℃;冬季气温低于5℃时, 应加强保温措施, 防止冻伤和冻死。
- 肥水管理:由于石仙桃生长极其缓慢, 主分支每年仅长1个假鳞茎, 因此所需的养分较少, 通常不需追施化肥。生长旺季, 可随灌水浇施腐熟的有机肥液, 浓度应控制0.5%以下, 切忌浓度较高, 造成烧苗。而在野外种植的情况下, 通常不需施用任何肥料。但应加强水分管理, 尤其是在人工建造的大棚等设施环境下, 通风与高湿度是难以协调的两个方面, 即大棚内的湿度高时通常通风不良;而通风良好的大棚, 湿度情况又不理想。因此应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 尽量增加栽培环境中的湿度。浇水宜小水浇且浇透, 尤其是用树皮作为栽培基质时, 由于树皮的互相遮挡, 虽然看到栽培盘底部滴水, 但栽培盘中的基质经常处于干燥状态, 因此可能出现刚浇过水就干旱的现象。同时也应注意浇水时间, 通常正午不浇水, 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 宜早晚浇水。
- 病虫害防治:石仙桃的病虫害防治应采用综合防治的策略, 并且要做到预防为主。若栽培环境条件控制较好, 石仙桃的病虫害较少, 通常不需要喷药防治。但有两种情况应加强管理:小苗刚栽培时, 尤其是组培苗, 若管理不善, 病虫害会比较多;出现生理休眠的情况, 正常生长环境条件下的石仙桃一年四季均无生理休眠现象, 但有时遇到高温、低温等不利的环境条件时, 植株的叶片会迅速脱落, 进入生理休眠状态, 此时应及时调节环境条件, 否则会发生病害, 甚至死亡等现象。
设施栽培若通风不良, 则叶斑病等病害易发生, 应加强通风, 降低环境中的湿度, 从而控制病害的流行。病害严重时可以喷广谱药剂如多菌灵等农药进行防治。
采收
栽培3年左右, 每株带有饱满的假鳞茎5个左右时即可整株采收。如果利用组培苗种植, 由于在组培瓶中所形成的假鳞茎比较微小, 种植到田间后, 新生的假鳞茎逐步长大, 原有的假鳞茎几乎不会进一步发育长大, 因此需延长采收年限, 否则假鳞茎的体积和重量均较小, 影响产量。采收完后可鲜用或烘干。[3]
功能与主治
石仙桃味甘、微苦, 性凉, 归肺、肾经。具有养阴, 清肺, 利湿, 消瘀功能。用于眩晕, 头痛, 咳嗽, 吐血, 梦遗, 痢疾, 白带, 疳积。对于石仙桃的功能与主治, 文献记载较多。“治内伤, 化痰止咳。” (《生草药性备要》) ;“清肺郁热, 养肺阴, 化痰止咳。治内伤咳嗽, 小儿热积。” (《广东中药》II) 。治肺热咳嗽, 小便不利, 湿热浮肿, 小儿疳积 (《广西中草药》) ;“治内伤吐血;治哮喘咳嗽;治心气痛;治风湿骨痛;治赤白痢、风火牙痛。” (岭南草药录) ;用石仙桃的鲜品或干品煎汤内服, 可治肺结核咳血, 慢性咳嗽, 胃肠炎、慢性胃炎, 跌打损伤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咳嗽、咽喉肿痛, 外用治外伤出血 (《文山中草药》) 。治胃及十二指肠 (《湖南药物志》) ;治热痹、腰酸痛、热淋、风火牙痛、虚火喉痛 (《福建中草药》) ;慢性骨髓炎 (《全展选编外科》)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