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床
石床,中藥名。為鍾乳滴下後凝積成筍狀者。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溫腎壯骨之功效。用於筋骨痿軟,腰腳冷痛。[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石床
漢語拼音:Shí Chuánɡ
別名:乳床、逆石、石筍
性味:味甘,性溫
毒性:無毒
功能:溫腎壯骨
主治:用於筋骨痿軟,腰腳冷痛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石床
拼音名: Shí Chuánɡ
別名: 乳床、逆石、石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alactite
來源
藥材基源:為鍾乳液滴下後凝積成筍狀者。
採收和儲藏
石灰岩山洞中採集,除去雜石,洗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釧乳石系含碳酸鈣的水溶液,經石灰岩裂隙,從溶洞頂滴下,因水分蒸發,二氧化碳散逸,使析出的碳酸鈣澱積而成,且自上向下逐漸增長,倒垂於洞頂。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原形態
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呈扁圓錐形、圓錐形及圓柱形。表面粗糙,凹凸不平。類白色,有的因含雜質而染成灰白色或淺棕黃白色等。玻璃光澤或暗淡。硬度3,性脆。斷面較平整,可見同心層狀構造成放射狀構造,中心有的有空心。相對密度2.6-2.8。
性味
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
溫腎壯骨。主筋骨痿軟;腰腳冷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打碎先煎;研末,1.5-3g。
各家論述
《新修本草》:「陶謂『孔公孽即乳床』,非也。二孽在上,床、花在下。性體雖同,上下有別。鍾乳水下凝積生如筍狀,漸長,久與上乳相接為柱也。出鍾乳堂中,采無時。」[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