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地級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毗鄰,南與銀川市接壤。東屏滔滔黃河水,西依巍巍賀蘭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1960年設市,下轄大武口區、惠農區和平羅縣,總面積5310平方公里,總人口78.8萬,其中城鎮人口占73.67%,回族人口占22.9%。轄「兩區一縣」,其中大武口區總面積1008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270平方公里;惠農區面積1254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323平方公里;平羅縣總面積3048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222平方公里
石嘴山市是一座新興城市,號稱「塞上煤城」,生產無煙煤而聞名中外。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唯一一個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地級市。
石嘴山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直屬地級市、國家重要煤炭工業城市、寧夏能源重化工和原材料工業基地,號稱「塞上煤城」。石嘴山市是寧夏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工業城市,西北重要的工業城市。[1]
目錄
歷史沿革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端,秦漢時期,為北部郡地。西夏、元,屬定州。清時期,屬平羅縣。
1960年撤消惠農縣設置,駐石嘴山。
1956年,國家決定大規模開發石嘴山豐富的煤炭資源。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報請國務院撤縣(惠農縣)建市。1960年1月設立石嘴山市,當時石嘴山市轄石嘴山鎮(區級)與尾閘、黃渠橋、寶豐3個人民公社。
1960年4月,石嘴山鎮改建為2個區,組建南街、北街2個城市人民公社,2個公社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5月,調整公社規模,市郊3個公社劃小為8個公社(尾閘公社劃分為尾閘、下營子2個公社;將黃渠橋公社劃分為黃渠橋、燕子墩、西永固3個公社;將寶豐公社劃分為寶豐、廟台、禮和3個公社。
1962年5月,南街、北街2個區合併為市轄城區。
1963年5月,國營園藝農場變為集體所有,稱為園藝公社。7月,將黃渠橋、寶豐2個公社劃歸平羅縣管轄;平羅縣的大武口鎮(駐石炭井)和大武口公社劃歸石嘴山市。至此,石嘴山市轄城區1區、大武口鎮1鎮和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台、禮和、園藝、大武口等8個公社。
1968年,大武口鎮駐地遷到大武口,在石炭井設置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為大武口鎮的派出機構。
1970年10月,將石炭井從大武口鎮劃出,撤銷石炭井街道辦事處,改置為石嘴山市轄石炭井區,駐石炭井。
1972年,設置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北地區,地區機關駐大武口鎮,石嘴山市歸屬銀北地區。
1973年大武口鎮升格為區。石嘴山下轄第一區(駐大武口)、第二區(駐石嘴山)和第三區(駐石炭井)。
1975年,將大武口公社和園藝公社分別劃歸大武口區和石嘴山區管轄;同時組建了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管轄其餘6個公社。
1976年,撤銷市直屬公社領導小組,設置石嘴山市郊區,管轄尾閘、下營子、燕子墩、西永固、廟台、禮和等6個公社。
1979年將大武口區的的大武口公社、石嘴山區的園藝2公社劃歸郊區管轄。
1981年,三個區以駐地更名,即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個區;市駐地遷到大武口。石嘴山市除管轄3個區、8個公社外,還管轄平羅、陶樂2縣。
1983年,郊區各公社改稱為鄉。
1987年1月,撤銷市郊區,恢復惠農縣,市轄3區(大武口區、石嘴山區、石炭井區)、3縣(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
2002年10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石炭井區,將其劃歸大武口區管轄,將平羅縣的隆湖吊莊及崇崗鄉的長勝、九泉、潮湖3個村劃歸大武口區管轄。
2003年1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隆湖經濟開發區從隆德縣移交石嘴山市管轄。此時石嘴山市轄兩區(大武口區、石嘴山區,隆湖經濟開發區歷屬大武口區管轄)3縣(平羅縣、惠農縣、陶樂縣)。
2004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嘴山市石嘴山區和惠農縣,設立石嘴山市惠農區,以原惠農縣和石嘴山區的行政區域為惠農區的行政區域,惠農區人民政府駐原石嘴山區北大街。撤銷石嘴山市陶樂縣,將原陶樂縣的月牙湖鄉劃歸銀川市興慶區管轄;將原陶樂縣的紅崖子鄉、高仁鄉、馬太溝鎮劃歸石嘴山市平羅縣管轄。現石嘴山市轄兩區(大武口區、惠農區)一縣(平羅縣)和一個經濟開發區(隆湖經濟開發區)。
行政區劃
石嘴山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石嘴山市面積5310平方千米,轄2個市轄區、1個縣。[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嘴山市位居黃河中游上段、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西寬約88.8公里,南北長119.5平方公里,位於東經105°58′~106°39′,北緯38°21′~39°25′之間。
地形地貌
東臨鄂爾多斯台地,西踞銀川平原北部。海拔在1090米~3475.9米之間,按地形地貌可分為賀蘭山山地、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沖積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和鄂爾多斯台地四種類型。境內賀蘭山最高峰海拔3475.9米,面積1605.7平方公里,占石嘴山市土地總面積的30.24%。
氣候特徵
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量集中,蒸發強烈,空氣乾燥,溫差較大,無霜期短。夏熱而短促,春曖而多風,秋涼而短早,冬寒而漫長。年平均氣溫8.4℃~9.9℃。年最低平均氣溫-19.4℃~-23.2℃,年最高平均氣溫32.4℃~36.1℃。
年平均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較為均勻,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167.5毫米~188.8毫米。
年蒸發量在1708.7~2512.6毫米,是降水量的10~14倍,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3]
自然資源
礦產
石嘴山市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輝綠岩、白砂岩、白雲母、粘土、金、銅、鋁、鐵等十多種礦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煤炭儲量為25億噸,全國12煤種中該市就有11種;被譽為"太西烏金"的太西煤儲量達6.55億噸,是世界煤炭珍品,具有"三低、六高"(低灰、低硫、低磷,高發熱量、高比電阻率、高機械強度、高精煤回收率、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的特點;被廣泛用於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硅石儲量5億噸,是硅系產品和玻璃工業的優質原料。粘土儲量1300萬噸,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業的重要原料。
土地
石嘴山市有耕地115萬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4.05畝,居寧夏灌區首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12萬畝,人均3.94畝,近期可開發利用的土地50萬畝,農業開發潛力極大。
人口民族
人口
石嘴山市
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751389人。
人口增長
全市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725482人相比,增加25907人,增長3.57%,年平均增長率為0.35%。
戶別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294617戶,集體戶11968戶,家庭戶人口為703095人,集體戶人口為48294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3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41人。
民族人口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68238人,占75.6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83151人,占24.37%,其中回族人口為176176人,占23.45%。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10134人,下降1.75%;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6041人,增長24.50%,其中回族人口增加35036人,增長24.82%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72548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34366人,增長4.97%。年平均增長率為0.49%。其中,男性人口為374734人,占51.65%;女性人口為350748人,占48.35%。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84。0-14歲人口為120845人,占16.65%;15-64歲人口為544686人,占75.09%;65歲及以上人口為59951人,占8.26%。石嘴山城鎮人口占70%。[5]
民族
漢族人口為578039人,占79.6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47443人,占20.26%,其中回族人口為141485人,占19.44%。回族人口占19.5%。有漢、回、蒙、滿等24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7.17億元,增長6.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4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304.28億元,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137.95億元,增長1.4%。三次產業比例為5.4:65.1:29.5。
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60988元(折合10016.66美元)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2.4%。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7.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5.8%。
全市現有城鎮從業人員22.57萬人,年內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9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5.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924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
第一產業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84億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農業(種植業)實現產值32.03億元,增長4.0%;林業實現產值0.39億元,增長3.6%;牧業實現產值8.80億元,增長10.0%;漁業實現產值4.06億元,增長10.1%;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產值1.56億元,增長7.7%。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64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4%。糧食產量46.48萬噸,增長1.5%。
年末生豬出欄6.59萬頭,增長19.6%;羊出欄54.2萬隻,增長2.3%。肉類總產量2.23萬噸,增長23.2%;牛奶產量7.75萬噸,增長29.4%;水產品產量5.48萬噸,增長17.3%。
第二產業
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56.67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7.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長31.5%,重工業增7.3%。
25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20.6億元,下降3.4%;主營業務成本573.6億元,下降2.6%;實現利潤總額76.2億元,下降16.3%。工業產銷率達95.1%,比上年下降2.9個百分點。
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43家,實現建築業增加值47.61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8.01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17.40億元,增長50.3%;第二產業投資253.46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投資227.15億元,增長7.1%。
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78.72億元,比上年增長20.0%。商品房施工面積917.26萬平方米,增長11.4%;商品房銷售面積100.48萬平方米,下降24.8%;商品房銷售額31.23億元,下降20.0%。
第三產業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75億元,比上年增長7.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4.43億元,增長7.0%;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32億元,增長16.6%。按行業統計,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6.33億元,下降3.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7.04億元,增長11.0%;住宿業實現零售額0.45億元,下降19.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93億元,增長10.1%。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0.1%,化妝品類下降21%,金銀珠寶類下降8.2%,日用品類增長80.6%,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8.4%,中西藥品類增長12.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0.1%,通訊器材類增長6.8%,煤炭及製品增長79.1%,石油及製品類下降19.0%。
全年接待國內遊客269.2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5%;實現旅遊收入14.72億元,比上年增長11.2%;人均消費546.6元/次,比上年增長4.4%。
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4.5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4%。其中,出口額3.13億美元,下降9.4%;進口1.43億美元,增長9.0%。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石嘴山市2012年共實施各級科技項目118項,投入政府引導性資金2728萬元,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完成3.5億元。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41項,申請專利368件,獲國家、自治區2012年度科技進步獎4項、中國優秀專利獎1項,其中"高可靠、超小型化鉭電解電容器用關鍵材料生產技術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特種鋼絲繩研發、鎂及鎂合金製備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科技創新團隊獲批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石嘴山培養了449名科技特派員帶領2萬多戶農戶發展特色農業。
教育事業
2012年石嘴山共有高等學校1所,在校學生0.66萬人,畢業生0.12萬人;中等專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0.92萬人,畢業生0.35萬人;普通中學43所,在校學生4.61萬人,畢業生1.54萬人;普通小學87所,在校學生5.61萬人,畢業生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55人;幼兒園89所,在園幼兒1.97萬人。每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數227人、每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數389人。石嘴山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8%。
主要高校有寧夏理工學院。
文化事業
2012年末石嘴山共有文化館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20個,公共圖書館3座,藏書53.9萬冊,總流通人次24.53萬人次。廣播電視台2個,微波實有站4座,電視發射和轉播台3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1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100%。
醫療事業
2012年末石嘴山共有醫療衛生機構84個,其中醫院28個、衛生院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3個、門診部9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婦幼保健院(所、站)3個、急救中心(站)1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3個。醫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3998張;衛生技術人員5375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1854人、註冊護士2072人。石嘴山兒童"五苗"全程接種率達到97.4%。
體育事業
2012年舉辦了全國鐵人三項精英賽;舉辦了石嘴山市首屆"隆鼎杯"五人制足球聯賽及"喬氏杯"全國檯球精英賽。組隊參加了2012年中國門球冠軍賽(寧夏分賽區)暨第十九屆全區門球比賽。在全區青少年各競技項目中,共獲得金牌21枚,銀牌32枚,銅牌25枚。
社會保障
2012年年末石嘴山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1.5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2.49萬人、參保城鄉居民11.69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7.37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65.13萬人,其中:職工醫療保險參保19.95萬人、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45.18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0.82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2.1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參保12.40萬人。[8]
2012年末石嘴山擁有福利院、敬老院13個,床位1058張,收養各類人員736人。石嘴山城鄉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4.36萬人,其中:城市居民2.67萬人,農村居民1.69萬人;2012年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0.8億元。
交通
石嘴山市距銀川河東機場100公里,60多公里的包蘭鐵路,74公里的京藏高速公路,70公里的109國道和90公里的110國道縱貫南北;大平、平陶、紅禮、姚汝等公路幹線橫穿東西;平汝線和廠礦專用鐵路線,以及79條公路支線組成四通八達公(鐵)路網;通車裡程約1200公里,形成縱橫交錯的交通框架。黃河航運擁有渡船39艘,浮橋2座,渡口11個,航線144公里;陶樂黃河大橋已經建設完成,成為溝通石嘴山市和銀川市的又一交通要道;另有石嘴山黃河大橋溝通寧蒙兩區的跨區交通要塞。機場:沙湖機場(在建)。
風景名勝
北武當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是國家2A級景區。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西北賀蘭山東麓,朝陽西街起始點。是一處集山、林、廟、地質遺蹟、軍事體驗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
星海湖
星海湖位於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城區東部,總面積43平方公里,湖水面積20多平方公里。
平羅鐘鼓樓
平羅縣鐘鼓樓坐落在縣城中心,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清乾隆三年(1739)毀於大地震,後經重修才成為今日的造型,是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嘴山森林公園
位於寧夏石嘴山大武口區西北部,背依賀蘭山,懷抱大武口市區,規劃建設面積667公頃,按規劃將建成融遊憩、娛樂、生產、野趣、體育、文化、宗教等活動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它的建成,對大武口市區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美化家園、改善生態環境具有明顯作用。
馬蘭花大草原
是鄂爾多斯台地的一部分,距首府銀川30公里。從2000年起,當地每年都在此舉辦"陶樂馬蘭花生態觀光旅遊節"。
平羅玉皇閣
平羅玉皇閣位於平羅縣城北端,始建於清代光緒元年,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是西北最大的道教寺院。國家3A級景區,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城北大街與富民街交匯處。是寧夏最大的道教場所,被稱為平地古建築的奇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占地3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
田州古塔
距平羅縣城20公里的田州塔,俗稱姚伏塔,矗立在姚伏鎮東一公里外的柳蔭叢中。塔呈平面六角形,八層樓閣式磚塔,高38米,塔頂呈六邊覆斗狀,塔底直徑為7.5米,南北各有一門,門牆上有對聯,對聯書法雋秀有力,對仗工整。
在數百年漫長的歲月里,田州古塔經歷了大小百餘次地震。後又於清乾隆年間(1783年)重修。1980年平羅縣人民政府撥款進行了維修。1985年再次被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湖
沙湖景區系國家首批5A級景區,為中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
位於距銀川市西北56公里平羅縣境內的西大灘。2007年5月8日,石嘴山市沙湖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沙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平原以北,距銀川市56公里,總面積8.2平方公里,沙漠面積12.7平方公里。沙湖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資源蘊藏量豐富,"沙、水、葦、鳥、山、荷"六大景源有機結合,構成秀麗景觀。
石嘴子公園
石嘴子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惠農區,黃河邊巍然挺立着如嘴巨石,俗稱石嘴子,此處即石嘴山地名來歷。
賀蘭山岩畫
賀蘭山岩畫岩畫是先民們刻繪在岩石上的圖像,它形象地記錄了先民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1991年以來,自治區文管會及寧夏文物考古所組成的賀蘭山岩畫考察小組先後在石嘴山市境賀蘭山內多處發現岩畫300餘幅。其中1995年5月~7月,在白芨溝兩處發現用赭紅色礦物顏料彩繪的彩色岩畫24組105幅。
石嘴山市境內的賀蘭山岩畫大部分鑿刻在黑色玢岩上。畫面最大的寬2米,高1米。最小的寬7厘米,高4厘米。題材多為動物、人形,許多岩畫連續鑿刻在數十米、100~200米長的石壁上,構成古代藝術畫廊。岩畫畫面有狩獵、遊牧生活及人物服飾、髮辮及牛、羊、狗、馬、駝、鹿、兔、狐、犀牛等動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