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吊蘭 是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唇形目內的物種之一,常綠小灌木,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不怕水澇,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區生長茂盛,入藥具有祛風除濕;化痰止咳;祛瘀通經的功效。 信息簡介 石吊蘭 石吊蘭

石吊蘭: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ShíDiàoLán

英文名:FewflowerLysionotus,FewflowerLysionotusHerb,HerbofFewflowerLysionotus

別名:黑烏骨、石豇豆、石澤蘭、小澤蘭、岩豇豆、岩石茶、岩澤蘭、岩石蘭、巴岩草、肺紅草、瓜子草、石花、產後茶、山澤蘭、石三七、石虎、岩參、石豇豆、石楊梅、岩頭三七、岩條子、竹勿刺、員蘭、地楷杷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

採收和儲藏8-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份: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華達素(nevade-nsin)[1-3]。

藥理作用:體外結核菌抑菌試驗表明,石吊蘭素(岩豆素)在200μg/ml濃度下有抗菌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

化痰止咳;祛瘀通經。

主風濕痹痛;咳喘痰多;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廣西本草選編》:孕婦忌服。

石吊蘭 石吊蘭

摺疊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屬苦苣苔科。常綠附生半灌木。匍匐莖灰褐色,老枝黃棕色,不分枝或少分 石吊蘭 石吊蘭 枝,幼枝常有短毛,皮微有皺紋。葉對生或三致數片輪生,革質,有短柄或近無柄紫紅綠色;葉片大小、形狀變化較大,楔形、楔狀條形,狹矩圓形, 狹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鈍園,邊緣在中部以上有牙齒,下部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無毛。花序腋生,有花1-4朵,苞片小,早落;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狀條形;花冠白色至淡紅色,常帶紫色,管狀,中部以上膨大,近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無毛;雄蕊4,能育雄蕊2;花盤杯狀,4裂,雌蕊單一,無毛。蒴果1-2個,條形。

摺疊編輯本段來源 石吊蘭 石吊蘭 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屬植物石吊蘭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以全株入藥。四季可采,洗淨曬乾或鮮用。

注:吊石苣苔Lysionotus carnosus Hemsl.也作石吊蘭入藥;石豇豆Lysionotus cavaleriei Levl、石光棍(岩參)Lysionotus settatus D. Don與石吊蘭功效類似。

摺疊編輯本段原形態 石吊蘭 石吊蘭 石吊蘭常綠小灌木。莖長7-30cm,有匍匐莖,常攀附於岩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葉對生或3-5葉輪生;有短柄,長1-5mm;葉生革質,形狀彎化較大,線形、線狀披針形、狹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5.8cm,寬0.4-1.5(-2)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鈍,寬楔形或的圓形,邊緣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數牙齒或小齒,有時近全緣,兩面無毛,側脈不顯。花單生呀2-4朵集生成聚傘花序狀,頂生或腋生;花序梗纖細;苞片小,披鏢形;花萼5深裂,裂片線關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紅以或帶淡紫色條紋,長3.5-4.8cm,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葯相連退化雄蕊2;花盤杯狀,4裂;雌蕊長2-3.4cm,內藏;子房線形,花柱短,柱頭彎。蒴果線形,長5.5-9cm,寬2-3mm。種子紡錘形,長不及1mm,先端具長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摺疊編輯本段中藥屬性 【拼音名】Shí Diào Lán

【英文名】Few-flower Lysionotus ,Fewflower Lysionotus Herb, Herb of Fewflower Lysionotus

【別名】黑烏骨、石豇豆、石澤蘭、小澤蘭、岩豇豆、岩石茶、岩澤蘭、岩石蘭、巴岩草、肺紅草、瓜子草、石花、產後茶、山澤蘭、石三七、石虎、岩參、石豇豆、石楊梅、岩頭三七、岩條子、竹勿刺、員蘭、地楷杷[1]

【來源】

藥材基源: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採收和儲藏:8-9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化學成分】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華達素(nevade-nsin)。

【作用】體外結核菌抑菌試驗表明,石吊蘭素(岩豆素)在200μg/ml濃度下有抗菌作用。

【性味】味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肺消痰,涼血止血,祛濕化滯,通絡止痛。治肺熱咳嗽,吐血,崩帶,菌痢,疳疾,風濕痹痛,跌打損傷。[2]

①《植物名實圖考》:"通肢節,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養陰血。治風濕氣腫,頭悶眼花,諸虛。"

③《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風除濕,跌打損傷。"

④《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⑤《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婦女血氣病。"

⑥《四川中藥志》:"治婦女崩帶,風濕痹痛,小兒疳疾及內傷喘咳。"

⑦《文山中草藥》:"清熱燥濕,消腫止痛。治菌痢,風濕疼痛,皮膚化膿性感染。"

摺疊編輯本段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通肢節,治跌打,酒病。 石吊蘭 石吊蘭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養陰血。治風濕氣腫,頭悶眼花,諸虛。

3.《分類草藥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風除濕,跌打損傷。

4.《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5.《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治婦女血氣病。

6.《四川中藥志》:治婦女崩帶,風濕痹痛,小兒疳疾及內傷喘咳。

7.《文山中草藥》:清熱燥濕,消腫止痛。治菌痢,風濕疼痛,皮膚化膿性感染。

摺疊編輯本段考證 石吊蘭 石吊蘭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吳普本草》:石吊蘭,生下地水旁。葉如蘭,二月生,香,赤節,四葉相植支節間。三月采。

2.《雷公炮炙論》:凡使石吊蘭須要別識雄雌,其形不同。大石吊蘭形葉皆圓,根青黃;小石吊蘭,葉上斑,根頭尖。

3.陶弘景:石吊蘭,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葉微香,可煎油,或生澤傍,故名石吊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雲石吊蘭,又生澤傍,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採用之。

4.《唐本草》:石吊蘭,莖方,節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雲都梁香乃蘭草爾,俗名蘭香,煮以洗浴,亦生澤畔,人家種之,花白,紫萼,莖圓,殊非石吊蘭也。

5.《本草圖經》:石吊蘭,生汝南諸大澤傍,今荊、徐、隨、壽、蜀、梧州、河中府皆有之。根紫黑色,如粟根。二月生苗,高二、三尺。莖幹青紫色,作四棱。葉生相對,如薄荷,微香。七月開花,帶紫白色,萼通紫色,亦似薄荷花。三月采苗,陰乾。荊、湖、嶺南人家多種之。壽州出者無花子。此與蘭草大抵相類,但蘭草生水旁,葉光潤,根小紫,五、六月盛;而石吊蘭生水澤中 石吊蘭 石吊蘭 及下濕地,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七月、八月初采,微辛,此為異爾。

6.《綱目》:吳普所說,乃真石吊蘭也。雷斅所說大石吊蘭即蘭草也,小石吊蘭即此石吊蘭也。

7.《綱目拾遺》:蘭草有數種。石吊蘭,今人呼為奶孩兒者是也。此草方莖紫花,枝根皆香,人家多植之,婦女暑月以插發,入藥走血分。省頭草,葉細碎如瓦松,開黃花,氣微香,生江塘沙岸旁,暑月土人采之,入市貨賣,婦人亦市以插發,雲可除污垢,未見有入藥用者。又有香草,葉如薄荷而小,香氣亦與薄荷迥別,五月、六月間,人家買以煎黃魚,雲可殺腥代蔥,此即所謂羅勒者是也。又有孩兒菊,葉如山馬蘭而長,近皆以此作石吊蘭用入藥,雲可治血。此四種皆香草,惟奶孩兒草香尤峻烈。瀕湖《綱目》蘭草釋名下,概以省頭草、孩兒菊混立一類,殊欠分晰。至其集解所詳形狀,則又以孩兒菊為石吊蘭,附方中則又認省頭草為蘭草,皆非確實也。

摺疊編輯本段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在6、7月高溫多雨季節生長旺盛。耐寒,不怕水澇,喜肥,在土壤肥沃地區生長茂盛,以選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壤土栽培為宜;不宜在乾燥、貧瘠和無灌溉條件下栽培。栽培技術:用根莖或種子繁殖。生產上以根莖繁殖為主。

根莖繁殖:在採挖根莖時,選色白、粗壯、幼嫩的根莖,切成10-15cm長小段,按行距30-45cm,株距15-20cm,立即栽種,每穴栽2-3段,覆土厚5cm,稍鎮壓後澆水。冬種的於次年春出苗,春種10d左右出苗。每1hm2用種量750-900kg。

種子繁殖:種子採收後,於3-4月間條播,行距30cm,播後覆土,稍加鎮壓。種子發芽率50%-60%。土壤溫度在17-20℃左右,有足夠的溫度播種後,約10d左右出苗。每1hm2播種量3.75kg。

田間管理:幼勒期注意除草、鬆土。當苗高30cm,封壟以後,可以不乾地除草,但此時應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苗高10-15cm及第1次收割以後,都應進行追肥,施用腐熟人畜糞水,或施用硫酸銨每1hm2225-300kg。種植2-3年後,植株叢生,應行翻栽。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鏽病,可用敵銹鈉200-300倍液,加少許合成洗衣粉,噴霧防治。蟲害有尺蠖,6、7月發生,可用90%敵百蟲800-1000倍液噴霧。紫蘇野螟。幼蟲為害葉部,北京於7-9月間出現,防治方法:清園,處理殘株,收穫後翻耕土地,減少越冬蟲源。

摺疊編輯本段生藥材鑑定 摺疊性狀鑑別 莖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有粗 石吊蘭 石吊蘭 皺紋,節略膨大,節間長短不一,有葉痕及不定根,質脆易折,斷面不整齊,黃綠色。葉輪生或對生,多已膠落,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長圓形至條形,長12-15mm,寬3-16mm,先端鈍尖,葉上半部有疏鋸齒,邊緣反卷,厚革質;葉面草綠色,葉背黃綠色,主脈下陷,北面凸起。氣微,味苦。

顯微鑑別莖橫切面:木栓層由數層木栓細胞組成。木栓形成層明顯。皮層由10數列細胞組成,靠近木栓形成層處有斷續排列的纖維環,間有石細胞分布鞋,其層紋及孔溝明顯,胞胞腔狹小,有的胞腔內含有棕色物質。內皮層明顯。韌皮部連成環狀;木質部導管類圓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單個散在或數個排成單列。髓部較寬廣,細胞類圓形,壁落,薄壁細胞中充滿圓形、卵形和橢圓形的澱粉粒,直徑9-28μm。

葉橫切面:上表皮為1列長橢圓形細胞,其內方為2-3列大型上皮細胞,呈橢圓形或類圓形,下表皮細胞較小,排列緊密,有氣孔。柵欄組織細胞1列,柵狀細胞形狀上寬下狹,排列整齊。主脈維管束外韌型。木質部導管呈多邊形,放射狀排列,主脈下方近下表皮處有1-2列厚角細胞,其間可見稀疏散在的單個纖維。[2]

粉末特徵:棕黃色或黃綠色。

①纖維錐形或梭形,長100-300μm,直徑20-30μm,胞腔狹窄,壁厚,孔泡及層紋明顯。

②石細胞長方形,胞腔大,具孔,溝。

③ 氣孔為不定式。

④導管為梯形、螺紋。

⑤木栓細胞呈多邊形,有細微的疣狀突起。

⑥ 澱粉粒眾多,單個散在,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直徑9-28μm,臍點及層紋不明顯。

摺疊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粗粉3g,加水50ml,煮沸30min,趁熱濾過,濾液蒸乾,殘潭加乙醇2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鎂粉少量與鹽酸5-6滴,溶液顯深紅色。(檢查黃酮類成分)

(2)薄層色譜取本品粗粉3g,加乙醇15ml,回流15min,趁熱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0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石吊蘭素10mg,加乙醇10ml溶解作為對照品溶液。分別吸取對照品和供試品溶液點於同一硅膠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展開。日光下供試品在與對照品同一位置上顯同樣色斑。噴三氯化鋁後顏色加深;在紫外光下照射10-15min,顯紫紅色熒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