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矮毛蕨

來自網絡的圖片

矮毛蕨(學名:Cyclosorus pygmaeus Ching & C. F. Zhang)是金星蕨科毛蕨屬植物。植株高達1米以上。根狀莖長而橫走,有褐色茸毛。葉遠生,近革質,下面密生灰白或淡棕色毛;葉片闊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30-80厘米,寬30-50厘米,三回羽裂;末回裂片基部彼此相連或分離,鐮狀披針形,鈍尖頭,全緣或偶有下部的為淺裂或呈波狀圓齒。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矮毛蕨拉丁學名Cyclosorus pygmaeus Ching & C. F. Zhang 界植物界門蕨類植物門綱木賊綱目水龍骨目科金星蕨科屬毛蕨屬種毛蕨種分布區域台灣、福建、海南、廣東、香港、廣西、江西、日本、韓國

形態特徵

植株高32厘米。根狀莖粗短,橫臥,被棕色的披針形鱗片。

葉近簇生,葉柄長15厘米,淡禾稈色,上面略有一二長柔毛,下面光滑;葉片和葉柄等長或略短,寬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半裂;羽片約15對,無柄,對生,平展,有狹的間隔分開;下部羽片長4.5厘米,寬6-7毫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平截,羽裂達1/2;裂片長圓形,先端略變狹,前伸。

葉脈兩面可見,側脈斜上,每裂片4-6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頂端交結成鈍三角形網眼,幾無外行小脈,第二對以上的側脈均伸達缺刻以上的葉邊。葉干後草質,綠色,兩面被伏生的長柔毛。孢子囊群小,圓形,生側脈中部稍上處,靠近葉邊,每裂片2-3對;囊群蓋棕色,被長針狀毛。

生長環境

矮毛蕨生長於海拔80米的石縫中。

分布範圍

矮毛蕨產於浙江(樂清、雁盪山)。

主要價值

孢子囊群生小脈頂端的聯結脈上,沿葉緣分布;囊群蓋條形,並有由變質的葉緣反折而成的假蓋。 分布於陝西(秦嶺南坡)、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台灣和西藏(亞東);亞洲熱帶其他地區也有。生陽坡或疏林下,海拔570-3000米。用途同蕨;其根狀莖所含的澱粉質量比蕨要好。

  • 【藥 名】:毛蕨
  • 【來 源】:為蕨科植物毛蕨的根莖。
  • 【功 效】:祛風利濕,清熱利尿,收斂止血,驅蟲。
  • 【主 治】:用於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小便不利, 用於外傷出血,寄生蟲病,風濕性關節炎、尿路感染、瘡毒。
  • 【性味歸經】:澀,涼。腎、肝、膀胱三經。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搗敷。
  • 【別 名】:密毛蕨(《海南植物志》)、毛軸蕨(《蕨類名 詞及名稱》)、飯蕨(《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陝西、甘肅、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區。
  • 【考 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藥用相關

【藥用部位】:根狀莖(龍爪菜) 【藥用功能】:解瘡毒[1]

參考文獻

  1. 矮毛蕨,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