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梁
短梁一般指梁的跨度与高度之比L/h=2(2.5)~5的梁,且适用于本身直接承受竖向荷载为主的深梁(剪力墙结构的连系梁虽然尺寸接近深梁,但其支座条件不同,梁的剪切变形较大,故不在本条之列)。深梁因其高度与跨度接近,受力性能与一般梁有较大差异,在荷载作用下,梁的正截面应变不符合平截面假定。为避免深梁出平面失稳,规范对梁截面高宽比(h/b)或跨宽比(L↓0/h)作了限制(截面宽度不小于140mm,当lo/h≥1时,h/b不宜大于25,当lo/h<1时,lo/b不宜大于25),并要求简支深梁在顶部、连续深梁在顶部和底部尽可能与其它水平刚度较大的构件(如楼盖)相连接。简支深梁的内力计算与浅梁相同。但连续深梁的弯矩及剪力与一般连续梁不同,其跨中正弯矩比一般连续梁偏大,支座负弯矩则偏小,且随跨高比及跨数的不同而变化。工程设计中,对连续深梁内力按弹性力学方法计算,暂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试验表明,简支深梁在斜裂缝出现后,梁内即发生明显的内力重分布,形成以纵向受拉钢筋为拉杆、斜裂缝上部混凝土为拱肋的拉杆拱受力体系。深梁的受剪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剪跨比,其次为支承长度,分布钢筋,尤其竖向分布筋作用较小。深梁支座的支承面和集中荷载的加荷点都是高应力区,易发生局压破坏,应进行局压承载力计算。深梁是较复杂的构件,应遵守规范有关要求。[1]
“梁”字始见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文字与西周时期相比较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战国时期的“梁”字却有很多的写法,结构都不尽相同。有的是承袭前代文字的写法,有的是在战国时期演变发展。秦、汉时期的文字以字形8的战国文字发展成现如今的写法。
“梁”字是形声兼会意字。字从水从木,刅声。“刅”读chuāng,是声旁。桥底下一般有河,所以从水,“木”表示建筑材料,所以本义是指桥。后也引申为屋梁。《后汉书▪陈寔传》中说“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这里“梁”字又用为地名,后也用作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