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桿菌肽
短桿菌肽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短桿菌肽因其由短芽孢桿菌(Bacillus brevis)的培養物中提取,又都是多肽類物質而得名。通常是由短芽孢桿菌中提取的一類物質的總稱(如短桿菌肽A,短桿菌肽B,短桿菌肽C,短桿菌肽D,短桿菌肽S等),有時也特指其中之一種,如短桿菌肽A或別的如短桿菌肽S等。
理化性質
產品呈白色和淡黃色結晶性粉末。無臭。熔點≥229℃。溶於稀乙醇、乙酸、吡啶;微溶於丙酮;不溶於水、乙醚。對熱穩定,對紫外吸收峰為271,231.5,290.5nm。不易被蛋白酶消化,但可被酸水解。這類物質均為抗生物質,其抗菌機理幾乎都是改變細胞質膜的通透性,以至破壞膜的雙層結構,使胞內物質外漏而致細胞死亡。並且對人和動物細胞膜起同樣作用,故臨床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應用領域
以短桿菌肽A為例。因為它屬脂溶性物質,兩個短桿菌肽分子呈二聚體以左手螺旋空間構型,構成了橫貫雙脂層細胞膜的通道,以結合併運載特定的陽離子從膜的一側進入通道再擴散到膜的另一側,所以有離子抗生素之稱,從而使細胞新陳代謝活動不能正常進行而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它們對革蘭氏陽性菌作用明顯。對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is)、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和金黃色化膿微球菌(Micrococcus pyogenes Var. aureus)等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只有在高濃度時對某些革蘭氏陰性菌才有抑制作用。
一般製成軟膏類劑型用於皮膚化膿性症疾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